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登月时间(美国人用登月带的回种子,日本人用钱,都想换马王堆女主人的头发)

圈圈笔记 142

如果你打开百度,搜索美国用月球土壤换马王堆女尸一根头发?,你一定会看到如下场景:

从2018年的年初到两小时前,都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文章,告诉你同一个惊人的故事。

然后,今天我二汪就要郑重辟谣,美国用月球土壤换马王堆女尸一根头发只是误传!

为了要讲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把它分为几个问题解决:

第一点:马王堆女尸的由来。

马王堆女尸的出土纯属因缘巧合。

1971年12月,紧邻马王堆的解放军366医院内正在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当时所挖掘的防空洞方向正是马王堆女尸的所在地。

据说,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完全是因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鬼火,在那个时代,工人们更加相信此类传说并集体罢工。

于是,施工方将此事上报给了湖南省博物馆,并派遣熊传薪一行人前往调查。

在一个多月的实际工作时间后,随着22层丝麻衣衾和9根绸带一一揭开,女尸得以重见天日,并确认其身份为辛追夫人,也就是刘邦时代被封轪侯的利苍的夫人。

第二点:马王堆女尸的神奇之处。

根据当时参加了考古工作的考古学家、陶瓷研究专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先生口述,挖掘过程中甚至发现了嫩绿的树叶和青色的竹枝,以及白色薄薄的藕片漂浮在一有盖器皿中,只不过微微一震就消失不见了。

而辛追夫人的尸身历经两千年却保存的非常完整,栩栩如生,面容姣好可辨,头发光鲜,肌肉具有弹性,部分关节甚至可以转动,手足纹路清晰、这种高超的防腐技术令人们瞠目结舌。

相比于处于干旱环境下、掏空挖尽的干尸木乃伊,湿尸的保存更加困难,更容易发生腐败损坏。

出土以后,这具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东方睡美人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甚至是美日两国也高度重视。

第三点:美国为什么对马王堆女尸如此感兴趣。

1、高超的防腐技术,让全世界的考古学家为之震惊。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让两千多年前的尸身保存至今,身体鲜活脏器完整、栩栩如生。

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也只能采用冷冻技术才能真正保证尸身不腐,而且这项技术的有效年限也未可知。

因此,千年不腐的长沙马王堆女尸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考古界和医学界研究的绝佳范本!

2、首例人类心肌梗塞猝死病例。

根据现代医学解剖,最终断定辛追夫人死于因胆绞痛发作引发心肌梗塞而猝死。这是迄今为止,得到验证的第一例人类心肌梗塞猝死病例,同时否决了西医经典理论中关于冠心病是现代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结论,并将人们对人类第一杀手冠心病的研究导向了更广阔深远的空间。

3、血吸虫病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广泛流行。

曾经被认为是只有在田野间劳作的农民才会患上的疾病,却出现在了当时丞相妻子的身上,要么是辛追夫人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要么是血吸虫的传播与起源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至少,我们已经在辛追夫人的身上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血吸虫虫卵。

四、浓密的头发将成为完美的研究对象。

湿尸的最大优势在于,这些新鲜的脏器与毛发,可以让我们通过现代技术,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现象,包括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地质、水质、植物和动物分布、食物构成情况,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等。

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DNA将让我们对古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更为丰富缜密的科学研究。

六、其他研究。

面容姣好、清晰可辨辛追夫人,让我们对当时的审美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薄嘴唇、微微翘,面容清秀,仪态端庄。

除此之类,随葬的各种绫罗绸缎、日常用品,让那些只存在于古书古画的工艺文化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其中的研究价值难以言喻。

综上,美国对马王堆女尸非常有兴趣毋庸置疑。

第四点:美国真的是用月球土壤换女尸的一根头发么?

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妙语集萃十四则 (2)的记载:

美国的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

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马王堆女尸珍贵异常,而当时的美国确实是想使用月球土壤进行交换,只不过交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头发,是女尸周围的一些木炭。

随后,周总理将话题引到嫦娥奔月的典故上,笑谈月球上早已有来自中国的仙人,巧妙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月球土壤换女士周围木炭一事也就到此结束。

所以,木炭变头发一说,其实是各类媒体为了夸大其词而做出的修改。

到此,这件乌龙事件也就彻底清除,一句真假参半的话语,在大众圈层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我们在看到此类标题时,应该知道一件事不可能凭空捏造,单一个转述往往可能夸夸其谈。

学会查阅一手资料,敢于提出质疑,不随波逐流,才能避免自己中了谣言的套路,惹人发笑。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