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至后气温剧降(冬至北半球南回归)

圈圈笔记 100

2020年冬至已过,它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那么到底什么是冬至呢?从字面理解,冬至就是冬天已经冷到了极致,此时的你会感觉很冷,不过冬至的这种冷只是比此前的温度会降低,但与之后的温度相比却是高的,也就是说冬至不是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才是真正的冷。

可明明冬至这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理论上来讲。太阳直射点向北偏移,温度应该越来越高才是,怎么反而温度会越来越低呢?

关于冬至历史由来所有的冷知识隐藏于其中

在我国古代民间一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也被称为小年这代表了年关将至。在古人眼中冬至这一天它的重要程度跟新年一样,被当作较大的节日,为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周武王在位期间,特意将冬至日视为岁终之日,认为冬至节是跟春节一样重要。冬至节气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作为传统重要节日,早至先秦,帝王就开始在冬至祭祀天神。(凡乐,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周礼·春官·宗伯下》 )自此以后,汉代就开始实施了冬至祭祖,祭拜神灵和祖先,官府甚至还要举行一些贺冬仪式。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在冬至这天朝廷所有官员都是要休息的,而商家旅游业等等都是要停业的,亲朋好友要相互赠送美食,相互拜访。冬至祭天被历代各王朝皇帝视为国家大典,如果皇帝因身体有恙等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参加典礼,这时便会委派最受信任的皇子或大臣代劳。

图为祭天坛

其实早在古代关于冬至就有了具体的介绍,隐藏在杜甫的一首《至后》中,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到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杜甫已经显而易见告诉我们后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就会向北移,北半球白天变长,夜间变短。除了杜甫,魏晋时期,曹植写了《冬至献袜履颂表》这首诗词,诗词中具体介绍了在古代民间在冬至时期还有互相赠送鞋子的习惯。此外,在陆游的这首《辛酉冬至》中,也对冬至做了介绍,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指的是太阳在最南,也就是冬至了。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这句话是写古代冬至的习俗,陆游在向世人讲述冬至这天是要祭祖的,这种祭祖的仪式都会在前一天到冬至夜晚进行。

冬至古人注重养生,北吃饺子,南吃米团

在唐宋时期,更加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因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在阴阳交替之时,皇帝们非常重视冬至养生,在饮食上也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从此前的荤腥过度到清淡,很多宫中御医也开始相继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冬至养生经典药方。冬至延续至今,南北方也出现了不同庆祝方式,北方人养成了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惯,而南方人在冬至这天养成了吃米团的习惯,北方人吃饺子的习俗跟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创造饺子前身驱寒娇耳汤的医圣张仲景。古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二十四节气形成之前,冬至和夏至是最先有的节气

提到二十四节气,每个中国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如果问道二十四节气是从何而来,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所以然来。中国二十四节气是来源于物候历,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候历呢?它主要跟自然现象中的季节变化有关。千百年来,中国华夏儿女通过不同形式的耕作方式延续至今,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草木凋零,鸟兽迁移,季节轮回,古人根据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气象等现象标志农事时令的做法,称为节气做法。由于纬度、气候不同,季节的到来的早晚和延续的长短不同,耕种方式也是不同的。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古代先人还依靠了北斗星。两千多年前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划分出了一年四季,这样就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四节气形成之前,最早的节气是冬至和夏至。那么在古代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人是怎么测定冬至的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在春秋时期,古代先人用土圭观测太阳(土圭是一种古老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根据日影的长短,判断出哪天是冬至,哪天是夏至。冬至的日影最长,夏至的日影最短,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形成之前最原始的两个节气。古代先人在这两个节气的形成基础上,又发现了春分和秋分,随后便有了一年中四个节气。

图为土圭

为何冬至不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时期呢?

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S23度,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年四季中日照天气最短,从地理角度来看,在冬至这天太阳是离我们最远的一天,换句话理解也就是在冬至这一天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长的。过了冬至之后,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此时的白天会逐渐变成。比如冬至之前东北的早晨七点左右还是蒙蒙亮的状态,过了冬至之后,东北的早晨六七点就已经见光亮了。白昼时长在冬至前一天天递减,过冬至后则开始一天天递增,所谓物极必反,阴至极而阳始生,所以,这也是为何古人也将冬至这天称为一阳生。按常理来讲,过了冬至之后,白天变长,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为何天气会越来越冷了呢?

图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1、冬至太阳向北偏移,地球温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气温变化影响大

在太阳形成后的3亿年间,地球逐渐形成,刚形成初期,地球只是一个内外温度极高的火球,随着大大小小的星体与地球相继发生碰撞后,地球的轨道被清理干净后,地球开始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冷却期,地球表面从最初的3000多摄氏度逐渐降温,一直到现在地表平均温度16摄氏度。在此后漫长的岁月变化中,地球内部的温度也逐渐得到了冷却降温,对人类而言,能获得唯一的热量,不得不仰仗于太阳所提供的光和热。

目前,除了太阳光照能够影响到地球的温度,地理位置、海洋分布等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到地球的温度。有网友质疑:为何冬至过后白天变成,气温会越来越冷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地球除了受到太阳光照影响外,还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散失的热量也会比较多。我们打个比方,一辆汽车在行驶之前,我们需要为它加满油。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比如行驶的陆地是山坡、行程又比较长,那么汽车耗油就越多。此外,在夏天如果把油箱加满的话,由于夏季气温高,会造成油箱内压力过大,加上汽油挥发性强,就导致耗油量过高。而为何过了冬至天气会越来越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2、地热温度没有降到最低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地热温度,并不是指温泉,也不是指冬天北方室内取暖,而是指室外地表温度。在寒冷的冬天,肥沃的土壤都会被冻住,河水也结成了厚厚的冰层,冬至之前,由于热传导效率,地表温度没有降到最低,随着冬至过后,地表温度逐渐下降,直至到半个月后,地表温度会降到最低点,此时即便是太阳照射时间长,白天长,气温也会随着地表的温度降低而降低,这也是为何过了冬至天气会变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江浙一带关于冬至还有一句谚语,那就是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这些朴素的谚语蕴含着一个天气现象,如果冬至前后的天气是雨雪交加,那么在此后的天气中都会是晴天,如果冬至没下,那么在此后的日子里会形成雨雪天气。

二十四节气之始是冬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精髓,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根深蒂固,二十四节气影响我们中国人时间制度安排,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保护二十四节气,如今它从中国非遗,走向了世界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们全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动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传承发展中,我们要保护好二十四节气,在时代发展进步中遵循自然节气变化规律,只有按照节气进行生产,才能延续生命与文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