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发生的一件事(春节发生的一件事)

圈圈笔记 50

【春节特稿•总结篇】我的春节我的年

文图 张卫平

热热闹闹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个疫情阴影笼罩下的春节,我和大家一样过得祥和又安逸,且收获颇丰。

细细算来,2023年元月份郢都故事保持着平均一天一期的发稿量,且大部分有着较高的质量,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这个春节,因郢都故事而过得非常充实。

​春节前夕,从荆州飞到了北京。在北京过年,这里举目无亲,也就少了很多应酬与干扰,再加上因为担心羊羊的威胁,每天都是宅在家里,足不出户。

这让我不禁想起三年前,疫情第一波来临之时,曾被迫宅在荆州家里。三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足不出户,连楼都很少下过。正巧,当时手头正有一个长江大学的课题,只完成了提纲开了个头,正在头痛交稿期限临近,于是便利用这个宝贵的、不受任何干扰的时间,集中全部精力,埋头苦干,硬是在封控前,顺利地完成了近20万字的书稿《山水奇观》。

这次在北京过年,当然不可能像上次那样去搞一个大部头了。一是时间有限,二是无计划安排,三是还得当火头军,去完成众口难调的一日三餐。

​怎么过一个有意义有文化的春节?怎样守望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与文化元素?我想,能不能通过梳理、弘扬荆州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确,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变化的是内容或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寄托。比如大年三十的团年饭,很多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团圆与喜庆却是千百年不变的主题。于是,几番琢磨,便决定弄一个郢都故事的春节特稿系列,集中焦聚荆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有了一个粗略的想法后,就开始收集资料,首先找来了自己主编、2020年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楚味荆州》一书,然后又找出徐风诚先生关于荆州年节民俗的专著和文章,再到网上收集一些楚国饮食文化的资料,梳理、分析了手头饮食文化的出土文物资料。经过一番消化后,列出了一个比较粗略的计划与安排,从荆州的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到楚菜形成的历史渊源、故事与传说;从楚菜的文化与烹饪技艺,到楚人使用的独特炊具,乃至楚人使用的那些与众不同的盛食器和果盘,等等。

在文稿的写作中,还是与过去一样,力求巧妙地运用、融合考古资料、历史文献、民间习俗、故事与传说,有虚有实,有详有略,甚至还罗列了部分菜谱及烹饪方法。我想,这也许可以让读者在节日期间照着菜谱去做几道过年时不可或缺的菜肴。

春节期间,郢都故事从腊月十五开始,发出第一篇春节特稿——《荆州美食,有着独特的水乡韵味》。整个春节期间,春节特稿系列共发稿22期,其中文图12期,广播电台制作的音频节目10期。

同时,为了集中展示荆州特色鲜明的美食文化,将本可以纳入春节特稿的荆州酒器对酒当歌与写春联、挂春联等内容,用另外的栏目刊发。

这样,郢都故事就基本上确保了整个春节期间每天能够发出一期。

​回顾郢都故事春节期间的表现,最为出彩的是,策划并撰写了春节特稿系列,12篇文稿中的前10篇被荆州广播电视台90.1交通广播录制成音频,在《吃香喝辣》节目中播出,从元月21日(大年三十)起,每天一期,全文播放。

其实,郢都故事开办以来,已经有数十篇文章被《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纸媒刊发,每年也都有文章推上学习强国,但却是首次有文章成系列地被荆州广播电台采用并用音频的形式全文播出。

同时,今年春节期间刊发的文章被其他公众号转载的比较多,先后有七篇被荆州文旅频道等五家公众号转载。

今年春节期期,还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那就是策划以久的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专栏,于2月1日在《荆州日报》人文荆州专版正式开栏了!每期约2000字,并配有赵楚辉老师提供的二十四节气邮票及简要的说明。也算是实现了2023,兔年的开门红!

不过,就今年的春节特稿来说,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个是开始在策划这个系列时,没有考虑媒体有成系列转载的可能,因此文章的篇幅长短不一,有可能会影响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效果;

二是在文稿的时序安排上,也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第6期的《古人用什么样的蒸锅蒸饭菜》和第9期的《楚人创意独特的果盘》,如果调整到第9期和第10期,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是可以更早动手,可以考虑安排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每天一篇,不仅仅只是谈美食,而是从荆州的春节习俗入手,从吃喝玩乐诸方面组稿,力求全面、深刻地反应荆州的春节年节文化。由于缺少计划性,这个春节特稿写着写着就超过了十篇。

总之,今年算是过了一个非常充实又收获满满的春节,虽然准备的有点仓促,留下了些许遗憾,但还是实现了开门红:广播电台的新突破与日报的新专栏。

2023,我的春节我的年,实现了难得的开门红!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