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的文章中,本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这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是批判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模式。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国有国营工资制模式,既是宏观经济模式又是微观经济模式。其中的国有就是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国营是按照谁所有谁经营的基本原则建立的国家经营形式,工资制则是劳动者收入的支付模式。这种模式所以缺乏活力,就因为在建立产权体制条件下的生产主体--国家不是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就因为以剩余价值形式出现的利润量的波动不能引起作为生产主体的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的调节行为,一句话,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公有制条件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的根源所在。计划经济是苏联人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模式,它是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引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产权制度形成的一种模式。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但产权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显然是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的。如果我们按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应该从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特点出发的。既然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已经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既然在公有制企业是没有资产所有者,只有劳动所有者,那么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制度,而且应该是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相反,它不是表现为资产所有权,而是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谁劳动谁经营的原则建立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按照谁劳动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分配体制。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对苏联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国有国营工资制模式中的国家所有制模式是没有问题的,应该保留,需要改变的是国营工资制模式。我们用劳动者来取代国家的生产主体地位,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就形成了国有劳营模式;我们用工分制取代工资制,使劳动者按照自己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的差别取得劳动收入,这就有了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其次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原理形成的。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存在一个共同点--即两者都是市场经济。但是,资本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区别的另一种生产方式--消灭剥削,从而也必须消灭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原理,但是绝不能照搬西方经济模式。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立的一种生产方式,因而我们也只能在对立的基础上引用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归纳为私有资营股份制模式,即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所有者经营,以股份制为分配制度。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生产方式,表现在国有的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对应,表现在劳营的劳动所有者经营与资产所有者经营相对应,表现在工分制的按劳分配制度与股份制的按资分配制度相对应。在这里,我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对应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是作为商品来实现的,因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劳动者就失去的主体性质,资产所有者是社会生产的唯一的生产主体,因而,资本主义企业必须由资产所有者来经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已经消灭了资产所有者,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唯一的生产主体,因此,社会主义企业必须由劳动所有者来经营,劳营模式由资营模式催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当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时,为了反映每个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价值量,就必须采用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以体现资产所有者在分配权和管理权的区别,同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反映每个劳动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也必须采用生产劳动价值形式--工分,以体现劳动所有者在分配权和管理权的区别,工分制模式正是由股份制模式催生的。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产所有者经营的、采用按资分配的企业是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动力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劳动所有者经营的、采用按劳分配的企业应该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生产资料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由此我们也必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劳动实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第三是总结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产物。
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仅有建立产权制度的苏联模式,同时也有建立劳权制度的生产队模式和农业生产责任制模式。苏联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彻底失败,但是在我们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的劳权模式,特别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模式,却是成功的。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是从苏联模式中吸取了所有制模式,从生产队模式中吸取了工分制模式,从农业生产责任制模式中吸取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同时体现劳动分配权和劳动管理权)的模式。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把工分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模式?这是因为,1,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在劳动者进行个体生产条件下,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体所有,无须分配,因而,不需要相应的分配制度。而当多个劳动者进行集体生产时,就需要采用工分这样的形式来区分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差别,并依此决定劳动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权利差别;2,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与股份制相对应的分配制度或企业制度。很显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够具有类似股份制功能的按劳分配形式,除了工分制外,没有其它任何形式。例如,股份不仅可以确定资产所有者在分配上的权利差别,而且可以根据一股一票原则确定资产所有者在管理上的权利差别;同样,工分不仅可以确定劳动者收入多少的区别,同时也能采用一工一票的原则确定劳动所有者在管理上的权利差别;3,工分制具有比其它分配形式所没有的优点。在采用工分计酬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多少不仅决定于劳动者个人劳动状态,同时也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甚至还决定于市场的价格变动。因此,工分收入的波动客观上能促使劳动者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关注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关注市场变化,这正是形成公有制企业活力的根源所在。生产队工分制给人的影响不好,不是工分制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生产队的真实发展过程不了解、对工分制缺乏正确认识,更是由于农业生产管理者不能适应工分制规律的缘故。而且生产队时期的工分制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分制形式,而我们需要的工分制将是吸收了股份制原理、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特点的新型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由来。它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也是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的。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由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不难理解了。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