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

圈圈笔记 59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各自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由社会结构有序地组合和联系在一起。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基本结构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马克思这里说的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就是指生产力,生产的承担者互相之间的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

生产的承担者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若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会灭亡。

人类要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也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所以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二,更深层次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和自然的分界线。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社会关系、自觉能动性、抽象思维和语言等,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可以说生产劳动在何时何地开始,人类和人类社会就在何时何地出现。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适应。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第四,生产方式的改变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

第五,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的社会关系,如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有机体。

由此可见,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所以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阶级的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