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16日在京召开。以下为相关发言内容摘编。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聚焦关键环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这次改革顺应人才呼声和时代要求,着力为人才松绑减负,助力人才创新创业,把解决三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作为突破口,在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改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一是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这次改革系统地将评价标准归纳为品德、能力和业绩3个方面,科学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干什么、评什么。二是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职称系列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这次改革,横向上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增设新兴领域职称系列;纵向上将现有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天花板,让广大人才更有奔头。三是加大基层一线和非公领域人才倾斜支持力度。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对基层一线和非公领域人才作出针对性安排。评价标准上加大工作实绩、工作年限、爱岗敬业等评价权重;评价方式上支持基层人才单独分组、评审、确定通过率,鼓励各地探索基层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评价范围上进一步破除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畅通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申报渠道。四是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按照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求,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深化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让科研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一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将分散在40多个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新的五类计划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行一个平台申报、专业机构管理、全程信息化服务,科技人员长期反映的项目分散重复、多头申请、评审负担沉重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会同财政部改进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解决对科研经费简单套用行政预算管理规定、管得过死过细的问题。二是强化人才、项目、基地结合。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重大科研任务对人才的培养支持。优化科技人才专项,建立布局合理的国家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支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大幅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减轻人员负担。四是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在4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积极下放选人用人、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基建审批等方面权限,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部党组)
坚持全球视野、开放理念、市场导向 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
秉持开放理念,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建立更灵活的柔性全球引才机制,聘请世界高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式,建立国际通行、灵活高效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聘用模式,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干细胞、量子通讯等具有世界能级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汇聚世界高端创新智力资源。二是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永久居留和出入境制度,汇集四方俊才。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破除单位类别、职务级别、就业年龄等限制,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构建符合国际惯例、来去自由的出入境软环境。三是健全更高效的全球觅才信息网络,放开视野精准选才。统筹海外人才联络、招才引智、海外侨联、留学人员等机构力量,在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0余家海外人才联络站。(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明确向谁述,我们要求各级组织部长向上一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压实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责任;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向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压实人才工作齐抓共管责任。其次,规范述什么,我们坚持聚焦工作重点,强化履职担当,明确述职的主要内容为六述,即述成绩、述亮点、述问题、述原因、述思路、述举措。为确保述职报告质量,我们建立了逐级审核机制,对汇报成绩有水分、查摆问题不深入、下步打算不清晰的,一律退回重写。第三,抓好怎么述,我们要求述职发言讲干货,述职对象紧扣重点、开门见山,晒成绩言简意赅,讲问题不遮不掩,谈措施有的放矢;要求现场点评求辣味,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述职点评时,一对一、面对面,望闻问切、点中穴位,通过红脸、出汗、提神、鼓劲,真正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一场场述职会,既是剖析会,也是擂台赛,更是集结号。(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探索西部引才用才新机制 打造四川转型发展新引擎
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让高端人才引得进。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我们在激活本土人才的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以灵活的方式引进高适用、高匹配人才,依靠高端人才抢占产业高端。依托平台载体揽才用才,是提高引才效率和精准度的重要途径。我们大力推进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联动打造10余个国际人才合作园区,推动省政府与清华、同济等13所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同济西部创业谷、人大文化创意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落户四川。高端引领带动候鸟型人才纷至沓来,柔性引才的路子越走越宽。我们通过实施省千人计划柔性引进79名高层次人才,依托天府高端引智计划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外籍专家来川工作交流,建成315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1609名科技人才来川开展项目合作,带动各地近5年引进4.8万名急需专业人才。(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军民融合不断深化拓展
拆除人才封闭管理的隔离墙,让军民融合发展更协调、更有劲。共享就会提高效率,融合才能更有力量。军地人才管理自成体系、封闭运行,容易导致人才资源分散浪费、研究成果交叉重复,知识技术更新滞后,科研视野狭窄,创新能力提升缓慢。我们坚持在融上下功夫,在统上做文章,拆除相互隔离的篱笆墙,打通协同作战的中梗阻,以人才共育、共用、共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涉军科研院所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双导师制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专业孵化器。组织高校与军工管理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支持方面,把军工单位纳入我省重点人才工程,为其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0余名,设立三秦学者岗位20个,支持128名科技领军人才和45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在军民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建立双向流动人才池,通过项目合作、互聘兼职、双向挂职等方式,推动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推动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政策创新引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丰富,如何将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在中组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我们围绕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把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并给予分期纳税或取得收益再纳税的优惠政策,北京市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落实政策,在制度上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像理工雷科这样获得批复的股权激励试点方案,中关村已有105项,有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2.25亿元,平均每人55万元,真正做到了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学校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注重突出育人导向,将队伍建设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相统一,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博导制度,助理教授能够独立指导博士生,新教师的科研启动经费大幅增加,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实施教师分系列管理,根据岗位职责设置教研、教学、研究三个不同职务系列,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促进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权力下放,增强院系选人用人自主权。学校党委要求各院系一把手要把人才工作作为首要职责,主动物色人才、热情延揽人才、真心支持人才、努力造就人才。在制定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过程中,学校确立总体改革目标和方案,院系根据各自学科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人才引进、考核、评价、晋升程序和标准,充分体现院系的创造性和针对性。比如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针对大团队、大工程的需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教研系列进行分类,激励从事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有力推动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清华大学党委)
人才强企助推中国航空工业起飞
以型号成功我成才为标准,立足型号平台锻造专业人才队伍。航空武器装备型号代表着一个时代工业顶尖技术的集成和创新水平,每个型号的研制都是新一轮的全球比拼。航空武器装备从三代到四代、从陆基到海基、从有人到无人、从大气层到临近空间跨越发展,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横空出世,震撼世界、振奋国人。围绕重大型号研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人才,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快速成长。以择一事而终一生为导向,突出岗位能力构建科学精准人才管理体系。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周期长、精度要求高,而且在实战运用中要么满分、要么零分,每个高、大、上的武器装备,背后无不凝聚着人才呕心沥血的付出。在集团数以万计的岗位上,数以十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践行着航空工业择一事而终一生的理念,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
打造潜心致研环境 孕育重大原创成果
遵循科学发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有利于出大成果的评价机制引导人才踏实做事。基础研究致力于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不确定性大,人才培养成长周期一般都很长,而且要求能够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物理所建立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人才潜心科研。新入所研究人员,6年内不需要接受任何考核,工资为年薪制,他们不必为了考核、为了经费而被动改变研究方向。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减少各种名目繁多的评估,避免人才被帽子头衔扰乱心神。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不问出身、公平竞争,以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于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家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科研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兴趣和维系好奇心的关键是宽松、公平、开放的学术环境。基础研究既要埋头苦干,也要闲聊天,灵感不可或缺,好的环境不可多得。物理所秉持穷理、有容、唯才、同德理念,大力为人才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