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还记得1997年的那部电影《精装难兄难弟》。本片虽不是由王晶亲自执导,但他是出品人和主要编剧,里面出现了一个疑似王家卫,叫作王晶卫的角色(黄子华)。
影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对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但却瞧不起粤语片,穿越回60年代之后却无人赏识的落魄导演。
结合前阵子的《手机》事件来看,本片如此明显地影射和揶揄王家卫,但为何他没与王晶反目成仇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王晶还是为王家卫留了面子,最后王晶卫从梦中醒来,说明这只是王晶开的一个小小玩笑;
第二,本片其实是王晶在黑他自己,并借王晶卫之口说出了当时媒体和观众对他的普遍看法——电影零分和屎尿屁导演。
虽然王晶卫的电影在60年代无人问津,但少年王晶却对他颇为欣赏,还说我要拍你那样的电影,从这里足以看出,王晶心底其实是很想做王家卫的,羡慕之情也溢于言表。
还有一点。这两个看似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人,在现实中其实是很好的朋友。影片最后,王晶卫和王星化干戈为玉帛,也说明了两人的关系。这两个人代表着两种电影风格的极端,前者的影片艺术性极强却但被观众评价为看不懂,后者的电影虽然符合大众口味却被痛批俗不可耐。常说个性互补的人才能成为好友,或许,这也是两人能够结交的原因之一。
王晶曾公开表示自己最佩服王家卫能在文艺片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还大赞其有容人之量。
反观王晶自己,虽然他曾是香港影坛的量产王和卖座王,但很多电影都并非他的意愿之作,王晶自己也说过,当时他的一种类型片大卖之后,很多片商找他开拍同样的电影,曾令王晶感到十分疲倦,最后竟然到了一开机,就有恶心感觉的地步。王家卫虽然拍片进度缓慢,但大部分时间可以遵循内心意愿去拍戏,最后收获无数赞誉,相信这也是王晶对王家卫感觉到羡慕的地方。
王晶对待电影的态度和要求,其实与其少年时期和刚入行时的经历有关。当年他的父亲王天林拍了部质量不俗文艺片《野玫瑰之恋》,但最后一个奖项没拿到,这件事对王晶决定走上商业电影之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后来入行后,王晶的恩师也不断告诉他,电影怎么样都可以,但就是不能不卖座。因此,只拍卖座电影,不拿奖也无所谓便成为了王晶所信奉的格言。
王晶屡次在电影中抬王家卫出来黑自己,有人说,这是他俗到无药可救的体现。
但也有人说,不是所有导演都有王晶这样的度量,毫不避讳地直面外界对他的批判。对此,你们又怎么看呢?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