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保养(如何让铁锅焕发第二春?)

圈圈笔记 73

百年的时光王源吉只专注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一口好锅遍布全国。岁月砥砺,王源吉以时间造物,绵延匠心与灵感之火,始终坚守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王源吉是无锡历史上有名的冶坊,王源吉品牌历史可以追溯到顺治十八年( 1661),王氏三兄弟创立王源聚冶坊,成名于清道光年间(1837),专铸民用食锅,是苏帮铁锅的发源地。此后王家与吴家的传统工艺赋魂的历程就正式开始了。

顺治十八年,无锡北门外北大街,制锅大家王家是远近闻明的制锅家族,王家王氏三兄弟与无锡南门头吴家乃世交,吴家经营的吴永昌冶坊,在传至吴家的第八代吴宏三时出现了意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冶坊陷入资金断链危机。在获知吴家的困境后,王氏三兄弟决定投资吴永昌冶坊,而后更名为数一数二的王源吉。今年,正好是王源吉创立的360周年。

王源吉的起源

匠心不论光阴,品质不忘初心

明朝中后叶,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无锡南门外的大运河边,集聚了冶铁、造船、缫丝、烧窑等手工业作坊。

在妙光桥堍的羊腰湾,有一位查姓客商开设了一家冶坊。冶坊里有个年轻人叫吴永昌,被查老板招为女婿,后冶坊交由他经营。至顺治十八年(1661),吴永昌将冶坊改名为吴永昌冶坊。

传至吴家的第八代吴宏三时出现了意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冶坊陷入资金断链危机。

而在北门外的北大街,有家商店名叫王源聚冶坊,除了自身产品外,还常年专卖吴永昌冶坊的铁锅,生意不错。该店老板为王氏三兄弟,与吴家世交,获知吴宏三的困境后,决定投资吴永昌冶坊,后共同商定将其冶坊命名为王源吉。

九月初九重阳节,吴宏三家门前热闹非凡,门前沿河树起一堵新照壁,挂满了红贺幛。王家三兄弟和吴宏三一起拜祭了炉神莫邪夫人后,来到照壁前,与前来祝贺的贵客一一拱手致谢。突然有人说了一句具有历史含义的话——无锡五家冶坊,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许宁记,首次相聚古运河畔。

爆竹声起,冶坊炉前大炉师傅一声高呼升火,照壁上红幕在爆竹声中揭起。壁上眉檐下横列五个大字:王源吉冶坊。照壁中间如方章一般排列四个大字:鸿炉锻炼。是年清道光十七年,即公元1837年。

自此,1837年,王氏三兄弟与吴家创立王源吉冶坊,由此开启百年王源吉的发展征程。

苏锅发源地

货真价实、质量上乘的王源吉铁锅,深受市场青睐。于是有湖北、广东等地的铁锅,冒盖王源吉牌号红字戳记,贩运到江南各地混售。王源吉不得不向官府起诉。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由江南商务总局出具,4位一品、二品、三品官员联合署名的告示,张贴在各地卖锅处——倘有奸商以伪货假冒该坊牌号出售渔利,一经该职查知,许即扭送就近地方官严究,不稍宽贷。这是有史以来冶坊业界唯一可见的品牌保护令,堪称中国冶铸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第一案例。

1909年,江浙冶业公所成立,有11家铸锅冶坊参加,其中江苏9家,浙江的2家是苏州沈余昌的联号冶坊,由此形成铸锅业苏帮,办事处设在上海新源来冶坊。新源来是无锡人胡德培、周舜卿1900年合办的上海最大冶坊。胡德培最早在上海批销王源吉铁锅,因盈利颇丰而于1850年开办了上海第一家冶坊源来冶坊。苏帮冶坊的匠人大多来自无锡,他们的技艺又源自王源吉,从而形成品质独具的苏帮铁锅,简称苏锅,与天津的津锅、广东的粤锅,构成铸锅业的三足鼎立之势。张謇开办资生冶厂,在日记中写道:冶厂执事皆无锡素业冶人。所以,铸锅业界公认王源吉是苏锅的发源地。

曾是中国铁锅之王

明清两代,冶坊有小炉、大炉之别。小炉又称花色炉,主要冶铸寺庙钟鼎、香炉、僧锅等铜质产品。大炉是由官府批贴准许开办的生铁炉,简称生炉,又被视为官炉。铁斤攸关利器,国家将其视为战略物资,以防范民间私造武器。所以,铁锅冶坊不是随便可以开办的。明末清初,无锡有5家冶坊,其中4家是花色炉,即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兄弟3人的三家和西门外的许宁记冶坊,王源吉是唯一的大炉,也是江南最早的官炉。

据《无锡县志》记载:曹三房冶坊创建于明代天启辛酉年(1621),是清政府特许的官炉(小炉),全国各地包括国外的名寺名人都慕名来定制法器,留存的法器遍布世界各地。浙江宁波天童寺里珍藏着一口千僧锅,就是由曹三房冶坊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铸造,保存至今,完好如初。

时至今日,王源吉铁锅先后出口全球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让外国人感受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百年发展历程

匠心不论光阴,品质不忘初心

清道光十七年(1837),吴宏三经营的冶坊陷入资金断链危机。这个冶坊最早由山西人查姓客商开设在无锡南门外妙光桥东堍羊腰湾(今湖滨中学旁),冶坊里有个年轻人叫吴永昌,镇江人,被查老板招为女婿,并将冶坊交给他经营,顺治十八年(1661)改名为吴永昌冶坊。吴宏三是他的第八代后裔。

当时,北门北大街有家商店,称王源聚冶坊,其实是常年专卖吴永昌冶坊铁锅的锅店,生意非常好。该店老板为王氏三兄弟,与吴家是世交,获知吴宏三的困境后,决定投资吴永昌冶坊,遂将其冶坊命名为王源吉。王源取自自家店号,吉是将口天吴的一捺抽去后倒写而成,意在表示冶坊源自吴氏。所以,王源吉冶坊的历史,追溯起来可说已有360多年了。

王源吉影响广泛,是中国铸锅业的排头兵

在180年的生命历程中,王源吉有过两次辉煌的发展时期。成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攻无锡,清军在莲蓉桥附近与太平军激战,北大街包括王源聚冶坊在内,都毁于战火。幸好南门杨窑湾损失不大,就匆匆迁往靖江十圩镇,再迁至南通刘家镇开炉,同治二年(1861)又迁回本邑北乡堰桥。是时,王源聚也在桃枣沿河,自建三开间门面房屋营业。经历战乱,百姓家庭中铁锅毁坏较多,社会需求较大,由此王源吉冶坊的生产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及至抗战前夕,全省冶坊共计开炉17只,王源吉一家开炉4只。

其时,王源吉的经营活力非常强大。在湖北汉口、宜昌设庄收购木炭、废旧铁,与13家木炭户签订包购合约。在浙西遂昌、贵州矿务公司等处采办生铁,每采办一次都须获得官府批给的办铁执照,运输途中铁不离照,照不离铁,过关津要呈照查验交税(厘金),不得夹带多买,在限定时间内运到无锡,把证照交还给官府注销,程序非常严格。在长江往返的货船,自备7艘,一度还在镇江租用2只英国货船,2只美国货船。

货真价实,质量上乘的王源吉铁锅,深受市场青睐。于是有湖北、广东等地的铁锅,冒盖王源吉牌号红字戳记,贩运到江南各地来混售。王源吉不得不向官府起诉 ,于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由江南商务总局出具,4位一品、二品、三品官员联合署名的告示,张贴在各地卖锅处。倘有奸商以伪货假冒该坊牌号出售渔利,一经该职查知,许即扭送就近地方官严究,不稍宽贷。这是有史以来冶坊业界唯一可见的品牌保护令和知识产权保护案例。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无锡沦陷。王源吉冶坊燃料木炭被日军抢去大半,铸造铁锅的原料铁,以及往来货运,也受到日军严格限制,王源吉的生产陷入困境。同时,日军为了维持其殖民统治,对无锡城乡社会、经济等状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王源吉被列为重点调查对象,并对其生产状况、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等作了详细的记录。

日军对王源吉冶坊的调查如此详尽,除了维持殖民统治的目的外,又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因为在当时,世界各国铸造的铁锅普遍很厚很重,锅壁5毫米以内被视为技术禁区,而王源吉铸造的铁锅锅壁仅0.7-1毫米厚。可以说,王源吉的铸锅技艺独步天下,日军看到后,会不会想入非非呢?

1945年5月曹三房冶坊并入王源吉冶坊,至此无锡所有的冶坊产业及工匠悉归王源吉冶坊。由此,王源吉冶坊冶铸历史长达四百多年,集铁锅、法器两大冶铸工艺于一身,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冶坊。

20世纪50年代,有7家小作坊并入王源吉,后更名为无锡锅厂,老字号经历了又一个辉煌时期。工厂迁至伯渎港祝大椿故居中,并扩建厂房,拥有7只炉子,年产百余个品种130万多只铁锅,行销26个省、市、自治区,年利润最高时达129万元,超过当时的明星企业——国棉一厂。江苏省两次发布铁锅标准,均以王源吉企业标准为蓝本。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王源吉(无锡锅厂)经历了又一个辉煌时期。有7家冶坊并入,厂址迁至伯渎港祝大椿故居,扩建厂房,拥有7只炉子,年产百余个品种130万多只铁锅,行销26个省、市、自治区,年利润最高时达129万元,超过国棉一厂。江苏省两次发布铁锅标准,均以王源吉企业标准为蓝本,多次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在技术革新中创三个全国第一。

1958年8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座顶帽式天平炉,被业界赞誉为中国式熔铁炉,由此可以利用废铁屑冶铸铁锅。国家有关部门两次在无锡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

1965年4月,中国第一条铸铁锅环形流水线投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1964年至1983年,历经20年试制成功一模多铸的铁锅压铸工艺,进一步提高了铁锅质量和产出量。

至1985年,王源吉年产可达1.5万吨铸锅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锅厂。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工厂退城进园,王源吉恢复老名号,并推出了苏锅王、吉源宝宝、吉源珐琅、五世吉源、百年吉源等五大系列铁锅,畅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王源吉冶坊还保存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102件铁锅青铜模板、400多件历史原始资料,明朝以来曹三房制作的法器被海内外名寺珍藏至今。老字号历久弥新。

每当讲起这些往事,王源吉人都是一脸的自豪。

王源吉十个历史阶段

无锡轻工制造业历史悠久,其中专营铁锅等日用金属品制造的手工作坊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晋商查氏所创办,为王源吉的前身。

1641年至2019年间,王源吉共经历十个阶段的历史。

1、第一阶段:1641年(崇祯年间)

查氏将该冶坊赠给女婿吴永昌,被吴更名为吴永昌冶坊,坊址设在无锡南门羊腰湾。

2、第二阶段:(1837-1945年)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吴永昌冶坊陷入困境。该冶坊股东吴宏三便与无锡北门外大街的王源聚锅号的王氏三兄弟协商,由双方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并将吴永昌冶坊更名为王源吉冶坊。

1860年(清咸丰十年),王源吉因战乱迁至江苏靖江十圩桥,次年又迁至江苏南通刘桥镇,称王源吉北栈。

1863年(清同治二年),王源吉返归无锡堰桥镇。由于需求旺盛,市场可观,王源吉获堰桥地区富商投资,产能扩大,产品畅销。

1943年,王源吉从堰桥迁回羊腰湾。

3、第三阶段:(1946-1954年)

1946年,受时局影响,企业步履维艰。此时,无锡县金属品冶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王源聚经理郭叔鸣进行资产重组,王源吉更名为王源吉鑫记冶坊,郭叔鸣出任经理。

1952年,王源聚并入王源吉鑫记,使王源吉生产经营规模得到扩大。

4、第四阶段(1955-1957年)

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无锡王源吉鑫记冶坊等7家私营冶坊,合并组建公私合营王源吉冶坊,郭叔鸣出任经理,统一使用双吉牌商标进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56年,王源吉冶坊迁址无锡伯渎港117-121号原清末实业家祝大椿故居内经营。

5、第五阶段(1958-1962年)

1958年,王源吉冶坊体制与业务均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被无锡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冶炼钢铁重点单位。同年有新华铸件厂,南长七一钢铁等单位并入,共同组建地方国营王源吉冶铸机械厂,一举成为集食锅制造、机械铸件、有色金属冶炼等为一身的综合型国有冶铸企业,远近闻名。

6、第六阶段(1963-1965年)

1963年3月,由于土法炼钢停止,政府对王源吉冶铸机械厂进行拆分,缩小其规模,并更名为王源吉锅厂,重新恢复其专业化特色。

7、第七阶段(1966-2000年)

1966年文革开始,同年8月,王源吉锅厂因政治原因更名为无锡市锅厂。

1994年12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无锡市锅厂整体划拨给无锡市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隶属该公司的下级单位。

自1995年年初起,鉴于无锡市压缩机公司对生产经营铁锅等日用金属品缺乏热情和动力,时任锡山市长安冶金厂负责人王汉伦经与该公司协商,陆续有偿受让了无锡市压缩机公司兼并原无锡市锅厂之后的民用铁锅的生产设备、库存铁锅等产成品及王源吉长期以来使用的吉吉商标所有权,并同时接收了部分有制锅经验的老工人等。即锡山市长安冶金厂事实上传承了无锡市锅厂及其前身王源吉的产品、技艺、服务和文化。

8、第八阶段(2001-2006年)

2001年9月,锡山市长安冶金厂经工商变更登记核准,更名为无锡市王源吉锅厂 (负责人王汉伦),从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不久,恢复了王源吉老字号。

9、第九阶段(2007-2016年)

2007年10月,无锡市王源吉锅厂为配合政府进行惠山新区建设,按照产业规划,服从大局搬迁至靖江。根据企业住所异地变更的相关法规,于2008年1月更名成立靖江王源吉锅业有限公司,并于同年8月注销无锡市王源吉锅厂。

10、第十阶段(2017-2019年)

2017年1月,为保护和传承王源吉的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更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靖江王源吉锅业有限公司迁回无锡惠山区堰桥开发区,并更名为无锡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青青)。

王源吉的创始人及传承人其贡献

1、第一位创始人:吴宏三

王源吉品牌的创始人是吴永昌冶坊的股东吴宏三。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面对吴永昌冶坊陷入困境,作为吴永昌冶坊的后人,他为拯救祖业,再创辉煌,四处奔走,多方筹资。最终,吴宏三与位于无锡北门外大街的王源聚锅号的王氏三兄弟达成协议,由双方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并将吴永昌冶坊更名为王源吉冶坊。此举标志着王源吉品牌的创建,吴宏三为王源吉的创始人。

2、第二位传承人:王宗蓥

王宗蓥是王源聚锅号的王氏三兄弟的后人,身为副贡生,即秀才参加乡试未取得举人资格,名列副榜者。由于官运不佳,王宗蓥便替代吴氏主政王源吉。期间,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打击假冒伪劣方面,通过坚持诚信经营来扩大市场销路,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王源吉历史上少有的法制型掌门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王宗蓥具函呈请清朝地方政府干预不法分子的假冒行为,保护王源吉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接函后,江南商务总局发布告示,称出示谕禁事,据无锡县副贡生王宗蓥禀称,窃职家向在常州府无锡县堰桥镇武进县西仓桥两处开设冶坊,又在通州设有分店,故声明王源吉牌号红字戳记印于食锅之上,自示之后,尚有奸商以伪货假冒,即扭送就近地方官严究不稍宽贷。

3、第三位传承人:郭叔鸣

郭叔铭,原为无锡县金属品冶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另一家知名冶坊王聚源的经理。1946年,因见王源吉冶坊步履维艰,他便出面多方集资,对王源吉进行资产重组。改组后的新企业有股东6人,集资法币1亿元,职工68人,更名为王源吉鑫记冶坊,由郭叔鸣出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郭叔铭曾任无锡市冶制厂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代表人),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1952年,在郭叔铭主持下,将王源聚并入王源吉鑫记,使王源吉生产和经营规模得到扩大,同时为日后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打下基础。1955年10月,无锡市7家私营冶坊(王源吉、沈元吉、大源吉、三元吉、江苏大元、元兴、源隆)经批准合并,使用王源吉冶坊厂名和吉吉牌商标,推郭叔鸣任厂长,张仁信任副厂长。

4、第四位传承人:李爕鑫

李爕鑫,1943年生,无锡人,父亲原为无锡大隆冶坊经理。受家庭影响,1961年高中毕业,李爕鑫就进入地方国营王源吉冶铸机械厂,师从许申元(王源吉技术主管)、许荣初(车模型),学习铸锅、浆模等传统技艺。李爕鑫历任王源吉铸工技师、工段长、工程师等,是王源吉最具.工匠精神的传承人之一,1999年8月退休,供职王源吉近40年。在职期间,他从熟悉到精通制锅技艺,特别是对车规和车模型有自己独到的操作技巧。例如,他曾提出制作水泥模应当浇水保养以增加强度的建议,结果被企业采纳。1981年,参加江苏省轻工厅组织的《江苏省铁锅标准》的起草工作;1992年,为上海化工厂铸成一口1.5吨的异形化工锅;1995年,为无锡吴文化公园铸成一个直径3.06米的大铜钱,现存鼋头渚三山;等等。2018年7月,王源吉举行拜师仪式,第六代传承人王青青当众拜李爕鑫为师,李爕鑫倍感欣慰。

5、第五位传承人:王汉伦

王汉伦,1943年出生,无锡人。祖上几代曾有多人在王源吉冶坊做工匠。1993年,王汉伦担任锡山市长安冶金厂厂长,专业生产铸铁锅等。1994年,国营无锡市锅厂并入无锡市压缩机公司,王汉伦听说此消息后,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从1995年初起,陆续有偿受让了无锡市压缩机公司兼并原无锡市锅厂之后的民用铁锅的生产设备、库存铁锅等产成品及王源吉长期以来使用的吉吉商标所有权,并同时接收了部分有制锅经验的老工人等。2001年9月,在酝酿准备多年后,锡山市长安冶金厂经工商变更登记核准,更名为无锡市王源吉锅厂 (负责人王汉伦),从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恢复了王源吉老字号,了却了王汉伦一生的王源吉心结,是王源吉最具工匠精神的传承人之一。

6、第六位传承人:王青青

王青青(女),1974年出生,无锡人。1997年进入王源吉锅厂,师从冶坊世家、原王源吉锅厂工程师李爕鑫和父亲王汉伦,学习、传承传统铁锅制作技艺。2017年,王青青正式接手企业以及多件注册商标的经营管理权,同时对企业进行更名,注册登记名为无锡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现负责无锡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王源吉浴火重生-是21世纪现代厨房里的健康好铁锅

20世纪的炊具,五花八门,有不锈钢的、铝制的、搪瓷的、铝合金不粘的,等等。80年代中期,中外医学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淘汰铝制炊具。铝离子危及人体健康。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机构向人们推荐:最好使用中国铁锅。因为铁锅有补血剂的美誉。于此,德国著名的有300多年历史的刀具生产企业双立人,也开始生产了铁锅。

而恰恰在这个时期,王源吉(无锡锅厂)陷入了困境。传统的墨守成规的产品风格,已不适应城市居民的厨房变迁和热源多样化发展了。于是1994年锅厂停产,并入无锡压缩机厂。

后来的故事,就不是我讲的了,当事人的女儿王青青就在这里。总之,王源吉成了需要被发现的无锡掌故,王源吉的5枚红印章,进了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现在的王源吉,以传统工艺的产品风格转型为突破口,实现了浴火重生,系列产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这里特别需要讲一讲不粘锅这件公案。在不粘锅广为流行之时,有文章指出不粘涂料有害健康,当即遭到有关厂商和专家辟谣,说这是危言耸听。时至今日,大概不会再有某种品牌炊具胆敢宣称自己的产品涂有进口不粘剂了。今年第5期《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国版)发表《PFC污染:全球健康隐患》一文,对不粘剂发明使用后几十年来的现状及其危害作了深入报道。所以,建议大家检查一下自己的炊具,包括电饭锅,有不粘剂涂料的赶快扔掉,立即换用王源吉铁锅。王源吉铁锅使用得当同样可以不粘不锈,其关键材料即是用松烟当脱模剂。松烟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是一味中药,也是制墨的主料,可谓中国的无害生态不粘剂。

绚丽宏伟的发展蓝图

匠心不论光阴,品质不忘初心

老品牌当前处境

传统百年企业要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企业转型;

另一方面,国外知名企业的品牌渗透早已形成气候,民族品牌突围之路艰辛。

但是,王源吉人唯一不缺的,是对老一辈创下的基业的那份深情;王源吉人唯一不舍的,是对老一辈王源吉人打下的江山的那份执着。新一代王源吉人一定握紧老王源吉人传下来的接力棒,将老王源吉的工匠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一段沉淀了360年的辉煌,一个在经典中不断精致的百年品牌,它是王源吉,源于无锡,传承至今!以制锅起家,把追求极致品质、卓越工艺设计铸就百年传统品牌屹立不倒。上个百年已成往事,下个百年还会继续延续辉煌。

食材在变,灶台在变,做饭的人在变,这口锅不变

王源吉始终秉承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独特安全的材质配置以及制锅为民的宗旨,在不爆不裂、不锈不粘的品质基础上,注重产品风格转型,使其成为现代厨艺的标配铁锅。

王源吉人守正创新,在生产工艺上两个月推出一个新品种。在销售模式上,不管线上、线下,每六个月签下一个新客户。

今年线上是拓展直播平台,目标抖音吸粉10万,淘宝直播带货量达到店铺销售量的5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成了每一个普通大众的追求。王源吉纯天然的制作工艺,满足了普通大众的需求。

王源吉人有着铸德守道的精神,为泱泱大国铸造出一口健康的铁锅是王源吉人永远的职责和使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王源吉肩负使命,必将开创新的辉煌。

360年来王源吉经过百年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王源吉人在继承传统制锅工艺的同时,始终潜心研究如何制作一把更好的铁锅,不断用新工艺、新理念自我突破,一代代王源吉人秉持匠心精神、锐意进取,匠心打造,造就精品传世。

历史的滚滚车轮将那个年代的印记渐渐抹去,留给一代无锡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也许是王源吉那些师傅们传统工艺制锅的专注,也许是王源吉那些店面里门可罗雀的热闹,也许是老一辈无锡人对一个时代的无限缅怀……

岁月沧桑,一百余年的风雨历练使得王源吉的步履更加坚定。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业品牌,更是一种文化,它蕴含着无锡商业文化的精髓,也是王源吉一笔无形的财富。它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出新时代老字号品牌的生命力。

因为那只锅:

王源吉铁锅63道工序传承百年冶技,每一道工序都是古法工艺和现代技艺的结合,用稻壳,闷成白灰和烧成的黑灰,拌上有粘性的生泥打成的泥浆搅拌在一起做成模具。模具进车间上脱模剂,这个脱模剂(松烟,产自武夷山,原料是上百年自然死亡的松树在山洞中烧出来的灰)是王源吉铁锅最关键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是苏锅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技术之一。

凡食锅出售,皆盖有王源吉红字戳记,沿用至今,为用户所信赖。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