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接诊时,时常发现因不正确的鼻腔冲洗,而患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人体鼻腔和中耳有个通道叫咽鼓管,如果在鼻腔冲洗过程中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冲洗液瞬间冲开咽鼓管口,进入中耳腔,造成中耳感染,导致中耳炎。也有可能因为冲洗时姿势或洗鼻时憋气、鼓气等,都可能在冲洗过程中,出现冲洗液进入中耳腔而造成感染,因此正确的鼻腔冲洗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鼻腔冲洗
鼻腔冲洗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通过冲洗液将鼻腔内的灰尘、痂块、鼻涕、细菌和过敏物质(如花粉和螨虫)等冲出鼻腔,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操作简单,适合居家操作。
鼻腔冲洗的作用
1.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清洁,减轻鼻腔异味。
2.鼻内镜术后,可防止鼻腔粘连和窦口封闭。
3.提高鼻腔黏膜纤毛功能。
4.降低鼻腔黏膜水肿。
5.减少炎性因子,加快鼻腔生理功能恢复,助于病情康复。
鼻腔冲洗的适应证
1.慢性鼻窦炎及内镜术后患者。可加速鼻腔纤毛清除率,清除干痂及分泌物,促进术腔恢复,改善症状。
2.过敏性鼻炎人群。可以减少吸入性变应原的鼻腔暴露,从而减轻症状及减少激素的使用。
3.鼻咽癌放疗后。减少肿瘤表面分泌物、坏死物,保持鼻腔鼻窦引流,减少治疗后鼻窦炎的发生。
4.非特定的鼻腔症状,如鼻涕后流。也可以应用于普通感冒、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鼻腔冲洗的方法
1.冲洗液的选择:鼻腔冲洗液多选用等渗溶液以减轻对鼻腔黏膜的刺激。目前多选用盐水的浓度不超过3%,多为0.9%氯化钠溶液或鼻腔专用冲洗盐(2.75克/袋或4.5克/袋,市场药店有售),或根据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在冲洗液中加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冲洗频次:常规冲洗治疗,一般2次/日,每次5~10分钟,持续时间没有限制,长期鼻腔冲洗对鼻腔黏膜的正常免疫屏障功能无不利影响。建议每天晨起及入睡前进行鼻腔冲洗,既能改善鼻部症状又能改善睡眠质量。
3.冲洗液的温度:冲洗盐水的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一般为32~34℃。此温度既不会烫伤鼻黏膜,又不会刺激鼻黏膜,还可以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抗炎作用,消除黏膜炎症和水肿,尽早恢复黏膜形态和纤毛系统功能。
4.冲洗体位:坐位或站立,身体稍前倾30度,一般取一侧头低位,两侧鼻腔交替进行。
5.冲洗压力及频率:全手掌力量,力度适宜,一般约5秒/次。操作中的喷头接触以及过大的冲击力有可能会造成黏膜的损伤,引起出血,尤其是有凝血功能较差、高血压等基础病变的患者。
6.冲洗时的正确部位:鼻腔冲洗的正确位置为鼻腔外侧壁。简单说,将两个鼻孔分开的中间的骨性结构称为鼻中隔,其对侧则称为鼻腔外侧壁。
7.冲洗时要点:从鼻塞严重侧开始,冲洗时张口呼吸,冲洗液注入鼻腔,从另一侧鼻腔或口腔流出,同法冲洗对侧。两侧鼻腔交替冲洗。冲洗完毕,头向前倾,使鼻腔内残液排出,然后双侧分别轻轻擤鼻,以助排净。
注意平时勿用力擤鼻、挖鼻,以防损伤鼻黏膜,造成鼻腔出血。
鼻腔冲洗注意事项
1.急性炎症期禁止冲洗,以免炎症扩散。
2.冲洗过程中遇到阻力过大时,不可强行冲洗。
3.冲洗时压力不可过大、过猛,以免冲洗液进入咽鼓管内,引起中耳炎。
4.冲洗过程中切忌做吞咽动作,以免将冲洗液或鼻腔分泌物冲入咽鼓管而引起中耳感染。
5.冲洗时勿用鼻吸气、不要讲话,以免引起误吸,造成呛咳或中耳感染。
6.冲洗过程中如果出现咳嗽、呕吐、喷嚏等不适,暂停冲洗,稍等片刻再冲洗。
7.洗鼻过后,用清水将洗鼻器冲洗干净,晾干保存。避免冲洗液存留于洗鼻器中,以免导致腐蚀或下次冲洗引起继发感染。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护士 葛艳侠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