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而的意思是什么(连词并列转折短语)

圈圈笔记 83

辗转的语源及语法结构[1]

——兼谈词义研究中的联绵词问题

石 峰

联绵词(字)的理论研究,学者多有论及。从胡佐文先生《联绵词教学中的困惑》一文(载《中国语文天地》1988 年第3期)到《中国语文》上陈瑞衡、李运富先生对此问题的讨论(分别见1989 年第 4 期,1991年年第5期),联绵词概念的历史发展和古今差异均有了较为圆满的解释。遗憾的是,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词义研究中那种单纯词的联绵词观念依然故我,影响了学术界对古代汉语一部分双音词的深入研究。

本文拟就最常见的联绵词辗转作一解剖,以抛砖引玉。

由于联绵词概念理解上的古今差异,从古代汉语角度将辗转定为联绵词并无不可,但若又以所谓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和不可拆分等今人标准去理解它,则似有不妥。而一些有影响的古汉语著作却正是做了这样的处理。如程湘清、何乐土等编的《实用古伐汉语》,不仅把辗转一词定为与并列复音词并列的连绵字,而且还将连绵字具体界定为由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只代表这个复音词的两个音节,而这两个音节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陈必详主编的《古代汉语三百题》亦视辗转为联绵词,还肯定联绵词是单纯词。再早的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则将辗转定为纯粹的双音词,王先生后来的《汉语语法史》仍承此说。[2]作者以为,辗转并非单纯词。

《汉语大词典•尸部》展转(展、辗异文)条下共列六个义项:一,反复:变化。二,重复貌;形容次数多。三,形容经过多种途径,非直接的。四,游移盘桓;流转迁徙。五,翻身貌。六,犹周转;应付。这六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较为明显。以义项的书证时代早晚为据,则翻身貌当为其它几个义项的源头,这样来解释六个义项间的引申关系也符合词义发展的规律。而翻身貌的意义核心是翻动、转动,即辗转的本义,从这一意义及相关意义上讲,辗转不是单纯词,而是完全可以拆分的。

辗转始见《诗经》。《周南• 关雎》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转字训转动、移动,累见古代字书,也与今义相同。故无需赘言。值得补充的是,转(轉)字从車専声,而甲骨文専字从又或收,则像纺砖之形,専字正表示用手转动纺砖这一动作意义。[3](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均以名词纺砖来释専,似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凡从専之字皆有转动义,由此我们可以系联出一大批同源词:専、轉、摶、磚、塼、嫥、博、囀……。转的这一本义已与辗转’的语义中心契合。足证辗转转为一独立的语素。如此,则辗转之辗,其义即便验证明,断辗转为单纯词已属不当。

辗字从车,不过是古人造字用字重目治的结果。郑玄释辗为不周,或曰卧而不周此说似嫌牵强。《说文•尸部》展,转也。《玉篇•尸部》:展,转也,申也,适也。[4]古代文献中以展的转这一语义作为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并不在少数,如展动展眼展日辗翻辗顾。辗训转训移,现代方言亦可证之。吴语、粤语和四川话里均有当移讲的[tsan]一词,四川人记作展(吴语、粤语书写形式不明)。如四川话可以说请你朝里头展点(移动)、把桌子展一下(移动、挪动、搬动)、开会已经展到了明天(移)等。《汉语大词典》收有走移一词,无独有偶,重庆话和粤方言里恰好有走展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其意义与走移几乎无别。可见,辗训转训移当无问题。而且它既可单独成词,亦可以语素形式进入复合词;即可构成支配式复合词,如 展眼展日,亦能构成并列式复合词,如展动辗翻辗顾走展。上古,展、转二字均属元部端母,二词同源。因此我们认为,辗转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而非单纯词。至于郑玄的不周之训,孔颖达曾认为笺独以辗为不周者,辨其难明,不嫌与转异也,此说当是。

除现代人在联绵词问题上以今律古外,清人徐灏的《说文解字笺注》对展的解释也是导致今人误以辗转为单纯词的原因之一。徐灏说:《广雅》曰:‘展,舒也。’此乃展之本义。其训为转者。由《周南》‘展转’之文为说耳。段注云’未转而将转,未协。[5]段玉栽未转而将转承郑笺不周之说而来,强作区别,判以未协未尝不可;以《广雅》定展之本义亦或有道理,但以本义乃舒而断言其转一义由《周南》‘展转’之文为说则未免轻率。展之本义即使是舒,也不妨碍它有引申义、假借义。而引申义、假借义和本义一样,都能以语素形式进人复合词,这早已为汉语词汇发展史所证明。

展何以训转训移?弄清这个问题,不仅能进一步证明辗转非单纯词,且能解释这一义项仅见《诗经》而先秦两汉缺乏旁证的现象。

《礼记•杂记上》 :下大夫以襢衣。郑玄注:下大夫,谓下大夫之妻。襢,《周礼》作展。[6]又,《礼记•玉蕖》:一命襢衣。孔颖达疏:襢,展也。子男大夫一命,其妻服展衣也。 襢、展异文。《广韵•獮韵》:襢,知演切。中古是知母字,则上古理当与展同属端母,又同归元部,因此这对异文用通假关系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诗•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也句下,郑笺云:展衣字误,《礼记》作襢衣。也是这种通假关系的一个旁证。其实,亶、展的联系是广泛的,不仅限于这一义项。《尔雅•释诂上》: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展、谌、允、慎、亶,诚也。郭璞注:《方言》曰:‘荆吴淮汭之间曰展。[7]从郭注我们或许还可以推测出此二字表现的不过是不同方言地记音形式的差别罢了。《文选•马融〈长苗赋>》 :挼拏捘臧,递相乘邅。李善注:邅,邅回也。张连切。一云邅当作‘足展’。[8]这种密切关系到了汉代仍是如此。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亶可假借为展,则邅假借为展亦理出自然。《楚辞•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王逸章句:邅,转也。楚人名转曰邅。[9]郭注与王逸章句不会是巧合。我们认为,展之训转训移,源其声,当来自于邅。上古,转当然是通语,而邅则属方言,且是南方方言。《楚辞•刘向〈九叹〉》:宁浮沅而驰骋兮,下江湘以邅回。王逸章句:邅回,运转也。 [10]《楚辞•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王逸章句:邅,转也。[11]《淮南子•原道》: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12]高诱注:邅回,犹委曲也。《淮南子•本经》:曲拂邅迥,以像湡浯。高诱注:邅回,转流也。[13]这些书证不仅印证丁王逸和郭璞的观点,也是对今天南方方言中展字广泛使用现象的历史解释。可以说,现代吴语、粤语和四川话里训移的[tsan])就是古代的邅四川话里其书写形式的变化,正当归因于《诗经》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古人多信孔子删《诗》说)。结果是,方言邅’不仅以通假字展作为书写形式进人了共同语,而且还以这一语义中心衍生出一批同源词:辗、搌、足展、碾…邅字始见《周易》。《易•屯》:屯如亶如,乘马班如。(惠栋《周易述•周易上经》引做屯如亶如。)意思是难行貌。我们认为,这里的难行貌(貌是训如的)实际上就是转回不前,此义与上面所引大量书证用例是一致的。王力先生在其《同源字典》元部端定旁纽下收了转、啭、邅,可资以佐证。《说文•手部》:擅,专也。这种词义平行引申的结果正是对其同源关系的有力证明。

由于既成事实。我们现在已没有必要再去就联绵词概念的定义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在联绵词的研究中,片面强调双声叠韵关系、片面强调书写形式的随意性而忽略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和方言歧出特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将影响汉语语词汇史的深入探讨,也不利于汉语词汇的共时描写,尤其是空间差异上的描写。当然,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要把所有联绵词中的每一个字分别解释清楚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人记录联绵词的时候往往两个字都不用本字而是用了借字,再加上语音的变转,一般人不易找出它们的本字,所以对它们各自的本来意义也不容易讲清了。[14]更何况确有一部分联绵词是单纯词。然而,作者认为,摆脱联绵词的字形束缚,以声音的线索去离析更多的联绵词的词汇意义,正当成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方法之一。

[1]本文发表于《当代电大》1997年第2期。

[2]程湘清、何乐土等编的《实用古伐汉语》16页、20页,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陈必详主编的《古代汉语三百题》2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54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王力著《汉语语法史》169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329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4]胡吉宣《玉篇校释》22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丁福宝辑《说文解字诂林》第九册,378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6]《礼记•杂记上》,四部丛刊本。

[7]宁波邢昺《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256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8]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8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汉刘向集、汉王逸章句《楚辞》卷第一,四十四页,四部丛刊本。

[10]《楚辞》卷第十六,十三页。

[11]《楚辞》卷第二,七页。

[12]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淮南子》卷第八,十三页,武进庄氏校本,光绪二年浙江书局。

[13]《淮南子》卷第八,十二页。

[14]萧泰芳《关于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一些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哲社版,1996年4期。

作者简介:

石峰,重庆人。西南师范学院文学学士,四川大学文学硕士。成都七中高级教师,成都七中督学,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教育厅培训专家库成员,四川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成都文理学院特聘教授。2005年赴美国作交换教师,为美国高中生介绍中国文化。

先后在《古汉语研究》《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其中多篇语言学论文被国内专家及研究者引用;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四项;撰写出版《诗歌朗诵艺术实践》《石峰语文论集》《语文高考100问》等专著,参编出版其他专著十多部;各级讲座70多场;各级公开课20多堂。

个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中美基础教育比较、中美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古代汉语。

兴趣爱好:朗诵、西方古典音乐、摄影。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