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团(打造台塑集团企业级数据中心)

圈圈笔记 38

文/裘孝锋、赵乃迪

1、台塑集团——台湾石化业的庞然大物

台塑集团经过60多年,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相关企业达100多家,上市企业也是有许许多多,其中最重要的公司为台塑和台塑石化。台塑是最早成立的公司,而台塑石化是目前其他子公司的原材料供应者,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选取了台塑集团目前上市的企业中,市值最高的前六个公司,同时也是台塑集团核心子公司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分子公司最新市值方面,台塑石化市值在集团中位居第一,接近1万亿新台币,南亚、台塑和台化市值也都达到了5000亿新台币。

表1 台塑集团主要分子公司情况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在资产总额方面,台塑集团及其主要分公司稳步增长,主要分子公司的历年资产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各家公司所占比例较为稳定,南亚科技的资本额在2011年至2013年出现了迅速的增长,之后又大幅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南亚科技在布局新材料,需要较多的资金。

台塑的营业收入在2014年之后有所下滑,但税前利润快速上升。集团营业收入在2014年之前逐步提升,受到国际油价大幅滑落影响,2014年之后,集团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但集团税前利润仍保持高速增长。台塑集团各家分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在数值上有很大差距,但整体走势与台塑集团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走势基本一致。台塑集团的业务分布之广,公司的税前利润的结构比例也很协调,没有哪块业务一家独大,更多的是齐头并进的发展。

台湾塑胶是集团最早成立的公司,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营业收入地区和部门分类如下。台塑公司有超过70%的营业收入来源于大陆和台湾地区,公司主要分为塑胶部门、聚乙烯部门、聚丙烯部门、亚克力部门和化学品部门,各部门历年营业收入比例稳定,且较为均衡。

2、台湾塑胶集团——从PVC生产到多角化经营

台塑企业于1954年创立台湾塑胶公司。公司在后期持续多角化经营,逐渐壮大根基。目前,台塑集团经营业务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在石油化工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台塑集团有关联公司超过100多家,其中台湾塑胶(台塑)台塑石化等6家公司占台塑核心资产的80%,我们将重点关注这6家公司的发展及未来的布局对于整个台塑集团的影响

从台塑集团创立到现在,不断成立子公司以应对各种业务上不同的需求。所以,每一个子公司的创立,都是其在产业链上的布局。虽然台塑集团不分母公司与子公司,但是以下内容还是以台湾塑胶为母公司,其他公司为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台塑集团。纵观台塑集团创立子公司的背景,将其发展历程归纳如下:

2.1自下而上完成产业链整合,积极进行多角化转型

1)垂直整合的开始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但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专家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没有发展潜力。可是王永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发现,台湾烧碱生产地遍布,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福懋塑胶公司成立,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日产四吨的PVC粉工厂开始生产,并更名为"台湾塑胶",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粉工厂。但台湾塑胶生产之初,便遭遇严重滞销的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王永庆考虑到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认为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产量少造成成本偏高,价格缺乏竞争力,加上台湾缺乏下游加工客户,造成产品销售情况不佳。

面对产品滞销的问题,台塑采用增加产量并进军下游加工市场的方式解决。台塑一举将PVC粉产量由每日4吨增加至40吨,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并于 1958 年成立南亚塑料公司从事 PVC 管、胶皮、胶布等塑胶二次加工的生产,来解决PVC粉产品滞销的问题。随后为了消化南亚塑料的二次加工品又成立新东公司生产皮包、皮箱、鞋类、窗帘、雨衣、吹气玩具等三次加工产品。在此种策略运用下,总算解开了 PVC 粉滞销的困境。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台塑PVC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此后,台塑企业不断进行上下游的整合工作,在其看到纺织民生工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时,于1965年进入纺织业,成立了台湾化学纤维(台化)公司,利用山上伐木所砍除的枝梢材及小径木作为原料生产嫘萦棉、纱、布及成衣。南亚公司继之于 1968 年设厂生产聚酯棉,台塑亦于同年设厂生产亚克力棉,台化又于 1974 年设厂生产耐隆纤维及布。为了消化台化所生产的聚酯纤维原料,同时顺应纺织品的加工制造与外销的快速发展,台塑集团于1973年创立福懋兴业——织布染整一体化作业的中游产商,成为台湾唯一能同时生产四种纺织用纤维且提供染整加工的企业,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纤维生产厂商之一 。

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台塑集团从企业成立之初就专注于垂直整合,集团从事中下游产业,下游工厂可以加工上游生产出来的原料,这个过程均由集团内部完成,省去了不完全市场的交易过程以及交易成本。

2)六轻计划

由于在六轻筹建之前,台湾上游石化原料产业由"中油"垄断,长期供应不足,以致必须依赖进口,使得原材料价格较高,减弱竞争力。为了缓解石化基本原料短缺的困境,台塑集团于1973年开始,多次向政府提出兴建轻油裂解厂的计划,直到1986年获得核准,台塑集团计划筹建台湾的第六座轻油裂解厂,这也就是所谓的"六轻计划"。

首先,于1991年成立台塑重工,跨足自动仓储系统、大型精密机械及汽电共生设备,来应对六轻计划工程建设的需要。在1992年由台塑,南亚,台化,福懋共同投资150亿台币,成立台湾第一家民营炼油厂——台塑石化,投资项目包含炼油厂,轻油裂解厂,汽电共生厂。台塑石化经过不断的增资,成为台塑集团子公司资本额最大者。

1994年,六轻计划正式在台湾云林县麦寮乡动工。六轻计划共四期,直至2007年才全面完工,六轻一至四期总计投入逾新台币5,700亿元,六轻四期完工当年,带动集团营收大幅增长,首次突破新台币2兆元。为配合六轻计划的建设,1996年设立了麦寮汽电公司,提供六轻计划园区内的电力,同年成立了台塑通运公司,提供麦寮港的船务代理业务,并于1999年成立六轻汽车货运公司,负责油品运输。

六轻囊括了炼油厂,轻油裂解厂,石化中间原料及合成树脂厂,发电厂,汽电共生厂,重机厂与锅炉厂,晶圆厂,工业港等。以六轻为核心的这个垂直整合的石化产业体系,台塑石化位居上游,生产石化基本原料,台塑位处中游,将上游的石化基本原油作第一次加工,生产出中间原料;而南亚,台化处于下游,负责塑胶的二三次加工及化学纤维产品。生产出的石化基本原料(乙烯,丙烯)基本上只供应计划内使用,不销售给其他石化厂商。

3)多角化转型

台湾电子通讯业蓬勃发展,而石化业竞争却日益激烈,台塑集团开始积极寻求转型,不只从事石化相关行业,也进入到电子通讯领域。鉴于台湾电子通讯业市场潜力无穷,而主要的零组件却仍多仰赖进口供应,1983年,南亚公司与HP公司合作成立电路板专案组,生产印刷电路板及铜箔基板,跨足电子产业。选择印刷电路板作为跨入电子工业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台塑集团向来一直都在石化、塑料及纤维纺织业中发展,对电子及信息工业十分陌生,而印刷电路板是所有电子及信息工业的最基本零组件,产品生命周期长,变化少,成功的关键在于质量、制程及成本的控制,这些正好都是台塑集团的管理经验中所见长之处,容易获致成功。

台塑集团通过印刷电路板,充分了解及熟悉电子通讯业的运作,并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电子原材料上下游产业链。1995年成立南亚科技,从事半导体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同年与日本小松电子金属公司、亚太投资公司(台塑集团的投资控股公司之一)合资成立了台湾小松电子材料,兴建8吋矽晶圆厂。1990年成立的福懋科技,帮助南亚科技做下游IC封装。1997年,原南亚公司电路板事业部另独立成为南亚电路板公司。着眼于电子业的未来发展,下游的半导体封装需要安定性高,防静电,耐酸碱的环氧树脂作包覆次材料,台塑集团也在六轻计划中规划了一座环氧树脂厂。除此之外,台塑集团分别于1963年、1976年布局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近些年来,台塑集团还往等离子电视、特用化学品及生物科技的领域发展,台塑集团多角化发展的态势至为明显。

表2 台塑主要产品

数据来源:台塑集团公告

2.2 业务拓展与全球布局

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台塑集团意识到了充分掌握石化原料供应的重要性,为了更加长远发展,集团开始大举进行海外投资。台塑集团看中了美国丰富的天然资源、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备的基础上建设以及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将投资重点放到了美国。台塑公司于1978年成立了台塑美国公司,后一年,南亚公司成立了南亚美国公司。台塑美国公司于1983年建厂完成,建厂初期以PVC粉及其下游加工为重心,目前 PVC 粉年产 120 万公吨,并拥有美国最大的塑料管和软质、硬质胶布之生产工厂。其中塑料管年产 80 万公吨,软质胶布年产 7 万公吨,硬质胶布年产 10 万公吨。1990年台塑集团毅然投入 19 亿美元之巨资,在德州兴建生产乙烯的烯烃裂解及八座相关石化工厂,并于 1994 年陆续顺利开工生产。而第二座烯烃裂解及相关工厂扩建工程也已于 2002 年初完成,乙烯年产能已增加到 150 万公吨,聚乙烯年产能增加到 95 万公吨,聚丙烯年产能增加到 70 万公吨。同时,台塑集团在美国也设有年产 86 万公吨的聚酯纤维厂以及年产 35 万公吨的乙二醇厂。至此,台塑集团已成为美国地区最主要的 PVC 粉、聚乙烯、聚丙烯及乙二醇生产厂商之一 ,成功将石化版图扩展到美国,完成了上下游体系的建立。

经过多年的努力,台塑集团先后设立有台塑美国公司、南亚美国公司、台塑美洲公司、南亚美洲公司,并购入J-M 公司及NEUMIN 天然气公司,拥有多座大型石化原料和二次及三次加工工厂以及天然气井。1990年,集团鉴于欧、美先进国家对塑料加工产品的供需趋势,又看准HDPE及PP市场,成立了INTEPLAST公司。台塑集团进军电子通讯业后,也开始在美国布局,1996年投资美国创世纪半导体公司,从事半导体设计工作,同时,在1997年也由南亚在美国投资了南亚科技美国公司,专门负责美洲地区的行销工作。2011年,台塑集团敏锐地把握住了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商机,在美国德州投入20亿美元,陆续新建乙烷裂解、丙烷脱氢厂等相关工厂,以掌握页岩气低成本生产石化原料的优势。

1980 年代以后,大陆逐渐开放,由于具有充沛的低成本人力、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广大的内销市场,吸引全球企业前往投资。台塑集团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于1994年逐步开展大陆投资布局。但是,当时两岸形势复杂,如:三通问题、外汇管理制度等,使得台塑集团中上游所生产出来的中间产品无法顺利提供大陆地区的厂商使用,造成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为了实现中间产品的内部自由转移,台塑集团旗下的南亚,台化,福懋三家子公司纷纷赴大陆投资,形成企业间的内部市场,建立完整的中下游体系。同时,为了应大陆加工业对于原料的大量需求,于 2002 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设立石化原料专区,构建上中下游自给自足的一贯化生产 。目前集团在广州、厦门、重庆、南通、昆山、宁波等地设有十余个生产基地,投资项目包括石化原料、塑料一、二次加工、电子原材料、重工机械、钢铁、发电等事业 。

3、台塑石化——六轻计划的实行者

尽管早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塑胶大王,但台塑集团长期无法进入官方垄断的石化上游即石油冶炼行业。王永庆为此奋斗了二十余年,才在台湾经济自由化的上世纪90年代初得以实现,在台湾新建第一个民营的"轻油裂解厂"即所谓的"六轻",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实现了王永庆多年的石化王国梦。

当时,1986年3月,菲律宾马科斯政权被推翻,这给长期实行军事戒严的国民党造成了极大震撼。国民党于1986年3月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由蒋经国在会上提出了"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其经济体制也开始全面向西方的自由市场制度转型。

在六轻筹建之前,台湾有一到五轻,都同归"中油"管理。"中油"长期垄断石化上游原料业,而在"中油"之下,则是为数众多的中下游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私人资本,并且其所迸发的生产活力成了当时台湾地区石化业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但是"中油"的垄断行为严重束缚了整个石化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王永庆看来,要建六轻的障碍存在于台湾当局的石化政策,而同行之间的竞争,他并没有放在眼里;终于通过将近20年的努力,台塑集团获得了许可,正式进入炼化行业。

虽然在1986年台塑提出的六轻计划就获得了政府的核准,但是在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下,社会对于建炼化厂的舆论抵制,导致了建厂选址一波三折。最先选择宜兰利泽建厂,后来因为遭遇到环保抗争,于是在1988年转至桃园观音,但是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宣告放弃。在最后落脚云林麦寮,成为台湾第一个由民营企业主导的大型整体性石化工业投资计划。从建厂规划开始,台塑石化就秉持环保与经济并重的精神,致力污染防治规范,引进过啊我最佳可行控制技术(BACT)进行污染防治工作。

1991年云林地方上下一致表示欢迎下,选择于云林离岛基础工业区——麦寮区和海丰进行填海造陆。六轻位于麦寮与海丰地区的整体工业区面积约2596公顷,其中2107公顷是用抽沙填海造陆的方式开发出来的新生地。

4、子公司布局多产业开花结果

4.1南亚塑胶——塑胶、石化、电子材料及聚酯四大产业

南亚塑胶于1958年创立,在高雄投资400万新台币,用于消化上游塑胶原料,解决原料滞销的问题。于1979年7月,应国际化需求,公司转向美国进行投资,创立南亚美国公司,负责下游对原料的加工与制造。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看到纺织民生工业的巨大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在1969年公司纤维厂的第一套设备开始生产,随后公司在纺织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到1970年代,公司扩充了聚酯棉与聚酯丝的生产设备,并且增设硬质胶布机以及扩充起毛布、不织布设备、巨型胶布机、PU合成皮设备以及改善卷丝制造设备。于1977年,扩建长纤耐隆布染整代工厂(树林一厂), 1980年9 月合并台化染整公司为台染事业部,园一厂改为染一厂、树林一厂改为染二厂、树林三厂改为染三厂。1987年8 月与美国 PPG 公司合资设立台湾必成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 月吸收合并台湾可塑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可塑剂事业部。公司在纺织业的上下游中不断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努力实现交易过程的内部化,节省交易成本。

公司为顺应台湾电子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也涉足电子产业。于1995年投资设立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与销售等业务。1997年又进行转投资设立南亚电路板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生产铜箔基板、环氧树脂、玻纤布、铜箔等产品供应链,以及转投资必成公司生产玻纤丝,上下游垂直整合完整的优势,除加速调整销售策略,全力推动各主力客户的质量认证,并持续争取与日本、欧美等大厂合作,积极推展高密度连接板(HDI)、高频低介电基板(HLC)、酚醛环氧树脂、超薄玻纤布、超薄铜箔等高值化产品,提升高附加价值及高功能的利基产品销售比重,由强化产品组合提高获利能力。并鉴于全球电路板生产中心转移至大陆,公司也积极在大陆布局,充分发挥上下游垂直整合效果,通过两岸生产工厂的灵活调配,带动两岸业绩的持续增长。

在石化产品方面,公司主要是配合麦寮六轻石化产业垂直整合分工。公司的石化产品,包括乙二醇(EG)、丙二酚(BPA)、丁二醇(1.4BG)、可塑剂(DEHP)、酜酸酐(PA)、异辛醇(2EH)、及环氧树脂(EPOXY)等,分别支持聚酯、电子及塑胶加工等下游产业发展,并推动了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公司于2008年,麦寮马来酐 (MA) 、γ-丁内酯 ( GBL) 、N-甲基-2-吡咯酮 (NMP) 厂通过行政院环保署环境影响评估,增设 MA 、 GBL及NMP等生产设备。同年6月为经营管理需要,调整事业部组织,依产品别划分成塑胶加工、塑胶原料、电子材料、聚酯产品及公用等四大经营事业群。

公司凭借上下游垂直整合的优势,降低制造成本,不断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由集团内公司供应上游原料,料源稳定,且可降低制造成本,加之有完善的设备和相关技术优势,能生产其他竞争厂商未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规格种类齐全,符合各种国际标准。公司持续研发改善产品,2003年,开发成功热可塑性型聚氨酯树脂厂(TPU)环保皮料,不仅无毒,还可以100%回收,且积极从国际大厂引进技术,如模铸式变压器(MTR)、真空接触器(VCS)等。公司配合大客户需求,进行创新设计,提供客户最佳流行模式,并因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交货迅速、准时且可送达大陆沿海各大小港口,品质优良,可确保长期客户信赖,拥有较佳的竞争力。

4.2台湾化学纤维——主营纺纤与石化原料

台化公司全称为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与1965年创立。创立原因是因为台湾天然纤维匮乏,为顺应纺织工业的知己发展,在彰化厂区建立纺织一体化的工厂。1973年以后,设立了耐隆原丝、耐隆加工丝、耐隆织布等工厂,使公司的纺纤产业包含嫘萦及耐隆两大体系。随着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后期随着彰化厂区外,又在龙德、新港等地投资设厂,为目前台湾大型化纤生产厂之一。

随后,为继续扩大运营规模,实现产品多样化、经营多极化的发展,于1987年在龙德厂区设立PTA厂,开始跨入石化行业。1990年在新港厂区分别建设PS厂和ABS厂,跨入塑料业。

1995年,公司参与集团的六轻计划,配合集团石化原料上下游一体化的垂直整合,开始在麦寮离岛工业区投资建设Aroma、SM、Phenol、PTA、DMF、PS、ABS、PP、PC及HAC等工厂,产品涵盖石化中游原料、泛用塑料及工程塑料原料。1999年,六轻各工厂逐渐完工并进行投产,获得收益,此时公司的运营逐渐变成以石化、塑料为主,全公司的营收以及盈利显现了大幅增长。

在2001年,为了再次扩大公司的规模,公司进军大陆市场,在宁波地区设立设立ABS厂、汽电共生厂、PTA厂及PS厂,正式迈入海外投资扩厂阶段。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在2002年公司与南亚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共同出资于越南投资兴建台塑河静钢铁兴业责任有限公司,正式跨足钢铁产业。

公司积极优化产能结构,不断开拓高门槛、高附加价值的特殊级产品,拓展海外市场。2013年,龙德PTA-4转型生产PIA,目前已于市场树立良好口碑,虽面对世界主要对手的强力竞争,但因品质良好加上生产成本优势尚能保有稳定获利。由于公司目前不少产品,大陆处于供给过剩状态,为避免与大陆公司进行恶性竞争,公司持续开拓差别化产品,致力于新规格开发,并调整营销策略,加强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拓销,减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

目前,公司的业务横跨了石化、塑料原料生产以及纺纤业上下游领域,在整个集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福懋兴业——织布染整一体化作业的中游产商

为了消化台化所生产的聚酯纤维原料,同时顺应纺织品的加工制造与外销的快速发展,集团于1973年创立福懋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织布染整一体化作业的中游产商。主要业务是织造、染整及印花等长纤尼龙与聚酯多富达布。1979年扩充织布厂、染整二厂与新建伞槽骨厂,使多富达布之产量倍增。

在1992年台塑石化公司成立后,公司付息认股5%,成立内林段第二厂区扩建委员会及扩建帘布厂二区,并增建织二厂PVA浆料回收系统。同年10月于意大利COMO市成立福义有限公司,从事欧洲地区布匹销售贸易。12月转投资首度成立大陆子公司三家于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为新福轻纺企业有限公司生产轮胎帘布;中山锦福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织染化纤布;中山锦福轻工有限公司生产伞槽骨,三家注册资本分别为$1120、$1120及$210万美元。

2000年公司增设百利、云林路、中洋、莿桐、斗南等5座加油站。4月福懋纺织(中山) 有限公司改为现名福懋兴业(中山)有限公司,突破企业名称应有行业别的限制,为跨行业合并做预备。2001年9月与瑞士Schoeller Textil AG合资设立福懋瑞业(香港)有限公司,持股43%。公司成为台湾第一家量产电磁波遮蔽用导电布制造厂,并增设北环路等21座加油站。

2006年,越南同奈公司现金增资$300万美元,增加织布机125台。油品事业部加油站数累计87站。越南隆安厂现金增资$1000万美元,增设织布机120台及空压机等设备,染整厂产能400万码/月,累计注册资本为$7400万美元。宏懋开发子公司增资2100万元,资本额达1.61亿元。

2010年3月同奈子公司新建染整厂月产能200万码完成,为应东协6加1生效的形势,4月现金增资$1,100万美元新建尼龙轮胎帘布厂(产能1,000吨/月)及$370万美元扩建织二厂。下半年第一事业群扩大推行LEAN精实生产教育训练,消除各项浪费,合并营收创新高。

公司是世界长纤尼龙、聚酯多富达布的主要厂商,特别在运动领域高品质布材上备受认可,近年来,积极推出功能性纺织产品,朝着兼具功能与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下一个新世代纺纤潮流的来临铺路。在这几年纺织展中,公司推出多项功能性纺织产品,如Waterless Eco-dyed超临界CO2无水染色织物、5丹尼超细尼龙纤维、4至7丹尼超细尼龙纤维等,其中,5丹尼超细尼龙纤维已得到The North Face的下单,4至7丹尼超细尼龙纤维,可做成防风、防雨及耐磨的纺品,也吸引了NIKE附属品牌Hurley下单。

4.4 南亚科技——电子通讯行业完整产业链成型

由于台湾电子通讯行业的巨大潜力影响,并受到了东南亚以及大陆石化业的激烈竞争的影响,驱动着台塑集团向电子通讯领域转型。在1994年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冲电气株式会社(OKI)签订16Mb DRAM技术移转合约后,1995年3月,南亚科技正式成立,同年4月,与日本冲电气株式会社(OKI)、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三方面备忘录,承接原南亚塑胶与OKI 16Mb DRAM技术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为应对国际化需求,1997年到2003年间,公司转向海外投资,在美国、香港、日本以及德国均成立分公司。

并且在1990年成立的福懋科技,帮助南亚科技做下游IC封装。1996年投资美国创世纪半导体公司,从事半导体设计工作,。由于主要的零件组仍多仰赖进口,于1997年投资了南亚电路板公司,从事生产印刷电路板及铜箔基板等基本的电子材料。同时,在1997年也由南亚在美国投资了南亚科技美国公司,专门负责美洲地区的行销工作。

公司始终以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与多国行业巨头合作,不断进行技术研发。1998年和2000年,公司与行业巨头IBM公司签订0.2~0.175微米(μm) 64~256Mb DRAM技术转移合同和0.14/0.11微米(μm)共同研发合同。于2001年,与SST公司签订了0.25/0.18微米(μm)代工及高阶快闪记忆体共同研发合同。2005年,与英国英飞凌签订60奈米共同研发技术合约。2008年,与美国镁光公司(Micron)签订10年50纳米以下制程技术共同研发合约,并且在2013年,公司与8寸晶圆厂资产及营业并积极拓展多元晶圆代工事业,并在2014年出售胜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8寸晶圆厂房及设备。近年来,公司积极经营利基型记忆体市场,专注于低功耗与客制化核心产品线的研发。在制程进度上,更导入20奈米制程技术,致力于生产DDR4和LPDDR4产品。公司长期经营自有品牌,品牌销售占出货量超过90%,其中OEM客户(如联想、宏碁、华硕、HP、Dell等)占75%,且在供货商评比中名列前茅。

纵观南亚科技的发展史,公司以成为最佳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之供应商为目标,透过与伙伴们紧密的合作,强化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积极拓展产品多元化,在电子资讯业的领域里,再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上中下游一体生产作业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