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结束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疫情,高考迟滞了一个月。
今年高考有许多新特点,一是高考考试科目第一次采用3+6选3;二是大多数地方高考时间是两天,不过山东等地方,是四天;三是今年高考人数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71万人,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每年高考都有新变化,今年变化尤其多,但高考仍保持它惯常的本色和特征,好大学的竞争程度有增无减。
现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是十二年时间,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十年寒窗。十年寒窗这个词,据考证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记》,里边有一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则有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名句。
无论是十年寒窗,还是十年冷,都说明上学的时间之长,为学的不易,读书的辛苦。因为深知读书之苦,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似乎是破解之法。
现在有不少提倡快乐教育的举措,我们也偶能回想起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相比之下,似乎韩愈的书山学海更能概括学业的本质——山行崎岖,海迎风浪,只有勤为径和苦作舟才有望到达胜利的彼岸。宕开一步想,大智慧的孔子就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吗?恐怕也并非如此。韦编三绝,手茧几许?也许正是因为学习的过程太过辛苦,孔子才反复强调保持快乐心境的重要性。
高考,是学业生涯的关键节点,是书山之峰,亦是学海潮头。现代人讲究终生学习,但这仍不能淡化考试特别是高考的重要性。数十年来,高考制度是国家公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学子学业的检验,为莘莘学子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舞台。
明代大儒王阳明少有宏志,曾问私塾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对曰:读书及第。王阳明答:不对,应该是做圣贤。先生奇之,但王阳明父亲王华对王阳明说:立志做圣贤是好事,历代圣贤都是学问和品德俱高者,但你首先得把书读好,参加科举考到功名,最后才能实现做圣贤的梦想。王阳明才智超人,但也历经坎坷,22岁、25岁时两次科举考试皆失利,1499年28岁时始中进士,借由科举提供的平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事。
李白被公认为中国诗歌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山,连同时代的诗圣杜甫都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但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唐代,通过考科举步入仕途是正常途径,可李白就是不参加科举,总想独辟蹊径、一步登天。不参加科举,就只剩下名士推荐这条路,最后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向自傲的他居然多次卑躬屈膝。李白游历到湖北时,正巧韩朝宗担任荆州长史,李白写下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书中极尽恭维之能事,甚至将韩朝宗比作古代贤臣周公,但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打动韩朝宗。
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已不可同日而语。科举制主要是为帝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我们今天的高考,选拔的是将个人理想和祖国与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才,人才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但高考和科举在选拔人才上仍有许多共同点。王阳明父亲王华的话,其实点出了人才的社会性承认这一贯穿古今的命题,就是一个人再有学问和才华,也必须经过社会公认的门槛来检验,才能获得发挥才智的社会舞台。
高考,就是今天筛选人才的公认制度门槛。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无法回避人才筛选过程中学历门槛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如今,从人事任命到个人参加招聘考试,谁都绕不过学历。我们曾有崇尚白卷先生的特殊时期,但实践证明那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和愚昧。一个社会的良治和发展,需要一种公开公认的门槛、程序、仪式,把最好的人才选出来,让能量不一的人才各归其所、各尽其才、各适所用,高考正是承担这个必要的分水岭功能并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的制度设计。
毋庸讳言,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并不完美,选拔出的有优秀人才,同时也有高分低能者、发挥失常者。但不完美的高考制度仍被大家视为最公平的考试,人们信任它,国家重视它,许多人因为高考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祖国因为高考聚拢起走向繁荣富强的人才。
因为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现在高考后无书可读的情况很少了,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进步。但因为人口众多的国情,我们还无法实现宽进严出的大学制度,很多人也无法就读心目中的大学,这就意味着高考无法排除激烈竞争的一面。当你认识到高考制度必须面对而不能逃避之时,莫不如坦然接受它,勇敢迎向它。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曲:踏平坎坷成大道。对高考,就需要这句歌词。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