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的基本矛盾展开为主观与客观、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在人的意识中又展开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而所有这些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所以,能否正确理解这一矛盾是理解其它矛盾和处理现实问题的关键。
一、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
一般来说,主观与客观、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是统一的。人类对客体把握的越全面,对象意识越具有客观性,主体自我意识到自己在客观世界中地位的程度也就越高;反过来,主体自我意识的程度越高,对自身把握的越全面,主体对客体的掌握也就越深刻。
但是,主观与客观、主体性与客体性同时也是对立的、矛盾的。主体的能动因素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固然因其正确的发挥而加速对客体的改造,另一方面完全可能因其片面的发挥而带来巨大的损失。不过,主体性片面发挥的原因,不能仅仅归之于不重视客观规律,这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对主体自身认识的不够,没有自我意识到自身的状况、特点、自己在客观事物中的地位,因而也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
从形式上考察自我意识,它是对不同于客体的主体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它的职能在于掲示主体感觉、知觉时空、第二信号系统、思维模式、内在尺度的特殊性。从表面看,自我意识似乎是天然与客观性背离的、对立的,因为客观性指人的认识中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的《哲学笔记》,第2卷,第121页),而自我意识则认为,认识也依赖于主体,也依赖于人,也依赖于人类。
二、高扬主体的作用,重视自我意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客观性。
人类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势来把握世界的,人类确实是从自己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它给世界打上人的印记。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否定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和活动的客观性,它对客观性是以矛盾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许多尖锐的问题,而一部分哲学家以强调主体作用为由而否定客观性,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以感官的特殊性来否定客观性;
第二、以思维的建构性来否定客观性;
第三、以证实、证伪限定人们的思维范围;
第四、以操作的独立性来否定客观性;
第五、以主体认识的相对性来否定客观性。
以上种种,都是从强调自我和自我意识,并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方面出发来否定客观性,这是20世纪以来极为盛行的潮流之一。这些潮流的共同点在于,不离开主体,不离开自我,或者把它们作为首要的唯一的出发点,或者虚张声势地宣称,离开这一范围是没有意义的,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思潮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确实存在着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悖论。这一悖论的特点在于,既然客观性是人的认识中的客观内容,那么,人类主体就无法把握它;既然人只能从主体、从人类的角度来认识世界,那么,这一客观性必然依赖于主体。
由此可以看出,能否按照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关系来理解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是问题的关键。
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来理解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由于有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才需要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当然,如果把两者的对立绝对化,把人的感官结构、思维结构、认识的相对性片面夸大,这一矛盾就成为某种对抗的因素。恩格斯针对某些哲学家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而否认对事物的认识时指出:这一缺陷的确是必然的:能看见一切光线的眼睛,正因为能看见一切光线,就什么也看不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0页)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它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同上)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感觉是社会的、实践的,它随着人类的社会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深化,这种能力,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界限。
第一、人的三维性、宏观系统性既是人的最佳生存环境,又限制了人的认识。
人是地球宏观系统长期发展的产物,其生存空间和知觉空间必定是三维的,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天然尺度、天然坐标和背景。自我意识的这一特殊性的形式,有其最深刻的物质、生物以及信息交流的原因。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行星在超出三维时,立刻呈不稳定状态,或者堕落或者飞离;运用薛定谔方程研究N维氢原子,发现一旦高于三维空间,电子于一瞬间堕落于原子核上;美国数学家古朗特还发现,球面波的波动方程在三维空间中,才唯一得到精确表达。因此,无论从微观粒子、天体演化、信息交流的角度,三维空间都是最稳定、最合适,并且是最简洁的,这有利于人类的更好地生存,更清醒地认识世界。
但是,人的三维性、宏观系统性又限制了人的认识:人不能直观比三维更高的维,也根本想象不出四维空间应是什么样的;人也不能直观宇观和微观系统。但是,人在数学上,在思维中能把握四维。可见,人可以超出自我的限定,而进入更高更深的层次。
第二、主体思维建构和选择是能动的,但它要受到客观性的制约。具体表现有:
(1)对象限制选择。
选择由主体能动进行,但它是被限制的,没有自我的需要,没有实践需要的多样化,也就没有选择,而没有对象,没有对象本身信息的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没有选择的存在。
(2)、反馈调节选择。
自我意识对对象的建构、意向性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在不断地与外界反馈、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反馈调节、纠正、过滤着选择过程,既检验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也检验着是否符合物的尺度。
(3)、社会历史条件规范着选择。
没有历史发展所凝结的物质和精神的社会条件,也就没有选择。
(4)、实践确定具体的选择。
人们的选择必须最终由实践确定下来,必须由对象性活动实际地落到实处,成为可经验的。
总之,全部人类认识和实践都是为了解决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为了解决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矛盾,人类是在解决这一矛盾中发展起来的,而每一时代只是在一定层次上、一定范围内解决这一矛盾。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