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沙岛(四种人不能去西沙群岛)

圈圈笔记 62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东岛、中建岛等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贡政权占领,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复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越军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中有人居住的岛礁有:①宣德群岛里的永兴岛-石岛、赵述岛;②永乐群岛里的晋卿岛、鸭公岛、银屿、羚羊礁有渔民常住,珊瑚岛、琛航岛、金银岛有驻军;③其它的岛礁里,东岛和中建岛有驻军。

群岛概述

​西沙群岛(又名:宝石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北纬15°40-17°10,东经111°-113°,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

西沙群岛,中国历史上也叫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西沙群岛

宝石岛,国际上称为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 Islands),越南称为黄沙群岛。西沙群岛北起北礁,南到中建岛,东到东岛(辽岛),位于南海的中北部,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和东岛、中建岛等岛礁组成,海域总面积为31700平方公里。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5℃,年平均气温26至28℃,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1]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月达85%,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海面少雾。海流受季风影响,夏流东北,冬流西南,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8℃,6月最高29℃,1月最低24℃。西沙群岛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地理位置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面310km处,

西沙群岛

主体部分处于北纬15°40--17°10,东经110°--113°。海底地形为南海北部大陆坡的西沙台阶,是一个水深1500-2000m的高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逾的海底高原。西沙群岛珊瑚礁林立,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干出礁礁体面积共有1836.4平方公里,其中礁坪面积221.6平方公里,礁湖面积1614.8平方公里。环礁和台礁上发育的灰沙岛共有28座,此外东岛环礁还有1座名叫高尖石的早更新世火山角砾岩岛屿。

西沙群岛在中国南海诸岛中拥有岛屿最多,岛屿面积最大(永兴岛),海拔最高(石岛),为唯一胶结成岩的岩石岛(石岛为晚更新世沙丘岩)和唯一非生物成因岛屿(高尖石),且陆地总面积最大(8平方公里多)。

地形地貌

海南岛东南面310km处,海底地形为南海北部大陆坡的西沙台阶,是一个水深1500~2000米的高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逾的海底高原。

西沙群岛珊瑚礁林立,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干出礁礁体面积共有1836.4㎞²,其中礁坪面积221.6㎞²,礁湖面积1614.8㎞²。环礁和台礁上发育的灰沙岛共有28座,此外东岛环礁还有1座名叫高尖石的早更新世火山角砾岩岛屿。

陆地面积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约330多公里,距文昌县清澜港也是约330多公里。西沙群岛分布在海域上,共有岛礁40多个,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最多,计有22个岛屿,7个沙洲,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西沙群岛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群岛虽然全年如夏,但极端最高气温并不高。根据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只有4天。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7℃,比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外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低。如果以极端最高气温≥38℃作为酷暑的标准的话,那么西沙无酷暑,这是出乎人们意料的。虽然全年各月岛上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体感潮湿,但气温变化比较平稳,月平均气温都在24℃~29℃之间,不像内陆地区冬夏差别很大,所以并无酷暑。西沙群岛最热的时候是在每年的6-8月,这时的月平均气温在29℃左右。而每年的12~2月份是西沙群岛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2℃。

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月达84%,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海面少雾。海流受季风影响,夏流东北,冬流西南,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8℃,6月最高29℃,1月最低24℃。

自然资源

折叠

植物资源

西沙群岛的岛屿上鸟粪沉积,通过富磷过程增加土壤养分。

沙洲随着珊瑚礁的生长在不断扩大延伸中,

土壤逐渐脱盐,形成硬磐磷质石灰土,适合植物生长。岛上植被通常为灌丛,主要是银毛树和草海桐。比较大的岛屿如东岛和永兴岛上有高大的乔木,如白避霜花树。

折叠

动物资源

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40多种,常见的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海鸟成千上万终日盘旋飞翔,千鸣万啭,自成奇观,素称"鸟的天堂"。红脚鲣鸟在世界上第二大的繁殖种群就分布在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东岛上,这也是它们在太平洋西部最大的繁殖种群。

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那里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海产品主要有海龟、海参、珍珠、贝类、鲍鱼、渔藻等几十种。比较名贵的有海龟之王的棱皮龟,海参之王的梅花参,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宝贝、麒麟等十几种。

折叠

矿产资源

邻近海域可能有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

历史文化

西沙群岛上有一处唐宋时期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但

西沙群岛

由于未经同位素测定年代,外国人拒绝承认此事,并认为此事仅为可能事件。因此,强烈建议有关专家测定其年代,以让外国人充分了解中国自古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据古藉记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

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元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中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中国许多图、籍、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着

西沙群岛

《星槎星览》、马次着《瀛涯胜览》、巩珍着《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中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以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渊源流长。据考古发现,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人民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居住和生产,早已经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及至明清时代,中国人民在各岛屿上保留了大量遗迹。包括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中国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仅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古庙十四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这些庙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还挖掘有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的纪念碑。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