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出处(实事求是的出处是哪里)

圈圈笔记 50

实事求是这几个字,多年以来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都有很重要地位,那么它都有哪些来历呢?

出处:西汉时期,汉武帝靠严厉的法制管理国家,河间王刘德非常尊崇儒学,他认为应该靠德行教育,推行儒术,让孔孟的忠君爱民思想发扬光大,恢复儒术首先得有书籍,刘德去到民间广泛收集整理了《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几十种书籍,献给了汉武帝刘彻。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青年毛泽东

1913年春天,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到了第二年,第四师范合并到了第一师范(前身为城南书院),学校坐落在长沙妙高峰下,面对湘江,西临郁郁葱葱的岳麓山,那里有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

这里充满浓醇的湘学之风,明清著名学者王夫之,近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人,都曾经受教于城南书院或岳麓书院,与毛泽东同时期在这学习的还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浦、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肖子暲以及何叔衡等人,第一师范也不愧是培养新青年的摇篮。毛泽东非常喜欢恩师杨昌济的课,经常去到老师家里请教,杨昌济老师最欣赏的两个学生,就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湘学之风讲究经世致用,湖南第一师范《教养学生之要旨》: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王夫之有先行后知的学说,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说: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这些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写道: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毛泽东很佩服曾国藩说的话: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意:曰厚曰实。厚者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空架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文正

在1916年,岳麓书院的校长在讲堂门前挂了一块横匾,上书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杨昌济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两次得以进入岳麓书院寄读,实事求是这几个字,被毛泽东牢记在了心里。

时间来到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改造我们的学习》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2年6月12日,在延安北关外小沟坪新建的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毛泽东题写了实事求是4个大字,刻在4块石板上,镶嵌在礼堂正门上方,但不幸在1947年遭到国民党军的破坏,1953年延安师范学校基建时挖掘出题字刻石,珍藏在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毛泽东正是利用实事求是的经典理论,密切结合社会实践,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978年,邓公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思想精华,就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起民族复兴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