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别称(16个传统节日的别名)

圈圈笔记 54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平诸吕之乱,当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每年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百姓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自隋、唐、宋以来,更是盛行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虽然早已有了重大的的变化,但至今依然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从商之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家家户户在元宵节的必吃食品,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按照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目前南方多以甜味汤圆为主。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谜底主要源自于生活中,在灯笼上贴上谜底,众人皆可猜,现在已经延时有更多方式,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习俗。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场面非常壮观,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3、赏花灯

元宵赏花灯的习俗,在唐代是史上最盛行的灯市,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到中唐以后,发展成为全民最狂欢的节日了。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金光璀璨,更是叹为观止。

宋代,元宵灯会在宋代,无论是在规模还是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唐代,活动都在民间举行,更具有民族特色。经历多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元宵灯会的日期也越来越长。在唐代时期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而在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天,到了明代更夸张,直接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进入中原之后,宫中内不再办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特别壮观。时间又改到了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采收树上野果,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次数多了,发现绑了长棍都可以走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而成为一种跷技活动。

5、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

狮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瑞兽(如貔貅、狮子)的样子,作出各种形态动作,以图喜庆与吉祥。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久不衰,代代相传。

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3新春庙会​

在头条看见彼此​

不过,唐代时期狮舞,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的艺术风格。北派狮舞主要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游戏新春创作纪​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关注我@阿贵电商​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要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需要两人的超过默契配合。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