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的一大历史特征。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互相征伐,中华大地民不聊生。有这么一位将军,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却毅然放弃赖以生存的军权,携全家来到漠北高原,倾其所有,从内地招徕大量移民至内蒙古地区,建立起河北新村,屯垦开荒,当起了移民村的村长。这个人就是段绳武。
段绳武,又名承泽,字以行,河北定县(今定州市)高头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他早年从军,靠战功由一名士兵成长为直系名将。抗战时期曾主管全国伤兵工作,人称荣军之父。
少年从军 一代名将
1896年,段绳武出生在一户殷实农家,家世务农,幼年肄读私塾,聪颖过人,品德醇厚,稍长益赋雄心。
他16岁从军,在北洋军王占元部当兵,靠一点点儿积累战功升上去。1921年夏天,湖南军阀赵恒惕趁湖北内乱,以援鄂为名派兵向湖北进发,企图夺取王占元的地盘,但气势正盛的湘军硬是被孙传芳的部队在羊楼司一带挡了8天8夜,这就为王占元争取援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这场战役中,段绳武夺得首功。老直系的王占元部被后起之秀孙传芳接掌后,段绳武成为孙传芳麾下的一员大将,也成了直系军阀中的知名人物。他先任第九师师长,后升任五省联军第一军代军长。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孙传芳大败,段绳武在山东泰安收拾残部,后又移驻宣化。
在山东期间,有一次段绳武带着几个随从,来到了山东省堂邑县。他在武训(清末山东省堂邑县武庄的一名乞丐,靠乞讨兴办义学三所,清政府曾授其义学正名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其事迹也被编入《清史稿》一书,冯玉祥称赞他为千古奇丐)生活过的村庄,逐个走访当年和武训同时代的老人,参观武训当年兴办的学校,在武训曾经住过的低矮草房前,他流下了眼泪,自言自语道:作为将军,我愧不如一个乞丐。因有感于武训乞讨兴学的事迹,遂从此改名绳武,绳即以此为准绳、效法的意思。
1929年,段部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师,段绳武被任命为该师师长。这时的段绳武因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在军队中备受排挤,但他仍掌握着一支军队,本可悠然自得地当自己的师长,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中国因长年的征战导致的政治混乱,社会失序,贫苦百姓的生命财产被南来北往的军队随意践踏,这一切都在困扰着这个质朴的农家子弟。而战败后寄人篱下的困境,更是深深地刺激着他。最终,他决定放弃高官厚禄,离开军队。
1929年,段绳武率部驻防宣化时,曾上书蒋介石,要求率部赴西北戍边未准。1930年,段绳武辞官来到北平,离开了混乱不堪的军界,并准备以个人的力量到西北边陲办理移垦事业。
段绳武的举动,在当时军界曾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为军队就是军阀的生命,军队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且是他们生存的依据,是拿来跟别人做交易的筹码。放弃军队的,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像段绳武这样主动交出军权、离开军队的,实属罕见。
实权军人 解甲归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大大小小的实验区不下百处,著名的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师范。这些旨在改造农村社会的运动几乎全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然而,现在竟然有一处军人主持的新村建设实验区,它的主持人就是段绳武将军。
1931年夏,段绳武初到包头,适逢山东、河北旧友筹办的电灯面粉公司濒临倒闭,他解囊相助,又募集大量贷款,使电灯面粉公司从危难中得以恢复过来。后又亲临河套地区实地考察,发现沿黄河地区土地肥沃,而黄河包头至宁夏段还可通汽船航行,经请示批准后购置了一艘名为飞龙的汽船,开始在黄河包头至宁夏段试办航运。他还在包头周边洼地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
1933年夏,黄河在冀、鲁、豫三省先后溃堤,沿河地区遭受洪灾,尤以河北省长垣(今属河南省)、濮阳(今属河南省)、东明(今属山东省)三县灾情最为严重。段绳武得悉情况,速回河北,与省内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名流联络,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以垦发边荒、救济贫民、建设新村为宗旨,准备向西北河套地区移民。
同年冬,段绳武就移民事宜上书河北省政府,取得了省政府的支持,政府下文明令各县协助办理。但由于当时官场流弊,地方官员都想乘机捞点儿油水,捞不到油水就不积极宣传、办理,一些人又对段绳武移民西北持怀疑态度,所以,第一批只移民30户,又多是抱着到大西北发财的动机,发现目的达不到,多数人又返回原籍或另走他乡了。
1934年春,段绳武亲赴灾区各县动员,从长垣、濮阳、东明三县移来第二批灾民320人,安置在包头东南郊南海子。1935年春,又移来第三批河北灾民457人,先后安置于萨拉齐新农试验场和包头南海子。同年5月,段绳武又组织了第四批河北移民331人,多来自长垣、濮阳,另有开州、深县(今深州市)、安平、肃宁等县人氏,被安置于河套五原西20公里的新公中和曹柜。
为安置这些移民,移民协会花两万元向五原地商王同春之子王乐愚购置了700多顷永租地(即地商向达拉特旗王爷包租的具有永远耕种权的土地),其中有当时可耕地200多顷,其余皆为枳芨丛生、红柳遍地的荒漠碱滩,茫茫一片,实际有800余顷。移民一到,段绳武即抓紧时间组织生产,青壮年劳力挖渠播种,妇女儿童割红柳刨枳芨。割红柳刨枳芨,一是有利于垦荒耕种,二是红柳、枳芨可用作烧柴,还可编织盖房用的笆子或制作农具。由于组织得力,大家积极性高,当年不误农时地播种了数十顷大秋作物,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让3万多口人有了饭吃,也由此稳了人心。有的灾民便给老家的亲友写信,说这地方棒打兔子瓢舀鱼,灶火圪垯逮沙鸡,是个养穷人的好地方。于是,第二年和第三年又有一些农民陆续迁移而来。
据统计,自1933年冬至1935年夏,河北移民协会组织了4次移民,共移民330余户,1100多人。移民所有支出共9万多元,除河北省灾区救济会拨款5万元外,其余皆为移民协会自主募集而来。按河北移民协会相关条例规定,移民一到,即按户拨田贷款,每户土地100亩,贷款400元。第一年自由组合,开荒垦殖;第二年起,可独立经营,至还清400元贷款后,即可成为自耕农。移民对这种耕者有其田的做法很是满意。
移民基本安顿下来之后,自1935年4月起,段绳武开始组织实施新村建设。首先在包头南海子西南数里处,建立了河北村;1936年,又在五原新公中东南建立河北乡,又称河北第二新村。河北第二新村由南、北、中3个村子组成,南村30多户,多为长垣、濮阳、开州县人,以时任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张吉墉的字幼青命名,称幼青村;北村最大,有五六十户,亦多为长垣、濮阳、开州县人,以时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哲元的字明轩命名,称明轩村;中村40余户,多为深县、安平、肃宁县人,以时任河北省主席冯治安的字仰之命名,称仰之村。
新村建设为统一标准,四面筑四方围墙,迎南居中开大门,围墙四角筑有炮台,以防匪患;村正中为公共活动场所,有花园、运动场等,运动场中心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架,上悬一个大钟,为招集村民集合而用。北面靠围墙与南面大门遥遥相对,修建一排20多间正房,正中为村礼堂,兼作小学教室,两边分别为村公所、合作社、仓库、碾坊、磨坊及其他手工业作坊,还有车棚、畜圈等。村内四处,按一定距离,分建村民房舍,一排排井然有序,每户房前留一块空地,供住户种菜,并专有一条小渠引水入村,供各户浇灌菜地。河北第二新村南、北、中各村分设村长、副村长,管理村中大事;还建立了村民大会,负责村长的选举和罢免,以及制定或否决村民公约等事宜;另有监察委员和调解委员,分别组成监察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各司其职。以上属村级权力机构,另外还有以下群众性组织:
自卫团:负责组织和训练青壮年村民,以维护本村的治安保卫。经段绳武申请,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拨给步枪100支、手榴弹50箱,供河北第二新村自卫团使用。
教育委员会:负责办学,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段绳武曾到山东曲阜、泰安等地考察,募集到充足的资金后,先后在包头南海子和五原新公中两个新村各建了一所小学。学校实行半农半读,授课与生产劳动结合,学以致用。
良心省察会:负责对村民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比如让村民通过到礼堂瞻仰挂在墙上的孔子、孟子、关羽、岳飞等古代圣贤和英烈的画像,引导村民见贤思齐,激励忠勇爱国的志气。同时还组织村民绘画、赏画、唱歌、演戏、扭秧歌、踩高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给村民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村民自治会:公举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村民自治会,以自治的方式协助管理村里诸事,如劝说和监督村民戒除大烟、不赌不娼、不盗不劫、安分守己、勤俭持家,还要说服村民节约存粮,以备灾荒。
此外,新村还建有合作社,分信用、供给、运销、利用4个分社,分别负责办理村民储蓄、物品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以及改善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事务。
在新村,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悬挂着段绳武请人画的武训像,村中特别建有武训纪念堂,陈列武训的事迹,供村民参观。武训小学的学生,早晨进学校要向武训鞠躬行礼。段绳武还请人根据他对武训事迹的考察,编写了《武训兴学》的连环画,在顾颉刚主持的北平通俗读物编刊社印制出版。
河北新村在解决青年村民婚姻大事方面,也有移风易俗之举。新村建立之初,移民中男多女少,一些青年男子的婚姻就成了问题。为此,在七七事变前,段绳武与北平救济院取得联系,得到院方热情支持,愿将院内抚养成人的孤儿女子嫁到新村。于是他在新村选好单身青年男子,每人照一张照片,寄往北平救济院,院方将这些照片发给院内的当嫁女子,女子们看照片选人,选好了就将照片带在身上。然后由新村和救济院共同负责,护送这些女子来到新村,凭所带照片认夫,结婚成家。这些女子从北平动身时,新村给每人两件布袍、两身单衣作为嫁妆。北平市政府也出资给每位姑娘买了一件旗袍、一个柳条箱作为陪嫁。这样,新村适龄青年的结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1936年,百灵庙战役后,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到绥远劳军时,曾面见段绳武,邀其出任军长。段绳武婉言回绝,他说:我愿当村长,不愿当军长。
就这样,昔日的军长变成了村长。他把全家都带到了荒原上,脱掉皮袍皮鞋,跟农民一起开荒劳动。他为开发包头,把个人全部资产消耗殆尽,全家搬到河北新村后不久,4个儿子都染上肺结核,并引发脑膜炎,因当时包头缺医少药,一个儿子不治身亡。另外3个儿子在送到北平亲戚家一个半月后,妻子王庚尧收到了3个儿子全部夭亡的噩耗,身边只留下两个女儿。
南下抗战 荣军之父
段绳武重新回到军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冯玉祥、陈诚等人都力邀段绳武出山抗日。傅作义考虑到段绳武身体状态欠佳,则建议他去做军队后勤补给工作。于是,段绳武重披戎装,南下参加抗战。在武汉期间,段绳武结识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相居为邻。周恩来很重视段绳武对伤兵考察后的设想,总政治部在审查了他的报告后,决定派段绳武为后方勤务部总政治部中将主任,主管全国伤兵工作。
1939年,段绳武来到重庆,在重庆高滩岩、唐家沱设立了后方医院和重伤兵医院。他首创荣誉军人称号,并经国民政府军委会通令全国,在各地设荣军之友社,发起虽残不废运动,并在重庆出版了《荣军之友》杂志。
在段绳武的主持下,首先设立了伤兵招待所。在备战区设立若干招待所,在前线各战区每30里设一个招待所,向后一直延伸到后方医院。其次,成立政治大队。政治大队队员思想较进步,经常到各地伤兵医院慰问。他们还教伤员识字、代他们写书信,给广大伤病员提供了许多帮助。第三,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聘请社会知名人士研究伤兵教育事业的设计、开展与推行。经过一年的努力,教育委员会编辑伤兵读物达数百种之多。第四,创建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帮助推动荣誉军人就业。第五,设立监理员室,旨在防止后方医院、残废教养院的贪污、剥削、医疗事故的发生。
段绳武主管伤兵工作的那几年,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是半夜想起什么,就起床工作,还要把其他同事叫起来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本已严重的糖尿病进一步加剧。段绳武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他的敬业和勤勉所折服。段绳武为后方伤兵工作费尽心力,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荣军之父。
英年早逝 举国纪念
1940年7月,段绳武因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重庆各界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安葬在重庆歌乐山,周恩来送了花圈,冯玉祥题写悼诗,《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念文章,全国荣军组织在高滩岩为他塑了纪念铜像。
走进郁郁葱葱的重庆歌乐山森林公园,在公园山顶东侧的一块天然崖壁上,能看到一处隶书、描红、阴刻的题字。这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段绳武所题。题刻高9.9米,宽14.3米,内容为:
能苦干,能爱人,能说出,能实行;
大人物,段先生,殁太早,我心痛;
岂独我,世同情,后死者,奋为雄。
冯玉祥
如今,题刻前的段绳武之墓已经不复存在,而石壁上镌刻的文字,历经风雨,依然向后人昭示着段绳武的不朽功绩。
责任编辑 李卫康
邮箱 lwk@wsjh.com.cn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