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说: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上下内外兼顾的复杂运动形式,其本身就是在解决一系列矛盾中完成的。无论哪一流派太极拳都有一致的共性,就是意识(心),呼吸(息),动作(身)二者紧密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不尚拙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专气致柔,纯任自然。这些共性突出表现为一组组对立的矛盾。如果解够很好地掌握这些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太极拳就可以练好了。下面试将太极拳运动归结为十二对矛盾进行讨论。
1、阳与阴
阴阳是所有矛盾的总称,在太极拳运动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两个方面,如虚实、开合、刚柔、动静等等方面,但主要的是说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及其表现的刚与柔方面——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好处在互为其根而已,陈鑫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一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帷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所以练太极拳在动力上要刚柔相济,动作上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专注一方是指主要矛盾方面,但不能忽视其它方面。如海底针一式是向下采势动作,不能只顾手法不顾虚步的步法;只顾下沉采劲而没有了上提的顶劲,不能只顾身形前俯下蹲而没有了中正安舒,解决的办法是中正之偏。这里的正与偏就是了阴阳。正为阳,偏(略俯)为阴,在保持百会与长强对直的原则下可以稍稍前倾(上体与对地面的垂直线所成夹角不可大于15度),这样既不会呆滞如立柱,也不会重心朝前下方倾倒;恰好可以表现出采劲的态势。
2、动与静
动为阳,静为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练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动是动态,是法(包括身、手、步、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运动过程;是以气运身,动若江河。静是定势,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专注一方),是一个架式的完成状念,又包括了下一式子的萌动;是神聚气敛,静如山岳。但动与静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动作或意识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武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先生说: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走架中前一式的完结(瞬时的静)与后一式的启动紧密衔接。前一式未完结,未达到静的过程,后一动绝不能超前出现。否则动作交待不清楚,这就是拖沓。但也不能把完成式停下来一阵子,后一式才起动,这就是断折。动作的交替应是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动作要连贯又不溜滑,是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3、正与偏
正和偏主要是描写太极拳的身型的,太极拳运动的身型有中正不偏、偏中寓正和中正之偏,都离不开中、正二字。总的要求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无论何式何势,运动中总要中气贯脊,上自百会,下贯长强,如一线穿成也。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就不会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4、稳健与轻灵
稳健是盘架子的基础,所谓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动作稳健的关键是足稳,足稳则身不可摇,要做到足稳,直接的是足下有力;间接的是要气沈丹田,腰劲下去,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下盘稳健了,上体动作才有轻灵的条件,所以学拳必先要练步,练弓腿、坐随,以稳为目的去练步法。练下盘稳健了,然后才练上体动作的轻灵。轻与灵又以先练轻为首要,从轻字人手。不必急于求灵。运动时手上不要着意加力,反要在表达动作形式上多用内在精神,要刻意将手上力量放轻。时间一长,灵也就会应运而生。
5、柔与刚
太极拳不是绵拳,是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那么有气势,柔劲与刚劲揉合一起的运动——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由此可见对太极拳一词的考究也不必苦钻牛角尖,将它扩展到太极图,又扩展到周易哲理那么深远玄奥。这种拳艺原先没有名称,只为十三势,为什么后来被称为太极拳呢?原来就只因为它练刚而归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而名之。
刚、柔的结合是太极拳运有的本质,也是练拳人长久的追求,——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原来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就不是要表现在长桥宽步上。
学、练时就要在进阶上、功夫上掌握刚、柔的分寸和和刚柔本质上的转化。而对于刚柔的含义也不能孤立看成力量的问题,重要的是意到则气到,气到劲随,关键是要练到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绝不同于一般简单的肢节的运动。把它学成长桥大马或摸虾功夫都大失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6、开与合
陈鑫先生说一开一合,是尽拳术之妙;可见前人对开与合的重视,作为技法的主题。开、合较易理解为肢体动作,特别是上肢动作的开展或收合。当然作为运动来说这样理解是不错的,但太极拳是以意导体的特殊运动形式,所有运动过程都先在心,后在身,开、合也是先有内里意念,然后反映为外表动作形式上的开合。开合的交替贯穿整套拳的练习过程。一开一合与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是同一动作内容,只是动静从动态而言,虚实从劲力而言,而开合则从动作的本质而言,开或合是动作的质,虚或实是着力的量,动或静是存在的相。
在外表上说,开就是伸张、舒展;合就是缩窄、合拢。而内劲的表现,开就是放松,或从原先紧张到放松的过程;合就是集中、聚敛,或从原先放松到集中而至放劲的表现。凡是架式的完成势,劲力集中、收合或发放出去都是合。凡是从前一式完成后开始造下一个式子的过程就是开。如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势的完成式都称之为合,其过程都称之为开。如起势开始,两手平提为开,曲膝坐间接掌为合;重心转换,手法形成抱球过程为开,弓步棚臂则称为合——棚臂的劲力与另一掌下按于体侧的劲力相连系,与腰腿劲相关注,整体劲方紧紧合住。棚之后紧接下来的接榫动作——棚臂的一手旋臂转腕,原先下按的手同时上提至体前,靠近另一手前臂内侧肘下方,此时为开;紧接着是捋的主体动作,重心后移,旋腰坐腿,两手向后向下捋,则为合。捋之后两手再往侧往后斜上方划弧是为开;两腕相贴近,重心前移,成弓步,向前挤迫时为合;重心再后移,两臂垂肘将两手引回肩前时为开,重心再度前移,合裆蹋腰成弓步,双掌前按时为合,不能理解为外棚为开,内捋为合。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仔细分析一些动作,就不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由虚而实都是合,都是内吸气而转为呼气的过程。如此,则开时内外俱开,合时内外俱合与开吸合呼的拳式呼吸规律则顺理成章,不致把内或外的开、合割裂开来讨论,乃至引起对呼吸问题的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的争论了。
7、虚与实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可见虚实对拳理、拳法的高度概括程度。对虚实的理解,不能只理解为两足或两手的轻重问题,《拳经》说,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带一虚实,太极拳运动的虚实问题是无处不在的,比较重要又比较易理解的是步型、步法上的虚实问题。解决了下盘进退的虚实问题,就是打下初步的基础了,往后练下去就会有较大的进步。
8、曲与伸
拳经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肢体曲、伸的转换构成了动作。要注意的是无论前进、后退,腿的曲膝程度要保持一致,动作起来不会如波澜的起伏,整体才有平稳的可能。一腿前弓,膝不应超过脚尖;另一腿也不可用力僵挺,自然微微伸直即可。这是虚实分清,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表现。上肢的动作应尽可能舒展,但不可伸直;关键在于肘关节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放松,不用拙力,保持将展未展的开展中有含蓄的略带弧形状态。并须注意两臂的对称、均衡关系。如单鞭、蹬脚、分脚、独立托掌等架式时,两臂张展就要平衡,高低在同一水平高度、臂弯的弧度亦应相同。这对拳势的造型美与重心的平稳都非常重要,对走架说来是一种技巧,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对推手应敌说来又是舍己随人的柔化功夫。
9、沉与提
沉是气沈丹田。提是提顶,亦即顶劲——顶劲者,是中气上冲抬头顶也,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须领起以为周身纲领。所以提,可使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沉与提在走架中经常见同时存在,相反相承的——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注于丹田,能气沈丹田,则中气足,动作即有稳健、轻灵的基础。久练之,则运劲有方,拳架的气势饱满,如要完成好斜飞式、白鹤亮翅、云手、金鸡独立、上步七星、跨虎等动作,沉与提的统一显得尤其重要。至于怎样气沈丹田?初学时也不必过多深究,陈鑫先生说: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拘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己。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慢慢体会这一对矛盾的重要性。
10、吸与呼
太极拳运动的养气为主,故强调气沈丹田。然而气沈丹田是与适应生理规律的呼吸相结合的,绝不可用强制的方法,尤其不可憋气。练太极拳动作缓慢、圆滑、柔和,因而呼吸也是细、长、均匀的。随着练拳功夫的深入,呼吸动作会从日常生活的自然呼吸方式,渐渐转化为有规律地配合拳势动作——动作由虚变实时,是由吸到呼的过程;当动作刚好完成,全身精神、劲力合住时,恰好呼尽,同时小腹亦微微膨胀沉实,动作由实变虚时,是由呼到吸的过程;当开的动作静止,即将换劲时,恰好把气吸足,同时小腹亦微微收缩,动作与呼吸的协调可似总结成规律的就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向后向上吸,向前向下呼。
11、蓄与发
蓄与发是指内劲的运用而言。所有武术运动都有蓄、发的劲力表现,太极拳中除了陈式太极拳表现较明显,其它各式太极拳的蓄、发都由意念(想当然地)表现。蓄是储备,是指内劲集中;发是放出,是指内劲击发。蓄劲是要吸气的,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如完成杨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定势;又如陈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背折靠、掩手肱捶等式的始初动作,都是卷劲、蓄劲,及至完成式,则全身的精神、劲力集中一点发放出去。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入出。蓄劲时须松裆活腰,发劲时则必须扣裆拧腰,郝月如先生说: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蓄可称之为虚、为开;发也可称之为实、为合;但无论蓄与发都必须以腰为第一主宰。而且是有蓄必随之有发,蓄发相变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拳式。
12、断与连
走架是势势相连如环无端的。全局来说是连的,局部分析则有应断的地方,使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每一势都有明白的起止点,运动时不可不交待清楚,然而每势之间又不可有明显的停顿——此势似可停止,下势之机已动,劲力的蓄和发是有明显的变化和断续的,但意念是连接的,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断点必是着(即每个招式)饱满地完结之处,又恰是紧接的下一着的起点,是所谓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气神气间断,是停而不停。式子没有完全完成时不可以断,完成之后不可以停,这就是断而复连,是似停非停,不停而停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