北极点的纬度是多少度(北极地区是北纬附近多少度)

圈圈笔记 48

本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

编辑/刘昭 校对/李云凤

一、身处北极:实测北极如夏

文/李岩(北京青年报记者)

万万没有想到,离开北京近一个月之后,记者从北极发回的第一篇亲历故事居然是为了辟谣。

北极地区通信不便,这段时间记者收到的微信都只有一个主题:听说最近北极很热,是真的吗?

举个案列来说,8月10日,记者跟随的雪龙号科考船行至北纬80°附近,名副其实在北极圈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室外温度为零下3℃。

习惯了冬天的北方小伙伴们可能会认为,这个温度不算太低。不过,陆地与海洋不太一样,因为有海风,实际体感温度要低很多,甲板上的金属扶手下已经结起了三厘米长的冰挂。

进入北极圈之后,部分科考队员在雪龙号甲板合影 (图片来源:政知见微信公众号)

32℃还是零下3℃?

从7月30日起,雪龙号就进入了北极圈,到现在一直航行在冰天雪地里。开始是浮冰,现在已经有了厚厚的冰层,雪龙号也调整成破冰模式,一路像开山一样穿行。

船舱内的暖风一直很足,走出船舱则是寒风刺骨。记者每到甲板拍照都要穿上防寒服,戴上围巾、帽子、手套。根据实时监测,进入北极圈之后,室外气温一直保持在零下3℃上下,平均温度与之前历次北极科考监测到的数据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为什么与大家听到的北极32℃差距如此之大?我们要来搞清楚一个概念——北极地区和北极。北极指的就是北纬90°的北极点,北极地区则是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区域。这片区域约有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800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

之所以会有北极高温的说法,主要是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气温距平分布图。根据该中心的监测,北极圈内一些气象站观测到气温超过30℃,并连续3天平均最高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挪威和芬兰还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

想想看,咱们国家漠河和曾母暗沙的温度显然不会一样,那么有几个高温点出现在北极圈内也并不能代表着整个北极都是高温。

北极海冰崩塌瞬间(供图:视觉中国)

天气异常不等于气候变化

一个天气原因引起的气温异常,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全球变暖不是一个概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解释称,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情,而气候的衡量尺度则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举个案列,几年前的冬天我国北方迎来过一次‘BOSS级寒潮’,导致华北地区大幅度降温。可这同样也只是一个天气尺度上的异常降温,降温持续几天或十几天,并不意味着我国北方的气候就由此变得更冷了。相反,对比几年来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还是一个变暖的趋势。

不过,宋晓姜也坦言,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持续研究。北极有一个极涡区,然后再加之冰岛附近、阿留申附近的两个半永久性气旋的作用,北极极涡一带的冷空气会被一股股地‘转’至低纬度地区。因此,可以说北极是中国甚至整个北半球冬季冷空气的源头。

陆地比海洋更容易升温

和内陆相比,影响极地气温的因素要更多,比如内陆地区没有的海冰与海水。海冰与海水经常被比喻为极地气温的缓冲器,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告诉记者。

要正确看待北欧局地高温,这里要弄清两个‘差别’。雷瑞波说,第一是局部地区和整个极区的差别。北欧此时出现30℃以上的高温虽然罕见,但从空间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特例,和整个北极地区相比它还是太小了。另一个是陆地与海洋甚至是和冰区的差别,陆地的气温相对更容易波动。北冰洋本来就不是北极地区夏季最热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区或者大海上,太阳即便再猛烈,冰融化、海水蒸发都会吸收大量的热,这相当于是一个升温的缓冲,其温度变化会相对平缓。夏天海冰消融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以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冬天海冰‘生长’释放热能,可以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

这里的海豹并不萌萌哒(图片来源:政知见微信公众号)

中国的雾霾或与北极相关

除了充当北极地区气温缓冲器之外,海冰对于北半球天气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雷瑞波解释称,北冰洋海冰的减少除了会给北极生态系统带来威胁外,同样会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中国包括在其中。

海冰减少后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而西风带实际上在极区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又充当了屏障的作用。西风带强的话,寒流就比较难从极区进入到中纬度地区,反之就更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冻雨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区的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雷瑞波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北方冬季的雾霾或许和北极也脱不开干系。雷瑞波告诉记者,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极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的风。对于我国北方每到冬天都会面临的雾霾问题,风至关重要,如果风小雾霾便不容易被驱散。该项研究中指出,2013年北京雾霾之所以严重就是因为当年冬天的北风比较弱,而当年的北风之所以弱,和北极的环境变化、大气形态是有关的。

小黄鱼产卵向外海扩张

虽然从更长久的时间线来看,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论调在学界仍存争议,但是近些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是不争的事实。聚焦在北极地区,这一变化更为显著。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普庆表示,北极变暖同样将严重地影响极区的生物。

在北极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有研究表明超过20种鱼类出现了由低纬度海域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宋普庆介绍称,对鱼类生活范围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因素分别是水温和水深。鱼类活动范围的迁移不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同样也会对沿岸国家的海洋经济格局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温度的升高同样会改变鱼类的生活习性。宋普庆介绍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使得生活在近岸的小黄鱼产卵海域向外海扩张,这也就意味着其产卵范围变大了。

当地时间8月4日18点30分,科考队第一次发现了北极熊(图片截自央视新闻)

科考队发现北极熊身影

另外,针对媒体报道中北极熊或因海冰消融灭绝的说法,雷瑞波同样不置可否。

海冰的减少确实会影响北极熊的捕食场所,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两天就结束的,北极熊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可能找到适应新环境的办法。不过他也坦言,北极熊现在的生存状态确实不容乐观。由于北极熊难以观测和跟踪,现在对它的研究很多还来自于原住民的记载。对比留下来的记载,目前来看北极熊的体型偏瘦,并且也出现了吃同类甚至饿死的状况。

当地时间8月4日18点30分,科考队第一次发现了北极熊。雪龙号船长沈权告诉记者,北极熊看起来很可爱,其实很可怕。现在是北极熊的捕猎时间,它们通体雪白不容易被发现,且在冰上奔跑速度极快,是真正的猛兽。据说,北极熊可以把一个30厘米厚的密封罐撕开10厘米左右的洞,就像剥香蕉一样简单。如果科考队员冰上作业的时候遇到了北极熊,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以上内容由作者发自雪龙号考察船)

二、数据北极:北极确实在升温

文/记者 刘辛味

2018年夏天,北极圈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一度达到32℃,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在此前,今年2月北极曾迎来历史同期最高温,在无阳光照射的冬季气温竟然高达2℃,本来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却比以往气温高出30℃以上。北极真的比以往更热吗?除了气温,来看看北极气候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温度在升高

人们常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区域,也有的定义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等温线以北的地区,与另一定义植物生长的林线大致相对应,而后两者的定义使北极地区范围更大。在讨论北极温度的时候,很多人误认为只是指北冰洋的海面温度,甚至以为是北极点的温度,这是错误的。

北极地理位置。填色区域表示海温,从红、黄、绿、蓝依次代表着温度的降低(来源: NOAA)

实际上今年北极夏天出现32℃的高温是在挪威班纳克地区,这里大约在北纬70°,属于北极圈的范围。挪威人民饱受高温困扰的同时,在北极圈附近的另一个国家冰岛,却比往年更冷一些。根据冰岛雷克雅未克气象局的数据,这个夏天日均最高温只有12℃,是那里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夏天。那么,北极是否真的在变热?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有权威数据。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PNUE)合作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致力于向世界提供气候变化的相关动态和现状,以及气候变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IPCC专门成立科学家研究小组,基于已发表的文献,从各种角度评估地球气候变化,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5次评估报告(最近一次是2013年)。IPCC提供的报告得到了国际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承认,该组织也成为了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公认的权威。

在2013年的评估报告中,IPCC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北极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至少是1450年以来偏高的。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在继续退缩,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继续减小,并且根据证据预测,北极地区变暖速度将高于全球平均速度,陆地平均变暖幅度将大于海洋。

今年的日平均气温与1958-2002 年的平均气温对比图显示,今年年初确实很热(来源:ocean.dmi.dk)

尽管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变暖又有了新的争议,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停滞,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一些科学家对IPCC的评估结论也产生了质疑,但科学家对北极地区变暖形成了共识。去年,清华大学罗勇教授带领团队重建了百年北极温度,得出北极地区比过去更暖,全球变暖仍在持续并未停滞的结论。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2017年底发布《2017北极报告单》指出,北极升温速度是地球其他地方的两倍,此种急速升温现象已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符合科学家提出的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现象,北极的变化会导致反馈效应进一步刺激变暖,例如海冰融化后海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导致融化更多的冰。

仅从地表空气温度上来看,2015-2016这一年的平均地表气温是从1900年开始观测之后最高的。而在海平面温度方面,2017年8月的海面温度比在1982-2010年同时期的温度高出了4℃。北极楚科奇海在1982-2018年平均每10年增加0.7℃,直接影响了当地秋冬季节的结冰时间延迟。

不仅仅是北极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高温峰值也更高,极端事件也变得更频繁。非营利组织伯克利地球(Berkeley Earth)的首席科学家Robert Rohde表示,2018年2月的高温是过去50年里最为强烈的事件,也是冬季观察到变暖持续最久的事件之一。在个别地区,如阿拉斯加的巴罗,比1979年的温度高出了5.5℃。

目前北极地区的年平均地表温度高于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来源:NOAA)

北极虽然变热了,但在中国气象科学院丁明虎副研究员看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显著的异常偏暖,只是延续了之前的趋势。他在《环球》杂志刊文,根据在斯瓦尔巴群岛的中国黄河站数据(2006-2018年7月),显示了最高气温具有缓慢升高的趋势,而今年夏天并非最暖。丹麦国家气象局计算的北极核心区域(北纬80°-90°地区)海表面温度,和过去几十年平均状态区别不大。

海冰在减少

北极变暖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冰盖和海冰的减少。近日,有最后一片冰区之称,蔓延在格陵兰以北的最为古老和厚实的海冰,继今年2月首次崩裂之后再度崩裂。自20世纪70年代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这块冰层就从未远离海岸,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高级研究员Walt Meier说:那里的冰层平均而言厚度超过4米,甚至能形成20米或更高的山脊。这种厚度的冰山通常不容易移动。然而大风让它们远离了海岸。同时,因为变暖,冰层也变薄了。

海冰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影响地表反照率(地表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的比值)、云量、空气湿度、海洋与大气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换以及洋流等。北极变暖使冰雪消融的时间提前,消融期延长,导致北极冰冻圈的物质平衡随之发生改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表示,海冰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它的增多或减少很容易观测,是识别北极气候的风向标,也是北冰洋气候的调节器。

北极海冰范围自2002 年以来全年均低于1981-2010 年平均水平(来源:Climate Central)

IPCC的报告中显示,1979-2012年间北极年均海冰范围在缩小,缩小速率很可能在每十年减少45万-51万平方公里,而且是四季都在减小。海冰的平均减小速度在夏季最高,每十年有73万-107万平方公里的海冰消失。

而根据资料的重构,过去30年里的夏季海冰范围减小是史无前例的。就在2012年夏季,北极海冰达到了历史最低值。21世纪北极海冰缩小与海洋表面温度升高的规模和速度,在过去1500年甚至更长时期里前所未有。

格陵兰岛附近的浮冰(来源:Flicker)

根据NSIDC记录数据,2017年3月7日,卫星记录了北极冬季最大冰面历史低值——1442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低8%,连续三年创下冬季的最低记录。而2017年海冰面积最小值也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面积小25%,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出现在2012年9月,只有341万平方公里。

今年的海冰面积则一直贴着2012年的极低值,国家海洋局预测,今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可能会创历史新低。如今的海冰显得十分年轻,多年冰(一年以上)只占海冰的21%,而在1985年则是45%。一年冰则在当时占据35%,如今多达70%。

过去20年以来,格陵兰冰盖的冰量也一直在减小。格陵兰冰原被认为是地球的一个内置制冷系统,也是最大的淡水库之一,对北极气候乃至全球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6年夏季,格陵兰冰盖的总量(通过卫星观测其对地球重力的影响来测算)达到了自2002年有卫星观测纪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同时,这一年的冰盖总量也低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用其他观测手段观测到的冰盖量。有研究表明,格陵兰地表冰盖加速融化与海冰减少导致的变暖也有紧密的联系。

不过格陵兰冰盖近年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这里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有些研究甚至认为全球变暖高于某一阈值后,未来一千年后格陵兰冰盖会消失,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7米。而在本世纪中期之前,北极夏季可能就会面临没有海冰的情况。IPCC指出,未来很可能的趋势是在21世纪随着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北极海冰覆盖将继续缩小、变薄,北半球春季积雪将减少,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减少。

格陵兰冰盖(来源:Carbon Brief)

黑碳在增长

在IPCC的报告中,对于北极的影响较大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黑碳。在化学上,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是一种细颗粒物(PM2.5),主要由化石燃料(石油、煤炭)、生物燃料(树木、柴草)和生物质(动物粪便)等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对反照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黑碳气溶胶被排放到大气中后,会迅速发生转变,分裂成密集的成串颗粒,吸收水分并与其他大气化学物质混合。

在气候学中,黑碳气溶胶是一种强迫剂,会通过吸收阳光而加热大气,最后导致地球升温。当黑碳随大气传输沉降到北极冰雪表面,会导致雪表变暗、反照率降低、雪温增加和消融加速等情况发生。研究表明,约70%的升温与硫酸盐气溶胶减少,黑碳气溶胶增多有关。很显然,北极的黑碳气溶胶来自欧洲和北美,那里人类活动释放出黑碳向外扩散,在北极大气中聚集,北极地区降水较少,不能有效地把黑碳气溶胶从大气中冲刷掉,使得黑碳气溶胶在北极的生命周期更长。而且,黑碳气溶胶使地表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极少量的气溶胶就会产生很大的增暖效应。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黑碳冰川(来源:Flickr)

植被在生长

气候变化一直充满争议,气候阴谋论也很有市场。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支持全球变暖的理论,但从学术角度上,这里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NOAA对北极做评估时,除了地表气温、海平面气温、海冰、格陵兰冰盖之外,还考察了地面积雪面积,北冰洋初级生产力和苔原植物等因素。

北极苔原的植被数量(绿度)能反映环境的变化,但植被与北极大气、地面土壤、永久冻土,动物之间有复杂的关系。虽然北极气温持续上升,但苔原的绿度经过了几年的下降才上升,目前也不是数量最多的时候。而北冰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冰藻、浮游植物)也通过光合作用为全球海洋生物提供能量。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北冰洋的初级生产力普遍增强,但分布不均。

无论北极的气候未来如何变化,它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均是数学模型预测后告诉我们的。IPCC报告称,到本世纪中期,预计气候变化将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等一系列经济与民生产生巨大影响。无论可信度有多少,至少在当前,北极的变化给北极地图绘制工作者造成了很大麻烦。

参考资料: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limate Change 2014:Synthesis Report

https://arctic.noaa.gov/Report-Card

Huang J, Zhang X, Zhang Q, et al. Recently amplified arctic warming has contributed to a continual global warming trend[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7.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All About Arctic Climatology and Meteorology. https://nsidc.org/cryosphere/arctic-meteorology/.

https://nsidc.org/arcticseaicenews/2018/01/baked-alaska-and-2017-in-review/

http://www.kepuchina.cn/wiki/geography/201808/t20180810_672395.s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

http://www.xinhuanet.com/globe/2018-08/28/c_137422482.htm

詹建琼, 陈立奇, 张远辉,等. 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J]. 极地研究, 2010, 22(1):56-68.

雷国良, 朱芸, 李志忠,等. 北极地区20世纪温度变化趋势的不确定性[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 7(1):34-39.

三、展望北极:假如北极没了冰……

文/记者 赵天宇

北极气候的变化,可谓牵动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神经。根据目前情况,有科学家预测,到2030~2050年之间,北极的夏季海冰将完全消失。过去20年时间内,北极变暖的速度,已经是地球其他地方的两倍。北极变暖和海冰缩减带来的后果,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或许将会深刻地影响地球居民和生物的生活,扑朔迷离而又不可忽视。

极寒:冷涡南移,北极越热亚欧越冷?

2018年伊始,欧洲经历着一场严寒天气,大雪冰封,气温突破极值,连温暖的地中海沿岸也出现了降雪天气,数十人因为低温丧命。但与此同时,北极却热了起来,2月25日,北极地区气候竟然达到摄氏2度,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少科学家只能用震惊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北极气温第一次闹脾气。2015年年底,北极突然升温36℃。那次升温,让全球很多国家开启了速冻模式。其中也包括我国,不少人用世纪寒潮来形容那次降温天气过程——北京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16度、上海日最高气温跌破冰点、就连广州都飘起了雪花……

2015年底,北极突然升温导致冷涡南移。如图所示,此时冷涡已经移动到北纬50 度附近,这也是造成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地球两极,亘古便是苦寒之地。极地附近太阳辐射角度小,受热少,属于大气的冷源。同时,极地上空的空气得不到热量补充,形成低空的冷高压,高空的冷低压,高低空配合看就是较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加上地球自转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长年盘踞在北极上空的北极涡旋。

在气象学上,这个冷气团被称为极地漩涡,或者更为形象的北极冷涡。

因此,当北极地区突然升温时,北极上空就容易形成高压区,从而挤压西风带向某个方向凸起,形成南北方向延伸的脊和槽。冷空气在脊前槽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顺势南下。

此外,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升温,特别是夏秋季节高于常年的气温,影响了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也就是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海域温度升高,进而通过水汽交换,影响到极地附近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因此受到扰动,也经常会把北极涡旋往南挤压。

不过,这股冷空气具体影响哪个地区,则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可能是欧洲,也可能是北美甚至是东北亚。总而言之,对中纬度地区天气气候影响很大。因此,科学家们用暖北极 冷大陆来形容这种现象。

虽然现在暖北极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大气环流运动造成的,但这种不正常的环流,与气候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未来北极继续升温,或许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多雨雪冰霜的极寒冬天。

2013年03月18日,吉林省气象专家表示,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吉林省降雪突破历史记录。造成多雪的原因,除大气环流出现明显调整外,北极海冰融化面积减少是重要因素。(供图:视觉中国)

洋流:暖流减弱,电影《后天》或将实现?

世界上的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两极和热带地区的温差而形成的。如果北极比热带地区升温更快,这一温差将会减小,风速就会减慢。这种情况已经出现——过去30年来,北半球的风速减缓了5%到15%。后果之一就是北半球的急流发生紊乱。这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给意想不到的地方带来暴风雪和热浪。

说到暴风雪和热浪,由于北极的存在,欧洲和亚洲的天气气候受此影响颇深,尤其是欧洲,因为北极的存在则彻底改变了气候类型。众所周知,欧洲比同纬度地区的冬季温度高的多,一些大陆性气候的城市,例如圣彼得堡,也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最冷月温度和相差将近18个纬度的沈阳差不多,这有赖于北大西洋暖流,而北大西洋暖流形成的原因恰恰是西风带。

北极变暖将会影响西风带的走势。北极变暖以后,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副高与副极地低气压间气压差减少,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另外,如果北极升温过高导致冰川融化,大量淡水将融入北大西洋,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难沉入下部水底。这样,北大西洋暖流的补偿流减弱,进而导致洋流循环体系变慢,同样会导致暖流势力减弱,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输送也将减少。最终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将变为酷寒的人间地狱,这一幕在灾难电影《后天》当中已经被人们所熟知。

经典灾难电影《后天》讲述的故事,就是因为洋流紊乱引起的气候巨变(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也曾真实存在过,12000年前左右,有一次气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整个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北美大陆冰川融化,大量的融水阻止北大西洋的温盐环流向亚极地输送热量,造成地球气温在数百年的时间内骤降15摄氏度。

冰川融化除了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外,还会带来很多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老生常谈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再比如说有科学家认为,随着北极变暖和冰川融化的加剧,冻土持续解封, 冻土中许多微生物也将苏醒过来,或许会感染人类。地球上那些被遗忘的病原体,将可能引发巨大危机,这是全球变暖最怪异的症状之一。

生物:生态巨变,受害者并非只有北极熊?

提起北极,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身披雪白外衣的北极熊。但北极的生物远远不止北极熊这么单一,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北极地区的生物体包括冰中的微生物、鱼类与海洋哺乳动物、陆地动物以及人类,共同构成了北极独特的生态系统,比较有名的动物还有北极狼、北极狐以及驯鹿等。

冰川融化对于地球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的影响或许在近几年尚难完全呈现,但对于北极生物而言,冰川融化将严重影响动物生存。甚至有观点认为,北极变暖正在使北极经历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对于北极熊而言,在北极地区,它们通常在大块的浮冰上捕猎海豹。然而,随着海平面和气温的上升,北极熊越来越难以找到这样的大块海冰,结果只能是挨饿了。事实上,连续数月都没有东西吃对于北极熊来说已经是常事了。假如有一天北极熊灭绝,最有可能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因为饥饿。

2017年12月,一段令人心碎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疯传,画面显示一只骨瘦如柴的北极熊正在觅食垃圾(供图:视觉中国)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15年的评估,资料显示:北极熊19个种群里有1个在增长,3个在衰退,6个趋势稳定,剩下9个数据不足,没有达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但随着海冰的减少,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同样遭遇困扰的还有北极海豹、北极驯鹿等动物,有外国研究者发现,北极变暖导致植物花开生长时间提前,当春天植物的生长期比驯鹿的繁殖期更早时,驯鹿产下的幼崽就更少,小驯鹿的寿命也就更短。另一组数据显示,与全球以及北极变暖相符的是,北极驯鹿在过去三十年时间内数量下降了60%。

资源:冰川退却,北冰洋其实是个聚宝盆?

当然,就人类目前的现实形势来看,北极冰川融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一点就是新航路的开辟,一旦开辟北极航路,对全球航运业格局将产生颠覆性冲击,大量国际船运航线走北极航路可大大缩短航行距离。就在2017年7月,已经有挪威破冰船进行了相对成功的尝试。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根就曾经表示,如果北极航道开通,将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东亚在内的环北极经济圈,届时,中国将拥有多渠道的进口运输线,航线将得到优化,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举个案列来说,现在从挪威首都奥斯陆运送一船三文鱼到上海洋山港,货船需要绕行欧洲穿越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经过红海进入印度洋,再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南中国海,一路北上,行程几万公里,需耗时数个月才能到达。假如北极航路得以开辟,货船就可以经斯瓦尔巴群岛,穿过北冰洋和白令海峡南下,再经日本海来到我国,抛开时间不谈,距离就节省了2/3之多。

另一方面,近年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供应日趋紧张。但随着冰川的融化,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北冰洋下方,海床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同时,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

仅1968年发现的坐落于阿拉斯加北坡的普鲁度湾油田,就有90亿—100亿桶可采原油和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此油田邻近的库帕鲁克油田,日产原油高达400万桶。这两个油田所生产的原油约占美国石油产量的26%,约占美国石油总消耗量的11%!西伯利亚西北部可采天然气储量至少有13万亿立方米,很有可能超过17万亿立方米。在煤炭资源方面,地质学家也曾经做出过估算,北极储量占世界的9%左右,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北极地区蕴涵着巨大的商业诱惑,这里还蕴藏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随着破冰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出现,前往北极的难度正在逐渐减小,该地区即将迎来淘油热(供图:视觉中国)

可以预见的是,假如北冰洋的冰山真正融化,北冰洋会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人们有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后对北极海洋洋底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进行开发,困扰人类许久的资源问题也将得到暂时的缓解。

然而,油气资源尽管诱人,却也不是想开发就能开发的,还必须面临洋底划界的争议。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加拿大首先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国际法庭判决称,如果其他国家在100年之内不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北极将成为加拿大的领土。尽管绝大多数地图都将这一地区置于加拿大边境线之内,但加拿大至今并没有真正获得司法意义上的北极主权。

目前北极圈的主权分属8个国家,各国也在加紧找证据划片,未来,北冰洋沿海国家对北极的领土和资源的争夺,势必将更为激烈。■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