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是镶嵌在天堂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围绕西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据不完全统计,描写西湖的古代诗词将近1700余首。但是我相信,首先能够让人想起来的,肯定是下面这三首:
钱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佳作,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就像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到湖东、白堤。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走过树荫底下的白沙堤,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寓情于景,既写出了浓郁的春意,也写出了西湖的自然美带来的强烈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轻松的情绪和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曾于宋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年至1074年)任杭州通判,写下了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词,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该诗是对西湖美景全面的描写,概括品评,而不是写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又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表现出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西湖都是美好奇妙的。而后两句用了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遗貌取神,传出了西湖的神韵。
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了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采用这样的手法,寓意丰富深刻,同时也很形象、很传神,给人以西湖就是美的感觉。但具体美在哪儿,谁也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先介绍一下此诗的背景。净慈寺是与灵隐寺同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知己,林子方要赴福州任职,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意在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景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的开篇就说明夏天的西湖与众不同,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
这样的景色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即便是在夏季,也只有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从诗的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作者的中心立意却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暗中表示出劝告好友不要离开杭州的心情。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处于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相衔接的地带,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城区。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5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4平方公里,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
苏堤,旧称苏公堤,为纪念宋代诗人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而得名。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道,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全长2797米,是观赏西湖景观的最佳地带。全堤有六桥相接,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白堤,俗称白沙堤,此白堤不是因为白居易而得名,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前面诗词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000米。宋代时称孤山路,明代时称什锦堂。
杨公堤,为纪念明代杭州知州杨孟瑛而得名,位于西湖西边,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全长3400米。杨公堤与白堤、苏堤并称西湖三堤,堤上也有六座桥,自北向南依次为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东边的苏堤六桥相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
赵公堤,又名小新堤,为纪念南宋临安知府赵与筹而得名。始筑于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以通灵隐、天竺,堤长250丈。后堤废,清代在故址上筑起金沙堤,民国时期改为马路。2003年恢复赵公堤名。
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风景名胜区以湖为主体,由大量乔灌木组成疏落有致、大小不同的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季相变化丰富,辅以亭、台、楼、阁、廊、榭、桥、汀。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园林布局借真山真水、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把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风光点缀得淋漓尽致。
西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122处之多,包括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时荷花景观。另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35处、市级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博物馆点缀其中。
1982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6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1年6月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有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源于南宋西湖山水画题名。十景各有特色,共同之处是都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
西湖新十景是在1985年,经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参评,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分别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
三评西湖十景是在2007年10月20日西湖博览会开幕式晚会上正式宣布的。分别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由于景点太多,为避免篇幅过长,简要介绍几个吧。
苏堤春晓
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堤两旁遍植桃柳等各种花木,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
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来,柳丝卷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冰雪消融时,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远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南屏晚钟
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就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
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曾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每当晚钟敲响,钟声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州城。
现在的钟是日本佛教界1984年1捐资相助,重铸而成的。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群山、碧湖上空,宣告了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获新生。
三潭印月
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
三潭印月系岛名,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
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假月难以分辨,景色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虎跑梦泉
位于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禅寺内。
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在此跑非奔跑之意,而是刨,即爬挖的意思。
传说唐代高僧性空住在这里,后来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有一天,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
虎跑泉十分清澈,水质洁净,被誉为天下第三泉。龙井茶叶虎跑水,历来被誉为西湖双绝。
虎跑还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济公归葬的地方,济公殿、济公塔院坐落于此。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龙井村地带,龙井的茶不仅汇茶之色、香、味、形的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的五名于一体。
而冠名的西湖龙井茶叶有狮、龙、云、虎、梅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最优,其中奥妙,唯有亲去龙井村品茗问茶方可悟出,因此就有了龙井问茶之趣说。
龙井泉位于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风篁岭上,和白鹤峰下慧禅寺内的虎跑泉,杭州植物园内的玉泉一起被誉为杭州三大名泉。
龙井泉水清澈甘洌,龙井茶更负盛名,人们争先前来问询,构成了独特龙井茶文化。
灵隐禅踪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刹。
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五十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
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棒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六和听涛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峰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 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简称六和。
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为元代重修。
六和塔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1961年3月4日,六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