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曼昆(如何评价曼昆经济学和他的书?)

圈圈笔记 141

—猎人与猎狗

海伍德·哈代

1905

本文作者总结了曼昆《宏观经济学》中10大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现象,展现了传统经济学教育与现实状况之间的深刻断层。

根据曼昆自己的数据(曼昆,2020b),他的教科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量已达到约400万册。很多人有意或无意中都接触过这本书,并有自己的观感。

在本文中,我以"曼昆经典"这一颇具讽刺意味的标题,总结了一些少为人知的曼昆作品中的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为方便读者理解,我会在下文中详细说明每一条及我对曼昆理论的评价。

谬论1. "如果政府试图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蛋糕会变得更小。"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五页

在十大原理中的"原理1"中,学生得到的隐含信息是: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经济的产出就越高。曼昆补充道: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收入分配理论。(曼昆,2015年,第429页)。

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经合组织(OECD)关于收入分配的数据,以基尼系数显示,在南非、智利、墨西哥、土耳其或保加利亚等极其贫穷的国家,不平等程度非常高。相比之下,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经济发达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非常低。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最新数据)

除了对收入分配与经济表现之间关系的描述不准确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曼昆将收入再分配描述为一个减少对"努力工作"的激励的过程。这暗示了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工作更努力。

谬论2.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12页)

原理7体现了曼昆的最小政府(minimal-state)思维模式。曼昆承认,市场过程本身并不能为所有公民提供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保。但对他来说,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求国家干预。相反,这取决于"个人的政治哲学观"。

公共财政专家Richard A.Musgrave(1959)在其对国家职能的经典论述中,提出了对国家完全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适用。他系统地区分了国家的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不同于曼昆只谈国家干预的可能性,Musgrave(1989,第七页)指出:"公共部门的多项任务,是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谬论3. "人们如何互动"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九页

根据原理5(贸易让每个人的境况更好),曼昆描述了贸易(最终导向市场经济)对家庭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的购买行为存在竞争关系,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这不仅是对经济学原理的曲解,也是对市场经济事实的不准确描述。

市场经济通常表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有足够多的产品可供选择,价格一般也不是通过谈判来决定的。与之相反,东欧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中,家庭之间对稀缺商品的竞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价格也被监管。这是典型的卖方市场,特点是有超额需求,即供给量少于需求量。需求方实际上是在彼此争夺与需求量相比不足的商品供给。目前这种卖方市场的特点只能在住房租赁市场中看到,其特点是价格上限受控。

此外,在对家庭相互竞争的论述中,从经济角度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这种普遍性的论断并不可靠。

谬论4. "社会面临着通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15页,及其解释

曼昆将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称为"第十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10)。根据这一原理,短期内通胀和失业之间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曼昆承认部分经济学家对这种关系存疑,但他假装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该原理。

第十原理说明了一个根本问题,即许多宏观经济学的入门级教科书并没有系统地分析需求和供给冲击。正如以上案列所示,出现需求冲击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权衡取舍"。在常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负需求冲击导致总需求曲线左移。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产量也下降。如果中央银行或财政政策采取行动应对这种冲击,就会通过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总需求曲线拉回最初的位置。因此,在稳定价格水平和产量之间,不存在"权衡取舍"。在总供给/需求模型的简单条件下,人们可以用价格水平的变化来估算通货膨胀,用产量缺口来估算失业率。

曼昆声称的权衡取舍只存在于出现供给冲击之后的情况中。在这方面,央行(或财政部)必须决定,优先考虑的问题是稳定产出,还是稳定价格水平。

谬论5. 最低工资导致失业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118页

到目前为止,我这条推文在推特上得到了最多的互动和点赞。这要归功于曼昆,他的确在教科书中指出,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提供的唯一实证证据是,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他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声称,即使是最低工资的支持者,也承认最低工资对就业存在负面影响。但他们"相信",这些负面影响较小,而且就总体而言,最低工资改善了穷人的处境。大量研究证明,最低工资不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Belman and Wolfson ,2014),但曼昆对此避而不谈。

通过分析上述图表,人们可能认为,最低工资对就业有明显负面影响。该图假设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双方都存在充分竞争,在工资变化后,替代效应会超过收入效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曲线才会出现正增长。

然而,在入门课程中,你很难向学生解释,在买方垄断或当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会是什么样的。但仅仅展示曼昆等人定义的标准展示形式过于仓促,也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应该至少尝试一种其他展示形式,比如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展示方法:

资料来源:开放教育资源平台Lumen Learning(2020)

如果劳动力供给曲线至少部分为负斜率,那么绘制劳动力市场曲线的难度就会提高,进而导致该曲线斜率出现S形((Dessing,2002)。

谬论6. 通货紧缩让经济走出衰退

资料来源:曼昆(2019年)。S.294

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许多让人吃惊的研究结果,其中一项就是通货紧缩(曼昆所指的是价格水平的下降)让经济走出衰退。

这一结果原则上可以在总需求/供给模型框架内推导出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模型是从IS-LM(投资/储蓄-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模型衍生而来。在IS-LM模型中,假定中央银行保持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如价格水平下降,则实际货币供给(M/P)增加。考虑到货币需求因素,这将导致名义利率下降。名义利率的下降,会增加利率依赖型投资,从而通过投资乘数增加总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水平下降原则上会导致总需求曲线从B移动至C。因此,总需求曲线上、从B至C的移动是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

然而,曼昆未考虑到的是,如果发生通货紧缩,可以迅速达到名义利率的下限——零利率。这意味着无法让名义利率无限下降,原则上这会稳定经济。由于投资并不是由名义利率决定,而是由实际利率决定,因此如果名义利率达到零下限之后出现通货紧缩,则实际利率事实上会随着通货紧缩的推进而上升。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此外,如果通货紧缩进入高负债阶段,就会给债务人和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冲击。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33年)创造了术语债务紧缩就指这一情况。

谬论7. 公共债务阻碍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曼昆(2015年)第561页,及其解释

对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说明可能与经济政策尤为相关。曼昆推断,政府债务减少了储蓄,从而减少了经济中的投资,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本论断提出的背景是古典经济学模型框架。其特征是,只有唯一用途的商品,可以同时作为消费商品、投资商品和金融资产使用。因此,投资必须由放弃消费(选择储蓄)的家庭提供资金。这样一来,唯一用途的商品就成为了金融资产,然后由投资者直接用于投资商品(资本)。在这种模型中,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以及国家层面上通过中央银行获得资金,基本不可能。有关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建模问题的详细说明,详见Bofinger(2020年)。

但即便是在经典的模型框架中,曼昆得出的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因为这一结果是从隐含假设得出,即政府将借来的资金专用于消费。此外,另一主要支撑观点也令人存疑,即政府对信贷的额外需求不会增加信贷的总需求,而是会减少因家庭储蓄产生的信贷资金供给。

如我们从相反的方向假设,政府通过借贷为投资提供资金,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影响可表现为信贷需求的变化,而非储蓄资金供给的变化。投资需求的变化会导致利率上升,在新的平衡公式中进而带动储蓄和投资增长。

因此,事实与曼昆推断的情况正好相反。政府借贷的目的是为政府投资提供资金,然后促进经济增长。

谬论8. 银行获取存款,然后以贷款的形式放贷。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McLeay, Radia and Thomas, 2014年)

将银行视为储户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机构,持此观点者并非曼昆一人。这种观点反映了上文提到的(新)古典理论中金融体系的实体交换经济模型。直到今天,这仍是影响大多数关于金融体系问题的学术研究范式。在实体交换经济模型中,只存在上述的万能商品,而这些商品只有通过家庭放弃的消费才能进入金融市场,因此,银行的作用会被简化为仅仅存在于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通道。

而这与现实差之千里。正如我在推文中提到的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那样,在一个(基于实体经济的)货币模型中,存款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而如果家庭把现金带到银行后创造了存款,那么这些现金在此之前就已经由央行放贷而来。

令人惊讶的是,曼昆的书中还用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来介绍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这反映了第八原理,但没有涉及到曼昆在其他地方提出的银行的纯中介功能。此外,货币乘数模型也完全不符合现实情况。该模型假设银行将每笔流入的央行货币直接用于放贷。央行大量购买债券的行为表明,这一假设并不属实。该模型还假设银行贷款市场存在失衡,按照现行贷款利率进行计算的话,银行贷款的需求存在过剩的情况。

根据货币创造乘数模型所假设的因果关系,央行货币的供给量增加会导致银行贷款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也不准确,因为央行在正常情况下并非通过货币基数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而是通过货币市场利率来予以控制。关于以上关系的更详细讨论,请参见欧洲中央银行(2011)。

谬论9. 小型开放经济中的疑点

资料来源:曼昆(2019年),第154页

曼昆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式让人大惑不解。首先,他正确地指出,净出口(NX)与储蓄以及投资的差别是相同的(会计恒等式)。这并不妨碍他在仅仅几页之后展示一张图表,将NX表示为外汇需求,将I-S表示为外汇供给。由此,他再推导出汇率。

除了一般性混淆之外,这种推导本质上也是对(新)古典模式逻辑的误解。对于这个模型来说,汇率是不存在的量。正如此前多次提到的那样,在这个模型中,只有一种万能商品。因此,交易只能是跨期进行,在同一时期内不存在有意义的交易。同时,万能商品在跨期交易中没有价格。所以,这个世界里不存在国家价格水平。而如果两个国家之间不存在跨期贸易,而只有当期内的贸易,则汇率就变成了无关紧要的量。

这本书曾经是,且目前也是无数大学教授用于给诸多学生讲授的内容,怎么会在七个版本中均忽略了这么简单的联系呢?

谬论10.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资料来源:曼昆(2019年),第309页,及其解释

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曼昆提出了所谓的凯恩斯交叉图,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最简单解释。凯恩斯交叉图包括两条曲线,一条叫计划支出,另一条叫实际支出。这立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凯恩斯理论与事前量(计划)和事后量(实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点。

长话短说:没有共同点。该图实际描述的是商品市场的总量,即由收入决定的消费量以及由利率决定的投资所构成的总需求,与45度线所代表的短期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理论的要素是这条45度的供给曲线,而总供给又由总需求来决定。

而从IS/LM模型中衍生出总需求/供给模型后,这种逻辑混乱就更严重。总需求曲线应该代表总需求,而总供给曲线代表总供给。如果学生正确地将凯恩斯交叉图认定为商品市场,他们就会想知道,在总需求/供给模型中,总需求怎样才能从IS曲线(=商品市场均衡)中推导出。

在其《宏观经济学》第十版中,曼昆仅以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来展示总需求供给模型。他删除了早期版本中的短期供给曲线,但早期教科书还没有进行相应更换。这样做也合理,因为模型中没有第二条短期供给曲线的空间。但他本可以保留总供给曲线,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价格水平的菲利普斯曲线。

关于AS/AD模型的详细讨论以及评论,参见Bofinge(2011)。Bofinger, Mayer 和Wollmershäuser (2002 and 2006)给出的简单替代模型则考虑到中央银行不使用货币供应量,而是以(实际)利率为工具,因此不会控制价格水平,而是控制通货膨胀率。

结语

虽然有人指责我对曼昆进行了诽谤攻击,但除此之外,他们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批判性意见。其实,我的主要观点是批判曼昆在教科书中所提出的部分片面、不切实际,因而也是混乱的经济学表述。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曼昆的书不仅在经济学教学中被使用,在一般经济学研究(如工商管理或者商业信息学)中也被使用。因此,曼昆著作对经济政策思维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相对狭窄的经济学家圈子。

当曼昆积极尝试创造一种假象,即他所解释的经济学原理符合某种经济共识时,这就要引起质疑了:

特别是当你进入本科生的课堂时,教授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把经济学专业知识不偏不倚地呈现出来。我视自己为经济学专业的大使,不仅代表格里高利·曼昆的观点,还代表多位同事以及我自己的观点。" (曼昆,2020a)

但事实远非如此,这一点在本文中应该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Peter Bofinger是维尔茨堡大学货币与国际经济学教授,曾任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欧洲一体化和货币经济学。本文原载于新经济研究所(INET),授权罗汉堂独家刊载中文内容,访问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 Belman, Dale und Wolfson Paul J. (2014), What Does the Minimum Wage Do?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Upjohn Press.

- Bofinger, Peter, Mayer, Eric und Wollmershäuser, Timo (2002), The BMW model: Simple macroeconomics for closed and open economies a requiem for the IS/LM-AS/AD and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W.E.P. - Würzburg Economic Papers No. 35.

- Bofinger, Peter, Mayer Eric und Wollmershäuser, Timo (2006), The BMW model: 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ing monetary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7(1): 98-117.

- Bofinger, Peter (2011), Teaching macroeconomics after the crisis, W.E.P. - Würzburg Economic Papers No. 86.

- Bofinger, Peter (2020), Reviving Keynesianism: the modelling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makes the difference, Review of Keynesian Economics 8(1):61-83.

- Dessing, Maryke (2002), Labor supply, the family and poverty: the S-shaped labor supply curv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9(4), Pages 433-458.

ECB (2011), Monthly Bulletin, October 2011.

- Fisher, Irving (1933),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 Econometrica, 1, 337-57.

- Lumen Learning (2020), Monopsony and the Minimum Wag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suny-microeconomics/chapter/monopsony-and-the-minimum-wage.

- Mankiw, N Gregory,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015), 7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Stanford, CT.

- Mankiw, N. Gregory (2019), Macroeconomics, 10th edition, Macmillan, New York, NY.

- Mankiw, N Gregory (2020a), An ambassador of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Gregory Mankiw reflects on three decades as a textbook author. Interview with Chris Fleisher and Tyler Smith, April 29, 2020. https://www.aeaweb.org/research/greg-mankiw-reflections-textbook-author.

- Mankiw, N Gregory (2020b), Reflections of a Textbook Author.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8 (1): 215-28.

- McLeay, Michael, Radia, Amar und Thomas, Ryland (2014), Money creation in the modern economy,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2014 Q1, p.14-27

- Musgrave, Richard A. (1959),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 MacGraw-Hill, New York.

- Musgrave, Richard A. (1989), The Three Branches Revisited.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Vol. 17 (1989), 1-7.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