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

圈圈笔记 59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是2015年首播的,历时八年依然口碑高企,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7,是中国历史类纪录片排名第一的存在。

这部片子,以河西走廊这一连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为地理舞台,讲叙了从汉朝、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两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壮阔历史。

历史的辉煌,人物的伟大,思考的深度,音乐的雄浑,风光的震撼,不少重视纪录片的家长,都会把这部《河西走廊》列在娃的必看清单里。

我们也不例外,在这个五年级的寒假里,用一天一集的频率,把整个《河西走廊》十集,全部刷了一遍。

那么,一个普通的五年级男娃去看《河西走廊》,究竟能看懂多少?作为陪看老母亲,我有三个特别真实的感受,分享给大伙。

第一,看之前最好先有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基础知识。

如果娃平时对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基本框架知识都没有的话,你让他去看《河西走廊》,那真实的结果会是:基本看不懂。

1、《河西走廊》不是少儿教育片,是拍给大人看的历史纪录片。

尽管《河西走廊》大人们是一片叫好,但这毕竟是拍给有一定教育程度、对中国历史、地理有所了解的成年人看的,它可不是一部专门的少儿历史科普片。

它的整体高度、每集立意、反复打磨的文案、精心演绎的情节再现,都不是说给孩子们看的,没有铺垫的孩子看不懂,挺正常的。

2、《河西走廊》不是扫盲、科普性质的,是专门针对一个地区历史演变的专题片。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河西走廊地区从汉朝到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它是一部针对性很强的专题片,它不是类似中国通史性质的片子,没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没有科普的普及性。

即便是我们大人来看,也有很多事件不清楚,很多人物没听过,很多观点没提升,感觉里面的知识量很大。

所以,有深度的《河西走廊》,小学娃乍一看感觉懵懵的,也是非常正常的。

那么,如此有价值的纪录片,又如何让小学娃尽量顺利的打开呢?我家的做法就是尽量多做些历史、地理知识的铺垫。

历史方面: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把建立框架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给刷了一遍,然后又配合断代史的阶段学习,二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刷没刷,消化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河西走廊》前八集里,对于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扫荡匈奴、鸠摩罗什翻译佛教经典、隋炀帝西部出巡、促进西藏纳入元朝版图的凉州会盟等,娃就基本都知道的。

但后面由于对中国近现代史没有学习,那么民国到新中国的一些重要的人与事:第一代地质学家对石油的勘探,玉门油田的开发与解放,铁人王进喜,西气东输重点工程等等,基本上就懵圈了,需要家长在旁边多做些解释。

地理方面: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准备是有漏洞的,因为我们课外也没怎么专门搞过中国地理。

结果,单是《河西走廊》这部历史纪录片,地理知识就特别多。尤其是第一集,几乎前20分钟都在讲地理,让我顿时感觉:这要不弄清楚基本的地理分布,这片子没法往下看。

于是,我马上让娃爹把买的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赶紧挂出来,经常讲一讲、指一指,慢慢的感觉就直观生动了,后来就看得懂、听得进了。

而且这回看《河西走廊》还给了我一个启发:孩子的历史和地理可以揉合在一起学,有条件融合的话,效果会更好。

第二,选择一个适合的切入时机。

其实《河西走廊》的名气早就如雷贯耳,好多娃在小学低年级就看过了。

但我了解过内容后,就一直在等,在等一个合适的切入机会。

看个纪录片还要选时辰、看日子么?

在我看来,要。因为我觉得这是建立知识体系中,彼此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种有效做法。

特别是针对《河西走廊》专题性很强、知识量很大的纪录片,事前的铺垫和顺理成章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不然,娃会觉得突兀,会问为什么我要看《河西走廊》?、就因为我妈觉得好吗?

当然不是,而是孩子在具备了初步的通史脉络之后,对断代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对汉武帝扩张、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平定匈奴等发生了些兴趣,就及时送上一部更为详细的纪录片,把发生这个重要通道上的历史大事,给有逻辑的串了起来。

先有整体后有局部,先有通史再有断代,先有概念再有细节,再添上点兴趣,你说娃看起来,是不是会水到渠成呢?

而这种类似适宜的切入时机,五花八门,可以是一篇课外读物,可以是一次旅行前的功课,可以是校内知识的延展,我们做家长的,只须多观察、多留意,顺势介入就好。

第三,在这个阶段,不对孩子的输入与输出,做太高的要求。

这点感受,真的是大实话。

不光是对看一部《河西走廊》而言,包括看其它纪录片,对于大部分的小学娃,即便我们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不要对他们的输入和输出,做太高的要求。

1、纪录片都是浓缩的知识精华,信息量相当大。

纪录片的知识含量都不小的,且高度浓缩,想走马观花一遍就全记下来,那可不容易。

不信以《河西走廊》为例,这十集里出现了多少人物:

汉武帝、张骞,霍去病,常惠,解忧公主,郭瑀,李暠,昙曜,鸠摩罗什,裴炬,阔端,萨班,八思巴,鄂本笃,林则徐,左宗棠,谢家荣,孙建初,常书鸿,王进喜等等。

有些人物名气很大,有些人物似曾相识,有些人物则闻所未闻,都要娃记个七七八八,不容易吧。

2、绝大部分纪录片是专题性的,都有一定的深度。

除了少部分纪录片是通史性质、普及性质的,大部分纪录片都是有深度的专题片,要通过大量少为人知的细节,去展现背后的深刻。

比如《河西走廊》,讲的是这个地区两千多年的重大历史发展。

第三集《驿站》,讲汉朝经营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时,行政与邮驿系统的运行。

第四集《根脉》,讲汉末河西文化的发展,对中原文化的保存,及形成隋唐文化的渊源。

第五集《造像》,讲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与建筑文化的艺术特点。

第十集《宝藏》,讲新中国的能源战略及西气东输工程(中国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四大工程之一)。

这些内容不光有挖掘深度,而且是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相互交错,大人都不一定能即时反应、迅速消化,一个小学娃不好理解,是不是也在情理当中呢?

所以,小学娃的整体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阶段,在看类似的纪录片中,就以能掌握大致史实的程度就好。

至于想再进一步,咱们千万别急,咱们还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时间换空间。这么好的片子,当然要二刷、三刷,相信到那时,孩子的认知又会更进一步。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