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定位长期延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商贾虽然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为卑贱,从事商业的人是不被看得起的。这其中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反差?是什么原因使商贾既是财富的宠儿又是地位的弃儿?
商人卑贱的地位与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封建王朝极为重视农业,农业是本业,所以历朝历代都把重农抑商作为国家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商鞅变法有关重农抑商政策有这样的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经商及因怠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没人官府当奴隶。
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封建社会之所以得到大力地继承和发扬,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是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目给目足的自然经济,这就要求有固定的人依附于土地。农民便是依附于土地的群体,他们对国家担税、赋、役三重义务,而其中任何一项都要求人员有相对固定的住所以及较为顺良的性格。人员固定使得税收方便收取、劳役便于支派,封建国家的户籍制、保甲制都是为了限制人员的自由流动而制定的。商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其天然的流动性必然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其劳动特质决定了这个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极强的灾难承受能力,而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和冒险精神都使这个群体难以忍受统治阶级的盘剥。与此同时,私人工商业主通过商品交换以及高利贷盘剥农民,还有就是商业活动的风险性和收益性会吸引一部分农民舍本求末,这些都会削弱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封建社会人们经济思想的落后。他们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卖低买,赚取差价,便认为商人狡诈,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这样就产生一种思想那就是,商人并没有直接去创造价值,反害农桑,故重农轻商。
社会心理的影响。在统治阶级不怀好意的描述下,商人在社会大众中的职业印象日渐沉沦,商人成了唯利是图的代名词,商人本身有限的话语权无法为本阶层正名,加之国人久已有之的仇富习惯,更加使得商人整体阶层地位低下。
财富的宠儿,地位的弃儿,商人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都与这一制度相始终,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相当完备,它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固定的阶级利益,而商人在这样的时代无疑会成为统治阶级打压的主要对象,虽然他们在财富的积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其卑贱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