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之父是谁(杂交玉米之父)

圈圈笔记 51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老人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英雄逝世,举国哀痛。

华夏子民能有今天的鼓腹含和,很大程度上都要感谢他老人家在世时的孜孜不倦。

如今一代英雄陨落,但属于共和国农业巨星的时代并未就此落幕,在袁爷爷的背后,仍有几位同样伟大的杂交粮食之父。而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缅怀逝者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为共和国农业做出贡献的巨人。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作为以食为天的泱泱中华,如果说有什么食物可以把各地美味联系在一起,想必也就只有面食了。而作为面食的原料——小麦,如何保证其高质高产,就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农业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正是共和国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193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他,在1951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小麦的育种研究。在西北的试验田蹲点了31年后,李振声先生育成了小偃六号八倍体小麦,该种小麦在结合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抗多种病害优点的同时,还完成了高质高产的初衷。

到1988年,李先生所培育的小偃六号已经推广种植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丰收之下,尽是寻常百姓家的欢声笑语。

但身兼重任的李院士自然不会止步于此,此后他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解决了单体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育种难题,并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凭此成就,李振声对10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的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做出了高调的回应。一代农业巨匠,终于使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个被世界所称赞的面食帝国。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在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而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面对一项成功几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的育种试验,说是天方夜谭也不为过了。但就是这么不可能的事,却偏偏在李登海先生手中办成了。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的李登海,霎时间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而在辉煌之下,是李登海多少个日以继夜地奋斗所拼杀出来的结果。没有知识,便废寝忘食地读书;没有经验,便不耻下问地去向老农寻求帮助。为了攻克一项项实验,李登海没日没夜地蹲守在农田里工作;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及早实验成功,李登海奔赴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最终,他创造了世界纪录,也为祖国人民带来了粮食大丰收。以致饥饿不再是中国人所面临的难题。赞他功震古今,实至名归。

杂交大豆之父——孙寰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能把大豆在饮食界利用到淋漓尽致,除了中国人怕是没人可以担得起这份名号了。

除了直接食用和炼油,中国的豆制食品可谓是世界第一了。能喝的豆浆豆汁,各式各样的豆腐、豆腐皮、豆油皮,等等等等。不仅征服了中国人的胃,也让无数海外美食家慕名而来。

但如此庞大的人口之下必是巨大的供应需求,仅仅凭借海外的贸易输入显然是不足以撑起这个饮食帝国的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人急需要自己的高产大豆。而孙寰孙院长,便是将这一伟大成就带给国人的天使。

上世纪80年代初,大豆单产每公顷只有一吨多,不到美国的一半。在美国学习的孙寰,急国家之所急,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也放弃了很快能名利双收的其它研究课题,坚定地踏上了杂交大豆的研究征程。

回国后,孙寰不辞辛苦,从南到北,横跨20个纬度,分别在多地搞试验,选用不同类型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广泛杂交,终于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的大豆杂交种;建立了第一个以三系为基础的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程序;开发出第一个利用昆虫传粉大量生产杂交种的高效制种方法第一次在栽培大豆中发现两个染色体倒位系

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孙寰并没有继续满足于现状,而是力推杂交大豆产业化,真的将这些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人民的餐桌,去解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正如他说的那样,搞科学研究,要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满足现状不是科学家的价值观。

结语

是的,袁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所幸,他研发的杂交水稻还在华夏大地上继续发光发热,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更值得庆幸的是,上面所介绍的几位英雄,如今仍在人世间,继续为共和国的农业事业发光发热,让中华子民可以好好吃饭。

只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纷杂的网络新闻充斥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而鲜有人真的会去了解这些科学巨匠的生平事迹。谨记谨记,切莫在英雄离开后才知道称赞他们的伟大,更应趁英雄尚在人间时去感恩他们的付出。让所有为共和国发光发热的科学精英们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