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为什么这么火(卫龙辣条为什么不辣)

圈圈笔记 49

国民零食辣条可能要迎来又一次行业危机了。

最近,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了,将辣条类食品统一按照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生产许可类别进行管理,要求相关企业在明年1月底前调整到位。

这里的调整指的是:生产企业要按相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作为重口味小零食的杰出代表,辣条如果少油少糖少辣少盐了,那会变成什么样味道.. ...

自20多年前辣条这种东西诞生起,它就和廉价不健康甚至三无等并不友好的词绑在了一起,尤其是之前的行业肃清,更是清退了一大批小作坊。

但就是有一个品牌,硬生生把行业危机转化成自家的转型契机,稳稳地坐在了行业龙头的位置。

卫龙,从创立之初的奋斗草根到现在的营销大手,这个公司充满了传奇色彩。提起卫龙,我会想到辣条。反过来你提辣条,我会想到卫龙。

辣条的前生今世

鲜姐之前从来没想到,辣条这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小零嘴,其实诞生于灾难中。

卫龙的创始人叫刘卫平,1978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叫平江的小县城里,全家五六口人主要靠母亲做酱干的手艺生活。平江是国家级贫困县,资源匮乏,却有着一个传承千年的手艺:酱干

刘卫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母亲做酱干的手艺,他做的酱干筋道,微甜、微辣,清爽,肉感强,回味足。他也常常挑着扁担走过十几公里的山路,把母亲做的酱干挑到公路边、汨罗江边销售给过往的人们。

酱干曾经也是一种辉煌的食物,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平江的长寿酱干还被列为宫廷贡品。做酱干、卖酱干算得上是平江人养家糊口的必备手艺。

然而,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却冲毁了全县人的生活,当时大豆价格疯涨,从7毛多一斤直接翻番涨到1块五一斤,而大豆正是酱干的主要原材料,整个酱干行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幸好,我们劳动人民拥有无穷的智慧,平江的单位三位做酱干的老师傅及时发明了一种替代品,把原材料换成面筋,咸辣的味道仍和酱干相似,成本却便宜很多——这就是最初的辣条。

从此,平江绝大多数酱干小作坊转型成了辣条小作坊,其中也包括刘卫平家。

很快,又有问题暴露出来,平江的主要作用是大米,小麦产量很少,根本禁不住辣条的生产。于是,平江人开始走出去,他们一路向北,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就成为平江人创业的首选地。

在这群敢于走出去的人中,就有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不再继续读书的刘卫平。

从小作坊到品牌

1999年,21岁的刘卫平到了河南漯河,带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和做辣条的手艺,还有一颗深藏不露的野心,他开起来属于自己的一家辣条小作坊。

采购、制作、销售、送货,刘卫平是老板也是员工,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自己动手,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去进货,忙到晚上十二点还不收工都是常事。那时的他,总是推着辆半旧不新的三轮车在大街小巷吆喝:卖辣条!好吃的辣条!

直到2001年,刘卫平的生意逐渐做大,在漯河铁东开发区开了一家叫平平的食品加工厂。与此同时,刘卫平就已经注册了一个叫卫龙的食品商标。(据说起这个名字是受到刘卫平偶像成龙的影响。)

在加工厂里,刘卫平继续做他的辣条生意,一边开始筹划他的辣条帝国。

卫龙会成为行业龙头,是因为它的基因就是这么告诉它的。在绝大多数辣条手艺人都满足于赚快钱的时候,刘卫平偏偏要一边赚钱,一边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到生产车间的改造中去,这在当时很多从业者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本来就是一个低门槛的低端零食,包装廉价,几毛钱一大包,搞那么复杂干什么?

他们不知道,刘卫平从来都不满足于小作坊生产的小零食。

2003年,卫龙正式出道。

起步初期的辣条,营销方式特别接地气,刘卫平经常在放学时间出现在中小学附近,拿着一袋辣条分给小孩子们品尝,并了解他们的建议——即使没有系统地学过什么营销课程,刘卫平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产品将来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哪里。

除了这样,刘卫平还各种发小广告、写软文,雇佣了大批农民以漯河为中心搞地推,给当地人拼命安利辣条。

卫龙的产品也在不断更新,除了最开始的辣条,还陆续推出各种口味、原料的小零食,面制品、豆制品、海产肉类等等都有。

为了让这些产品显得更加好看和高大上,刘卫平还改了包装,原来的大包装改成了小袋子,方便小孩子们揣兜里,把原来的透明包装改成铝箔、铝膜包装,显得洋气。

甚至在技术上也不怕别人说他杀鸡用牛刀,2004年,刘卫平大手一挥投入几百万,从欧洲买了一条价格不菲的生产线,并把包装机从半自动变为全自动。

行业危机,覆巢完卵

其实,如果这是一部励志人生剧,到这里剧本基本就可以过半了。然而现实总是比电视剧还要抓马。

虽然从诞生时期,卫龙就和那些只想赚块钱的小作坊有本质区别,但同属于辣条行业,风暴来临时,谁也别想逃。

在辣条产生的前几年的时间,整个行业都处于一个野蛮生长期。最鼎盛的时候,河南有辣条企业近300多家,湖南生产辣条的企业更是超过了1000家。但伴随着野蛮生长的,是食品安全事故、非法添加丑闻等等,说传言辣条是卫生纸做的,是地沟油泡的,是在厕所熏成重口味的传言就没有断过。

2005年,央视相继曝光了一些黑作坊的生产行为,其中辣条就是重灾区,违法添加添加剂霉克星、生产环境脏乱差、三无食品等行业乱象相继曝光,辣条被结结实实地扣上了垃圾食品的锅,行业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辣条企业从2000多家骤减到500多家,一时间,人人自危。

即使此时的卫龙已经在业内有了一定地位,也没有违规行为被查处,但仍不免受到牵连。在其它同行都在想着该怎么降低成本活下去的时候,刘卫平又一次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他站在断壁残垣中扛起了行业责任,决定要摆脱辣条低端劣质垃圾食品的形象

卫龙第一个建立了现代化的辣条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控标准,并主动和专业的第三方质检机构合作,对工厂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在同行还在为了收取最大的利润不断缩减成本时候,刘卫平已经开始产业升级,在经历无数个煎熬的日夜后,他艰难的做出了抉择。

意识到公关和品牌重要性的卫龙,也开始学着其他行业,请起了自己的明星代言人。卫龙不止一次地邀请过一线明星做代言、赵薇、杨幂、文章,个个都是斥巨资请来的代言人,开始花大价钱打广告,然而,当时还没有流量带货一说,一次次的广告也并没有给卫龙带来太多的品牌效应。

明星代言这条路走得不太通畅,刘卫平重新制定了品牌战略,准备从源头解决问题,让消费者重新信任辣条,让消费者相信卫龙并不是在脏乱差环境里生产出来的垃圾食品。

可是,崩塌的信任如何恢复呢?

刘卫平选择了最简单粗暴,事后证明也确实有效的办法:公开卫龙的生产车间

他专门从北京邀请了一个专业的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的流水线、洁净车间、质检车间,把卫龙的整个生产过程毫不欺瞒地展现给公众。

摄影师显然也没想到生产辣条的工厂这么干净,把照片上传至微博后,短短18个小时,就获得上100万+的阅读量。

这个事甚至来惊动了人民网,不仅好吃,还干净卫生,气魄宏大哦~~

静态图片不够用,刘卫平还邀请了网络红人张全蛋直接到漯河的车间搞网络直播,并强调用手机播,显得真实,360°无死角地给吃瓜群众们展现辣条的生产过程。《辣条是如何炼成的》网络直播一个月,每日观众多达20万。

这一系列神操作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卫龙的产品日销量暴增十几倍,也让刘卫平意识到了互联网营销的力量——曾经吃着辣条的小学生们长大了,成了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刘卫平要让他们成为吃辣条的大人。

借势玩梗,玩转营销

2014年,卫龙入驻各大电商平台,开辟线上战场,自那时起,卫龙成为了婉转各种事件营销的钮钴禄·卫龙。

2015年10月底,卫龙做了一个视频,称其为《卫龙大电影之逃学卫龙》,借周星驰《逃学威龙》之名,从谐音上做了一个校园短片,逗趣的场景与台词深得电影精髓。看来是很了解周星驰在90后心中的地位了。

《大电影之逃学卫龙》

后来又推出了第二部,同样反响不俗。

2016年4月,卫龙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著名的自黑事件。

先是有网友发现卫龙家的网页似乎被黑了。整个页面都是表情包,还有黑底红字的凭什么不给我发货!

后续事件明朗,是由于卫龙迟迟不给一个卖家发货,卖家气急把网店给黑了。卫龙公布了卖家的地址,收货地址是第32棵白杨树... ...

解释之后,卫龙贴出了诚恳的道歉信。

就在所有网友都在吃着这个闻所未闻的惊天大瓜的时候,卫龙却出来说:诶呀,开了个玩笑嘛!

当自己成为话题的时候,所有流量都会就你而来;如果自己没有办法成为话题,那就去借别人的势。卫龙显然深谙此道。

2016年,iPhone7发布时,卫龙都跟风来了一波。

除了改变了官网旗舰店的整体视觉,卫龙甚至还直接开了个快闪性质的线下店,满满的苹果风。

在模仿苹果的品牌里,卫龙不仅不招人反感,还会被人说会玩!

而且卫龙蹭苹果热度还是个长线工程,iPhone X发布的时候,卫龙也要蹭一蹭。

前年的双十二,卫龙网店的画风是这样的:

非常符合它一贯的土到极致便是潮理念,不放过每一个热点。(当年特别就行这种老花大棉袄。)

甚至,还有大字报风格的双十一:老乡,加入我们双11抢辣条,全国包邮!

鲜姐刚才去卫龙网店转了一圈,他们今年玩的是美工出走。

卫龙还和暴漫跨界合作,暴漫把表情包的版权开放给卫龙,卫龙的定制款产品大包装上都附有暴漫的表情,拆开以后,每个小包装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暴漫表情。

事件营销、蹭热点、玩跨界,在营销上,卫龙实在是够大胆,越是敢做也就越有好创意,卫龙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大,会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是端着反倒越没什么意思,一旦自己愿意放得开玩得起,消费者就会买账,品牌形象反倒越好。

甚至,在休闲零食里单价较低的卫龙,还作为奢侈食品向外输出,340克的卫龙辣条标价10.41美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69.4元,价格几乎是国内的7倍,成为继老干妈辣酱之后第二种登上美国奢侈食品榜单的中国神器。

2018年年初,英国广播公司拍了一部三集纪录片《中国新年》。片中,两位英国人在街上买了几包零食,其中就有辣条,我非常喜欢辣条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

其实,25岁以上的也爱吃啦。

写在最后

在鲜姐看来,卫龙的营销能力一点不输杜某斯,甚至这样更能放下身段自黑、玩梗的营销能更让消费者买账。

谁能想到,当初的地摊货年产值达到了500-600亿,创始人甚至已经制定好了5年10亿的投资计划。辣条,这种低门槛低价格的小零食,在卫龙手里重塑了形象,这种非主流食品,已经成了中国特产的代表。

有意思的是,卫龙在资本市场非常低调,多年来,平平食品控股人始终为刘卫平以及他的哥哥,也鲜有私募大佬加盟的消息,但关于卫龙上市的传闻从来没有断过。

这个创造了很多传奇的辣条作坊,还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动作,鲜姐是真的很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