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现象(超自然现象的辩证思考)

圈圈笔记 67

整理尘封箱底的书籍,翻出一本《世界未解之谜》,还有内夹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大学物理笔记,突发奇想,谈谈超出科学范畴的超自然现象的辩证思考。百科中对超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指超越自然科学常规和可知性范围的一种极端现象。那么双缝干涉实验又有哪些超自然现象,以至于被称为一个颠覆世界观的物理实验?

超自然现象是一种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

超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因为真实性无法用通常手段证实,通常不被主流的科学家所承认,故而被认为是伪科学。例如奥秘难解的现象及超越感知的经验。

委内瑞拉卡塔通博永恒的雷暴,一年中约有140至160个晚上,每小时都会发生多达280次的闪电。

如人类和动物的区别的认定,有人说是语言和文字,因为若无文字,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推广都会失去载体,人就不能称为是智人。也有人说是使用工具,使用火。但我认为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因为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所以可以完成语言、文字、工具、火等的认知和使用。

光柱现象由光和冰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一般发生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那么意识是什么东西?如何产生?是被某种神秘力量赋予还是人类自身生长到一定程度自发产生?对于这一点,宗教上讲是上帝创造、轮回钻世,但谁又见过呢?堪称匪夷所思的双缝干涉实验,则间接证明了人的意识可以对自身以外的事物产生影响。

延伸1000公里长的牵牛花云,每年春天,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伯克敦上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作为量子力学的核心实验,双缝干涉甚至包含了量子力学最深刻的奥秘。人类在经典力学中光的波动学说中逐渐懂得,双缝干涉现象实际上只是对光的波动进行了解释,但当不计其数的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双缝实验现象进行多维猜想时,他们找到了合理解释,并将实验进行延伸,便引出了薛定谔的猫、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等。

作为量子力学的核心实验,双缝干涉甚至包含了量子力学最深刻的奥秘。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量子力学认为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是由一份份的光量子构成,每一份能量大小为E=hv,h记为普朗克常数,v则是光子的频率,双缝干涉实验是当一束单色光穿过很窄的单缝后再次穿过双缝时,便会在双缝后的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双缝干涉实验的神奇在于,当人类一个一个的发射光子时,也能够得到干涉条纹,当光子被置换为电子、分子时,也依然能得到干涉条纹,表明了单个粒子在同一时间内同时通过了双缝,这一现象相当于单个粒子被一分为二后通过了双缝,干涉期间,它们将再次组成一个粒子落到屏幕上。

马尔代夫的荧光海滩,每当夜幕降临,无数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浮游生物随浪花被冲刷上海滩。

但当人类试图探测粒子究竟穿过了哪条缝时,如在双缝处安置探测器等,却发现实验中的干涉条纹竟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人类决断出双缝干涉实验时,也梳理清楚了既死又活的猫。双缝干涉实验表明了一个可能,人的意识能影响到电子的行为。

印尼爪哇岛伊真火山喷发的蓝色岩浆,据说是因为火山中含有大量硫磺矿 ,硫磺燃烧的火焰在晚上会呈现蓝色。

那么人的意识如何影响周围的事物呢?很可能是一种能量或者场。科学家常说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而物质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暗物质,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形式。如果人的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场的话。那么理论上,人类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设计、控制,改变意识能量的强度,当这种能量场强大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一些超自然现象,或许就是影视剧里的修仙。

岩浆喷泉:1969年夏威夷基拉埃瓦火山喷发时,熔岩形成了圆顶喷泉,高达50至75米。

若肉体是意识的载体,或者说人类的身体聚合了意识的能量,那么在人类聚合意识能量之前,意识能量在哪里?那么肉体消散后,意识能量也身死道消?气能道的核心理论之一的能量场内涵是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多种能量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同时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也表明:物质的本身就是能量,世界上所有物质都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粒子经由不同的振动,从而使物质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犹如巨大外星飞船的超级单体雷暴,是一种破坏力最强,也最不常见的雷暴现象。

那么意识若是作为能量的一种,是不是也可以从一种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如果人类要是掌握了一种能够读取意识能量载体信息的技术,那不就是老祖宗的神算子吗?蓦然发现,逻辑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球状闪电通常在雷暴时出现的圆球形状的闪电,这是一种真实的物理现象,形成原因至今不明。

果然我们的世界很大很神秘,还有很多不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揭秘。

上期回顾:科科斯群岛:距澳大利亚2200公里的海外领地,差点成了新加坡的地盘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不到之处望指正。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