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已经七八天了,不但不见好转,还老摆弄耳朵,检查说是孩子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会这样呢?8月17日,带3岁儿子在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就诊的宝妈小张疑惑地问。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艳玲介绍,小儿患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很容易波及咽鼓管而导致其功能障碍,鼓室内分泌的黏性液体不能排出,就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神经性耳聋。
许多儿童在感冒后期突然患上急性中耳炎,这与感冒时擤鼻涕有关。家长给孩子擤鼻涕时,捏住鼻子的两边容易导致分泌物堵塞耳咽管,正确的做法应是堵住一边的鼻孔,另一边自然地擤出鼻涕。儿童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特别是6个月到三四岁的孩子最易发生这种状况。一旦孩子出现感染,一定要观察其是否伴随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尤其是高烧不退者,更要考虑感染中耳炎的可能性,一旦确诊为中耳炎,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一般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由于不疼不痒,因此不易被察觉,等到引起细菌感染出现疼痛的感觉时才引起警觉,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王艳玲提醒市民,感冒后避免中耳炎的最佳方法就是及时治疗,尽量缩短感冒周期。感冒期间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酒、羊肉、辣椒等,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鹿茸等。一旦出现耳朵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另外,进入秋季后,雨水渐增,温度也有所下降,这时要特别注意别让孩子感冒,及时加减衣物,并做适当运动锻炼身体。
晚报记者 阎润珍 通讯员 李红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