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孩子(还有谁记得帝国之子?)

圈圈笔记 4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菊香书屋收到一封陌生信件,信中描述着百姓艰苦的生活现状,毛主席看到后感伤不已。

原本他想说些什么,但了解到写信人的身份后,毛主席未发一言,深陷沉默,再也没有多说一句。

图|毛主席

写信的人叫陈掖贤,这个名字听上去陌生,实际上他的身份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儿子。1956年之前,陈掖贤甚至不知自己就是英雄的后人。

赵一曼孤身产子

赵一曼,家喻户晓的抗日民族英雄,她的本名叫李坤泰,也叫李一超,在家中排行老七(下文称赵一曼)。

1924年,19岁的赵一曼在大姐夫郑佑之的介绍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加入共产党。

赵一曼年纪不大,却是个性格刚强、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

在宜宾女子中学(现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读书时,她就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1926年五卅运动一周年,赵一曼带领学生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引发全城学生罢课的高潮。在学生中,她俨然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

1927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22岁的赵一曼在上海登上一艘商船,启程前往苏联。在这艘船上,还有40多名与她一样的爱国青年,大家同样肩负党的使命,前往苏联求学。

图|赵一曼

这些年轻人分组同行,10人编为一组,赵一曼这一组的组长叫陈达邦。陈达邦比赵一曼大5岁,是湖南长沙人,他曾与任弼时一同在长沙求学,陈达邦的亲妹妹陈琮英与任弼时喜结连理,是任弼时的夫人。也是在任弼时陈琮英的动员下,陈达邦才报考黄埔军校,投身革命。

在前往苏联的船上,赵一曼由于初次乘船极其不适应,呕吐不已,整个人十分难受,陈达邦守候在她身边,悉心照料。路途之上,陈达邦与赵一曼产生情愫。

等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赵一曼与陈达邦经常在一起学习探讨马列主义知识、以及俄语等等。早已萌生的感情、志同道合的信念让这对青年人越走越近。

1928年春,赵一曼与陈达邦在莫斯科结婚,他们的婚礼简单而热烈。婚后二人感情很好,赵一曼很快便有了身孕。

由于身怀有孕,再加上学习上的劳累,赵一曼的身体越发不好,党组织决定让她先行回国,陈达邦则继续留在苏联。

陈达邦不想与爱妻分离,况且赵一曼还怀有身孕,当他提出向组织反映一下时,赵一曼当即拒绝,她说:党的决定,不能还价。即使陈达邦提出要和她一起回国,赵一曼同样选择了拒绝,毅然选择回国。

图|陈达邦(左)

1928年11月,赵一曼奉令回到上海,并很快被派到湖北宜昌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第二年2月,挺着大肚子的她在宜昌一位工人的家中,生下一个儿子,赵一曼为孩子取名宁儿,祈愿他们母子能安宁无事。

这个孩子,便是陈掖贤。

陈掖贤出生时,父亲陈达邦还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学习,而母亲赵一曼则继续为了革命东奔西走,十分忙碌,为让儿子平安成长,赵一曼暂时将其安置在亲戚家中。

陈掖贤出生后没多久,宜昌的地下联络站就被敌人发现,包括赵一曼在内的地下党员都面临生命危险,赵一曼遭到敌人追捕,她不得不紧急离开宜昌,返回上海。

此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赵一曼又辗转前往江西,之后又带着儿子回到上海。她深知自己颠沛流离,东奔西走,带着儿子不方便,决意为了革命,与儿子暂时分离。

图|赵一曼母子合影

赵一曼在上海与陈达邦的妹妹、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见面,二人商议后决定将年幼的陈掖贤暂时寄养在陈达邦堂兄陈岳云家中。

1930年,赵一曼与儿子陈掖贤分开,她盼望来日还能与儿子相聚,归期难言,赵一曼特意带着儿子前去拍了一张合影,随后将儿子拜托给陈岳云,自己继续奔走在革命之路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的父老乡亲深受困难,赵一曼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前往东北,领导反日斗争工作。

而此去东北,赵一曼再也没有回来,与儿子也再无相逢之期。

图|任弼时陈琮英夫妇

赵一曼牺牲

到了东北后,赵一曼才改掉了自己李坤泰的本名,改名叫赵一曼,很多群众都知道有个抗日女英雄叫赵一曼。

1935年10月,团长王惠同、政治部主任赵一曼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王惠同、赵一曼率领部队抢占有利地势,接连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之际,为保存部队实力,王惠同、赵一曼决定突围,王惠同和赵一曼都表示要对方撤退,自己负责掩护,最终赵一曼说服王惠同:你是当地人,对地形熟悉,能带战士们突围出去就是胜利。我们不必再争。

按照二人商议好的,王惠同带领战士突围,赵一曼带着不到10名战士负责掩护,伤敌多人,但在激烈战斗中,王惠同重伤被俘,遭到敌人杀害。赵一曼也负伤被俘,关押在狱中。

图|赵一曼雕像

敌人对赵一曼严刑拷打,企图从她口中问出什么消息来,面对敌人逼问,赵一曼坚定不屈:你们烧毁多少村庄,杀害多少无辜的百姓,这都是日寇残虐中国人的事实铁证。我作为中国人不能坐视日本的残虐行为,所有的中国人毅然拿起枪来反抗日本是理所应当的正义之行。

她的一字一句十分坚定,说完这些她便紧紧盯着翻译员的嘴,生怕翻译员少翻译了一句。面对敌人不断地逼问,赵一曼一次次强调着日本侵略者的恶行,敌人被她堵得哑口无言,问不下去,就直接气急败坏地用鞭子抽打她,哪怕身体再痛,赵一曼都坚决不向敌人低头。

赵一曼身上已经千疮百孔,但敌人依旧不放过她,对她施与各种酷刑,妄图让她投降,赵一曼从未有一丝动摇,这让敌人逐渐失去信心,决定将其杀害。

图|赵一曼雕像

在被押解途中,赵一曼从押解人员手中借来纸笔,给她牵挂却再也无法相见的儿子陈掖贤写下绝笔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从容赴死,英勇就义。牺牲时,赵一曼只有31岁,她的儿子陈掖贤只有7岁。

图|影片《赵一曼》

但陈掖贤并不知道家喻户晓的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就连陈达邦也不知道赵一曼就是他的爱人。

在陈达邦的记忆中,他思念的爱人叫李坤泰,自苏联一别,陈达邦思念妻儿,可时局动荡,他根本无从得知赵一曼母子的消息。

陈达邦起初在苏联,1935年前往法国巴黎担任《救国时报》印刷部主任,一直到1942年,他才回国,并见到五哥陈岳云。

在陈岳云家中,陈达邦终于见到陈掖贤,陈掖贤已经渐渐长大,个子都已经与陈达邦不相上下,陈岳云把陈掖贤拉到陈达邦面前,让他叫爸爸。而陈达邦看着健康长大的儿子,心中感触不已,抚摸着儿子的头,轻声询问:妈妈有信来吗?

听到这句问话,陈岳云的夫人将陈掖贤带离,陈岳云将陈达邦拉进屋内,告诉他:一超(即赵一曼)和妹妹把宁儿送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陈岳云与陈达邦心中有数,陈掖贤的母亲恐怕已经遭遇不测,陈达邦之后便留在国内,跟随五哥陈岳云一同经营印刷事业。

图|陈达邦陈掖贤父子

陈掖贤更深切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并非陈岳云的孩子,在陈岳云家中生活,伯父家子女也不少,陈掖贤常常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性格也越发内向、孤僻起来。

赵一曼无缘看到革命胜利的那天,但陈达邦陈掖贤父子都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陈达邦也重新组建家庭,有了子女,陈掖贤更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到这个父亲的新家庭中来,恍若世间已经没有自己的归处,这在他的性格上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这对父子谁都没有料想到,那个为全民敬仰的女英雄赵一曼同志竟是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

图|陈掖贤

陈掖贤大胆致信毛主席

与陈掖贤分开前,赵一曼带着儿子去拍了唯一的合影,并拜托同学将照片转交给自己的二姐李坤杰,建国后,李坤杰多番求证,在战友、以及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查找与确认下,终于确定:赵一曼就是昔日的李坤泰,是李一超,也是陈达邦的爱人,陈掖贤的母亲

1955年,李坤杰写信给陈琮英,告诉她赵一曼的身份,陈琮英收到信后惊讶不已,李家、陈家两家亲人这才在分离二十多年后重新团聚起来。

建国初期影片《赵一曼》播出,女英雄赵一曼的威名为全国人民所知,关于她的英勇事迹也被人们铭记于心。当陈达邦、陈掖贤得知影片中的那个女英雄就是他们的亲人时,实在难以置信。

图|李坤杰

陈掖贤得知此消息后,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遗嘱一字一笔抄了下来,细细感受着母亲深厚的爱子之情,他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下赵一曼三个字,决心余生要遵从母亲的教导,用自己的才学报效祖国。

在赵一曼身份得到确认后,陈掖贤收到政府通知,要他以赵一曼家属的身份去领取抚恤金,陈掖贤当即拒绝,他义正词严:我怎么能花那钱,赵一曼为国捐躯,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1956年,陈达邦陈掖贤父子前往宜宾探亲,途中路过当初赵一曼奋战过的湖北宜昌,当年的联络站、当年陈掖贤的出身之地,都已经荡然无存,再无往昔记忆,看着眼前崭新的城市,父子俩只剩下感慨万千。

图|陈琮英与邓颖超

在姑姑陈琮英的鼓励下,陈掖贤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1955年他毕业时,陈琮英告诉他:听党安排,组织分配你做啥就做啥,量才适用。

陈掖贤最终没有从事外交工作,而是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担任政治课教师。虽然他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后代,但陈掖贤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譬如,他的生活习惯是许多人不能理解的,他每个月工资69元,按理说并不少了,但由于不会安排支出,陈掖贤经常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每个月初期他大吃大喝,还能买些零食,日子过得很阔绰,可到了月底,因为手头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日子又紧巴巴起来。

还有他保持着放浪形骸的风格,不注重个人形象,他平素喜欢抽烟,生活的屋子里常常到处是烟蒂。为了更好照料陈掖贤的生活,学校还安排了一个室友,帮助他整理卫生,同时帮忙管理他的工资。

陈掖贤的婚姻也不是很顺利,他与学生张友莲情投意合,两人结婚后因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不同,再加上聚少离多,陈掖贤张友莲的婚姻也是几度分分合合。

生活上有些不顺利,可骨子里的爱国之心是不变的,陈掖贤经常了解国内的、家乡的情况。

图|毛主席

1960年,百姓日子不好过,陈掖贤特意写信描述百姓生活的艰苦情况,并大胆寄信到中南海,送到毛主席的手中。

毛主席看到这封署名为陈掖贤的信件,百感交集,得知陈掖贤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后,毛主席拿着信件,沉默不语,并没有再说什么。

或许是少时颠沛流离、寄人篱下,陈掖贤后来常常陷入苦闷,再加上经济上的拮据、生活上的不顺利,父亲陈达邦1966年离世更给他一个沉重打击,陈掖贤常常深陷郁结、难受的情绪中。

1982年8月,陈掖贤选择结束生命,同事发现他几日没上班,来到家中才发现他已经永远离开,只觉哀叹不已。

图|陈掖贤与家人

陈掖贤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陈红先后在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工作、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检测站工作,陈红从不以烈士后人自居,只兢兢业业工作。每年清明时节,陈红都会去赵一曼纪念馆扫墓,缅怀先辈。

陈掖贤的小女儿陈明在北京出生,与亲人定居国外,在国外做生意,同样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

如今赵一曼的后人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但赵一曼故居还在,哈尔滨的一曼大街还在,关于赵一曼的英雄传奇也将永远为后辈所敬仰!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