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白云寺在哪里?

圈圈笔记 70

选自《中华戏曲》2004年01期,王星荣

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紫团村有白云寺。寺虽不甚大,但殿虎、过厅、廊房、看楼、戏台一应俱全,并存有清与民国年间的碑刻六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寺表现戏曲演出场面的砖雕,为研究清代上党地区地方戏的发展和演出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壶关,商、周为黎国之地,秦属上党郡,汉代曾于此置壶县,因古壶口关山形似壶,故名。面紫团玉峡之胜,背龙溪凤岭之奇,左萦风穴返头之险,右据马鞍佛耳之雄。万嶂回环,诸峰罗列,宛然一壶。⑵玉峡、凤岭,风穴、马鞍,都是境内名胜。县城东南七十五公里之处的紫团山,绵延一百余公里,连太行,接河南林州,山巅常有紫气团团如盖,山下有唐代名刹云盖寺,故又名驻云亭,亦为壶关三十六景之一。宋王采(字辅道)于政和六年(1116)赋诗曰:尘迹初从世网收,一丘一壑此优游。却应化作飞云片,长向亭前伴客留。⑶描述了此地优美的风光。

紫团山有一令当地人引以为骄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翠微仙洞。洞在白云寺西北峰腰。⑷道光版《壶关县志》卷二疆域志•山川条记载:紫团真人面壁地也。洞口劣容一人但偻入,转身而下,侧足而行,高低宽隘倏变,山水与人间无异。水源如缕、如线、如盏、如碗。石髓上腾为钟乳,如槟榔、葡萄穗垂地,如玉柱,巨至合抱,坐如瞿昙,立如阿修罗,虎豹游龙,闪烁变幻。旁穴歧径,旋转即迷暗,或烛不能燃,莫穷其际。相传直透太行外数百里。

像有如此内里山水的溶洞在地处中国北部的山西甚为少见,可谓奇景。尤其是历史上曾有高人在此修炼过,更增添了洞的神秘色彩。紫团真人于《道教大辞典》上无记载,不详何地人氏,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卷二四仙释条明确记载为晋朝人,列于葛洪之后:

紫团真人隐居紫团山修真冲举。其遗诗曰:闭定天厨只一呼,天罡不动运阴符。流精郁勃归金鼎,炼出神丹满玉壶。龙眉子引以为金丹口诀。

虽说现在已无法证实此诗究竟是否为紫团真人所作,但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存在于此地,应是不存在疑问的。因为除他修炼之处的圣迹存在外,还有受到后世人们世代承传的普遍尊崇为证,紫团洞也因而成为乡民参拜的圣地,元代有一名道荣者,追随前哲亦隐于此。

紫团山之所以出名,受到广泛的注意,还与曾经出产过参中珍品——紫团参有关。此地高寒,历史上很早就出产人参。考方书,人参种类甚多,惟产上党紫团山者,最为上乘。⑸白云寺东北五里古有参园,乾隆版《潞安府志》卷十古迹条:

参园即南极园,在紫团山。石间生参,似人形,一名人衔,一名神草。大者径尺,小者六寸……旧传有服参飞仙者。本草亦名紫团参为上。今园已垦而田矣。

唐周繇《以人参遗段成式》诗有句赞紫团参: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唐韩翊、宋苏轼在诗作中都提到过紫团参。当地人认为这是紫团神秀之气,钟聚于此之故。上党参园为何垦而田?明代壶关人、嘉靖丙戌进士张铎的《参园》诗道出了原委:

瑞草像人形,名园依画屏。百年仙迹迥,此日法轮停。市药僧常系,巡山户尽扃。贪婪诉小吏,哀怨若为听。⑹

紫团参曾为贡品,民国五年碑刻中说宋徽宗政和间遂绝,不确。其实是那时已呈衰败之势,经过金元乱世,迁延至元末参园改种了农作物,而索者犹未已。此时已是遍剔岩薮,根株鲜获。⑺紫团参本来就很珍贵,物稀更贵。正如张铎诗中所说,寺中主持每值易参,僧人以倍价市之,败坏了珍品的声誉,贪官污吏趁机巧取豪夺,以巡察为名,横索山参,更加速了紫团参的灭绝。明初朝廷不得已除其贡。⑻此后就只有党参了,也同样很有名气。紫团山,紫团参,紫团党参最有名。长者足有一尺多,短者(那个)也有七八寸。要问紫团山在哪里?就在那壶关县城东。显然这首民谣产生于紫团人参绝迹之后,歌颂继而为外界所称道的潞州党参。

紫团山风景优美,又有翠微洞及其历史上道家名人紫团真人的遗迹,加上紫团参的声价和沉浮历史,自然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吸引世人的目光。山下的云盖寺与相距不太远的慈云寺,志书记载均为唐时名刹。中国封建社会的百姓,虔诚地信奉神灵,对佛、道的宗教态度也是如此。即是本地区有影响的人物,死后也为之戴上光环,予以神化。也许对老百姓来说,本地的人物更多一份亲切感,更值得信任。壶关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对紫团真人及修炼之所翠微洞的膜拜,就显示出了这一点。既然百姓相信翠微洞能出云降雨,远近望泽祷祀而来(附一),而且骚人墨客亦纷沓以至⑼,祷祀需向神灵塑像叩拜,游玩亦需憩息之所,那么,在此地修建一座神庙,以供两方面之需就是必要的。这就是居于紫团村山巅的白云寺。白云寺所祀之神为三教,现存最早的碑刻为清嘉庆八年(1803)刊立,其中没有提及该寺的创建,说明连出生于本地的撰碑者、著名学者冯文止也已搞不清其创修时间;乾隆版的《潞安府志》和道光版的《壶关县志》亦不载,想必那时创建碑已不存。只是在道光七年(1827)刊立的《补修白云寺碑记》里说道:寺庙相传由来已古,忆计往日,不知几经修补矣。(附二)近年编辑出版的新县志说白云寺创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代及民国时期多次修葺。似乎言之凿凿,其实,细加推敲,清代及民国的多次修葺,所存碑刻已可说明,对于创建时间的断言却似可商榷。既然在此修真冲举的紫团真人为晋代人且名传后世,翠微洞与驻云亭为当地名胜,时值旱嘆,每祷辄应,仙栖所在,名流景慕,,[10],而紫团人参在唐宋时期就名播海内,著名诗人亦在诗中大加颂扬,说明此地在很早的时候就引起了文人墨客和乡民百姓的关注。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白云寺的创修时间可能要早得多。《山西旅游》杂志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刊中介绍紫团村白云寺,始建于北魏。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续建⑴),倒是有可能接近于历史事实的,只是不知所据出自何处。

白云寺为二进院,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先是过厅,穿过过厅才是里院。正殿三楹,面阔8.4米,明间2.8米,进深5.7米,基高0.5米。硬山顶,六架椽,无金柱,六架梁对前单步梁,灰脊筒瓦,灰龙吻。平柱为方形凹角石柱,梅花柱,雕为三层,无束腰,雕花卉神兽等。斗棋七朵,柱头及檐角斗棋四朵,补间三朵,三踩单下昂,厢棋抹斜,耍头三幅云,由额,丁头棋由垂柱固牢。方格n,下为板,门簪四个,门砧石鼓。二角殿各两间,硬山,二架椽,门楣木雕,东角殿窗户上方有戏曲砖雕。正殿与过厅间有东西相对之配殿,均硬山四架椽,灰脊板瓦,有廊,四架梁对前单步梁,须弥式方磴础,单步梁出头作蚂蚱头耍头,木雕花卉雀替。南北墙墀头有戏曲砖雕。过厅三楹,面阔8.4米,明间2.75米,进深6米,从外院看,三门框,有门。硬山六架椽,灰脊筒瓦,正脊仙人骑士部分现今尚在,硬山墀头为戏曲砖雕。前后檐均施斗棋及复杂之木雕。前檐五彩斗棋七朵,单昂单翅,柱头及角棋昂作象头,外拽瓜横刻瓣,耍头三幅云,补间昂作龙头含珠,耍头作龙尾,左爪抓一蚌,蚌开,内一妇人,右爪抓一鱼。各间由额中有人物及龙雕。后檐三踩斗棋七朵,正心瓜桃云状,厢棋鸟翅状,耍头三幅云。过厅有软扇前后隔开。东西看楼二层各三间,硬山,一层施四凹角石檐柱,二层木柱,柱间置直棋栏杆。与看楼相接为戏楼。戏楼硬山三间,二层,面阔8.3米,明间2.8米,进深5.05米,基高2米。须弥础承二方凹角石柱。木雕骑马雀替,中间雕刻戏曲场面,左右两侧均镂雕狮子等动物及花卉图案。前后为五架四椽,梁头直出,作雕花板棋交麻叶,补间木雕翼棋。柱间由额挎活人物及花卉木雕。硬山墀头亦有戏曲砖雕。台上有隔扇,出将入相各有其门。底层一门二窗,耳房二层二间。右耳房下为山门。

嘉庆八年碑刻的撰碑者冯文止,道光版《壶关县志》卷二七人物志•名德条说:

冯文止,紫团乡人,字子静,号东山。乾隆乙卯科解元,任平陆教谕。癸未年成进士,补河东运学教授。人品学问,所在推服。移疾归。旋檄取知县,不就。设教长邑,潜心性命之学,造次必循规矩,非道义一介不苟取,.263.识者谓有宋五子气象,一时从游者甚众。奖劝诱掖,碧取古人见道分明处,教以精思力行;讲时艺则以体认传注为主,不喜浮掠之谈,故成就极多。

政绩无多,其成就主要在育人和著述两方面。碑文书丹者申瑶就是冯文止门人之一,乾隆乙酉科进士,由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选授庐州知府,调任安庆府、苏州府〔⑵。冯文止的著作《东山堂集》由申瑶整理编辑,初刊于道光八年(1828)0不到百年原版已不存,民国七年(1918)在新地方官的关照下,依旧本重新订正付印,共分八卷,计议、辨、杂著、记、序、传、志、哀、辞四卷;《山居卮言二卷》;《紫团拾遗》一卷;古今体诗并试帖一卷。新本卷前有申瑶所作的序和校刊始末,还有《四库全书》总纂官纪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撰的东山堂续刻文稿集序。纪旳这样评论冯文止:

不苟且于科第,并不苟且于爵禄,其不苟且于学问文章以希一时之声誉盖可知也。有冯子之人而后有冯子之文,有冯子之文而后时文一道不可得而贱,称冯子之有功于时文岂曰鲜哉。〔13)并不苟且于爵禄一句中,并或为亦字之误。对其人品与文品的评价可谓高矣,说明冯文止不仅在当地有文名,在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像出自这样学者之手的著述、文章,所言不管是明白如话,还是隐意其中,都当是可信的。

嘉庆八年增修前白云寺只有正殿、角殿和配殿,规模很小。这次除补葺殿宇两虎外,增修了山门、寺外西房三楹,戏楼一座(附一),使白云寺初具规模。碑文详细地记述了白云寺增修的原因:一为敬奉神灵,二为方便祷祀者。至于祷祀的愿望能否实现,碑文没有说,或许这里隐含着撰碑者思想中所有但又不便说出的疑惑。在今天的人看来,此种行为至多不过是表现了百姓祈望神灵为自己御灾捍患的美好愿望而已。清代定例每五年清查一次户口。据道光版《壶关县志》卷之四食货志•户口条记载,道光年间有二万八千五百二十六户,男八万五千二百三十四丁,女六万一千四百四十二口〔14),实有十十六万七千七百七十六人。现在的紫团村尚有四百人口,二百年前能有多少人可想而知,需负担的增修费用实在过于沉重,故历时八年才完成。且不说增修之后祷祀功用的发挥,实际效应的多寡,就说使那些虔心来此敬神甚或前来游玩的人们,能够无招呼延望之劳,无饥渴委顿之苦(附一),也是功德之举,撰碑者对此次修缮的欣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还有一点撰碑者没有明说,就是舞楼的修建,既丰富了乡民在迎神赛社时赛社活动的内容,亦方便了庙会期间能尽兴地观赏戏剧演出。其实,这后一点对老百姓来说才最具实际意义。

白云寺因地处山巅,山高风大,庙貌易遭损坏,对其修缮的间隔时间,明显比其他庙宇要短得多。道光三年(1823),因连降暴雨,白云寺损坏较严重,不得不进行大的补修,补修费用不足,先修戏台三间(附二),置殿宇及塑像、彩绘等事于其后,充分说明了戏台在白云寺建筑群中的作用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整个工程历时四年才告竣。时隔二十年后风雨之剥蚀为甚,殿宇渐至渗漏,墙壁亦皆凋零,又于咸丰元年(1851)再一次重修,先募资财于里居,复筹捐助于交邦,这次的重修较上次的补修为彻底,结果使栋楹于以固,磐石于以安,殿宇精彩,既足妥群圣之依归,而式廓轩昂,又适惬士民之隐愿〔⑸。这两次主要是对原有建筑的修补,增建新的建筑不多。扩修是在民国五年(1916)完成的。修葺了殿、廊、戻,对过厅当央改造,于中设置了软扇,面南者为二仙祠,面北者为观音堂。报赛时人多,去软扇以通内外,方便人们的进入和离去。过厅的改建,连同前西廊、乐楼、西厢房仍然其基址,大其规模,新修了东廊、马厩等,「增其式廓,较旧制为加备〔⑹,构成了完整而合理的庙貌,一直保留到现在。

白云寺的碑文对补修、重修的记述都不是很清楚,造成现在要对其雕刻的时间进行判断产生一定的困难。正殿、配殿的木雕不详雕于何时,戏楼的木雕当肯定是嘉、道时期的作品,过厅的木雕则有可能是民国年间的。相比较,前者较为精细,后者较为阔大,有一共同的特征是用材较大,刀法粗犷古朴,细部精雕细刻,人物及动物均显得活泼灵动,有明显的北方风格。如此众多的木雕,不但延长了修庙的时间,而且肯定会增加修缮的费用。历代碑文所载之施财者,能够看得清楚的,除紫团及周边村社、居民外,先后有近四十个商业字号捐银,其中最远的是怀府公兴号、宏盛号、兴盛号。紫团及周边村庄的居民不吝资财,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神灵的虔敬,同时客观上也使白云寺成了当地重要的戏剧活动中心。雕刻中的戏曲演出场面就是嘉、道、咸年间戏曲演出活动繁盛的明证。

白云寺表现戏曲演出场面的雕刻,有木雕也有砖雕。每幅砖雕画面多以两块砖上下横拼浮雕而成,高宽均约三十厘米,呈正方形。画面周围饰以台口、台柱式样的花边,表现戏曲舞台演出中的场面。现就清晰可辨的砖雕略作考述。

①东角殿窗口砖雕。嵌于窗户上方。画面上两员武将正骑马交战,马身反向交错。右侧战将头戴盔,穿紧身靠,背插靠旗,敞胸,双手举蛇矛枪。左侧战将头戴倒缨盔,着紧身靠,挂白髯,扭身挥舞双剑,右手举剑架住了蛇矛。此上党戏皮黄《大报仇》。戏写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伐东吴以报仇。关兴、张苞斩杀吴将献功,庆功宴上刘备哭叹五虎上将所剩无几,存者也多老迈,激怒老将黄忠,席未终,单骑杀入吴营,力斩崔禹、史迹二将,大败潘璋,潘部将马忠以冷箭射伤黄忠,赖关兴、张苞救回,伤重而亡。画面所表现的应是张苞阻挡黄忠死战的场面。

②配殿硬山墀头砖雕之一。画面上左为一小生,戴官帽,腰围玉带,披风衣,似戴风帽,穿厚底靴,左臂平抬前伸,手半握,右臂平抬手指挂马鞭。右侧为一须生,头戴软帽,挂黑髯,穿窄袖长袍,着厚底靴,身背宝剑,背插令旗。坐马式,左手捋须,右手按腰带。此系上党梆子连台本戏《青峰山》,《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不载,为上党梆子所独有。明代故事戏。倪宏基科举中状元,前往严府拜相,严嵩因与倪家有过节,欲加害之。丫环告严府小姐严玉莲。玉莲同情倪,带到绣楼更衣,送倪出逃。倪见不能立足于朝,遂至青峰山入伙,首领名崔玉虎,宏基为副。严府家人发现倪宏基逃走,报告严嵩,嵩杀死报信丫环,严令玉莲三天之内交出倪。玉莲无奈女扮男装逃岀严府,路遇一男子,言语之回不慎说出奴家二字,男子见机欲行不轨,玉莲以计杀之;因感绝望欲自杀,为过路官员刘国锦所救。后以男子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亦中状元。遇见严嵩,故问其女,嵩心生恨意,请皇命让她文带武职,去招安青峰山盗寇。玉莲遂得以与倪宏基重逢。左侧人物是到达青峰山的严玉莲欲传达圣旨,右侧人物系崔玉虎正在聆听。

③配殿硬山墀头砖雕之二。画面上左侧是一须生,头戴高顶软帽垂向一侧,挂黑三缙髯,身穿窄袖上衣,腰束带,足登高底靴。坐马式,双手高举挂绳扁担欲打对方。右侧人物为旦角,头戴花边形女帽,发有珠饰,上身穿宽袖袄,头与上身微向左斜,下穿扎脚裤,坐姿,但辨不清坐于何物,左腿搭于右腿之上,双足踩跷,左手扬起过头,右手抵腰,似满不在乎。当是上党戏昆曲《朱买臣休妻》(又名《烂柯山》)。写朱买臣生活贫寒,打柴为生。其妻崔氏嫌朱买臣功名无着,家中贫穷难耐,听信道姑挑拨,因而吵闹,逼朱买臣写休书与她,改嫁而去。后备受后夫虐待,思想前夫恩爱,万分追悔。及至朱买臣做官荣归,崔氏夜梦买臣派人接她做夫人。不料买臣薄其为人,责令其马前泼水,她自知难收覆水,羞愧自尽而死。画面左侧人物为朱买臣,右侧人物为朱妻。两人当中空隙处伸出一双手,抓住了扁担的另一头,只见手臂以上,不见首和身,可能就是道姑。现在已无法得知当时演出,夫妻二人吵架时道姑是否在场,画面之如此描绘,也许此时道姑并不在场,只是提醒观者夫妻之所以交恶反目,除生活困窘外,还有道姑置身其间的原因。

④配殿硬山墀头砖雕之三。此系上党梆子《高平关》之借人头的演出场面。红脸唱工戏。后周时,高行周(老费)占据高平关,周太祖郭威久攻不克。赵匡胤取回刘化王人头后,郭威又命再去高平关取高之人头,方赦赵家无罪。赵父弘殷与高乃故交,修书交匡胤去借人头。高老鸥夜观星象,已预知凶耗,早存戒心。赵匡胤至,乞叙旧交,后出书哀求。高初不许,赵愿封其二子怀德、怀唐王爵,并以妹许婚,高将婚书压于案下,自刎。赵取人头回京复命,郭威吓死,柴荣登基,是为周世宗。画面上高鸥子头戴大盔,插雉尾,身穿蟒袍,上身向右倾斜坐于床上,左手捋须,右手持铜锤指着对方,一副生气的样子。赵匡胤身着箭衣,套马褂,左手推髯口,右手持短刀,劈叉跌坐于床边地下,仰头望着高鸥子。当是二人初见时的情形。

⑤角殿硬山墀头砖雕之四。画面上两人隔桌而坐,左侧为小生装束,头戴紫金冠,插雉尾,身穿蟒袍,腰束玉带,着厚底靴,身向左侧倾斜,右手放置右膝盖,左肘撑于桌上,手掌托于腮上,似正在熟睡之中。右侧人物为丑角,头戴圆翅官帽,有短须,身穿官衣,着薄底靴。左手持书,右臂横置胸前,手端灯,注视着左侧人物。二人中间的桌上放着书籍之类。此乃上党梆子《蒋干盗书》。丑角应工戏。剧写曹操南征,在三江口与东吴水战而败,遂任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专事操练兵马。周瑜暗窥曹军水寨,惊其深得水军之妙,欲除蔡、张二人。适值曾与周瑜同学的曹操幕僚蒋干,经曹允许过江说降周瑜。周知其意,宴席上下令不许提孙、曹两家之事,佯醉与蒋同眠,案头文卷中故意夹有伪作的蔡瑁、张允之降表。蒋干趁周熟睡之际,偷翻文卷,见信而惊,连夜回曹营报信。曹闻之不慎,立斩蔡、张,事后始觉中其计谋,已悔之晚矣。画面上左为周瑜,正倚案假寐,书桌上为周之公文,右侧人物为蒋干,发现书信,正观察周瑜意欲离去。

⑥过厅左侧硬山墀头砖雕。该砖雕表现两员战将正在骑马厮杀,两匹马错身之时,兵器交织在一起。右边的战将头戴帅盔,穿靠衣,背插靠旗,挂须。左侧者戴倒缨盔,穿靠衣,右手持剑,左手持长枪,扭身架住对方当空劈下之剑。这是上党梆子戏《长坂坡》中的演岀场面。为长靠武生唱做念打并重的剧目。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别新野,投江夏,在长坂坡被曹操寅夜率兵冲散。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营,糜夫人将儿子阿斗托赵云后投井而死。赵云遇曹营大将夏侯恩擒糜竺,遂放箭射死夏侯恩救出糜竺,得曹操青虹宝剑,大喜:得了此剑,远来的枪扎,近来的剑砍。枪扎,剑砍,好不威风也。张郃追上,二人战。赵云连人带马陷于土坑,郃只见龙头蛇尾跃出土坑。先是曹操观战,见赵云骁勇,传令宁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故郃眼见赵云离去,只得回禀曹操。赵云怀抱阿斗,突出重围。曹操率兵追至当阳桥,见张飞匹马独立桥头怒声大吼,后边树林尘土飞扬,不知虚实,遂收兵回营。砖雕左为赵云,右是张郃,二人正在酣战之中。

⑦过厅右侧硬山墀头砖雕。砖雕表现二将骑马交战,为上党梆子《会孟津》中的演出场面。这是一出鼓吹兴兵反朝的著名剧目。殷纣王无道,众诸侯均有伐纣之意。周武王遂会集八百诸侯于孟津,共讨纣王。纣兵屡败不支。武王兵临朝歌城下,逼杀妲己。纣王遣殷破败往周营乞和,武王不许,殷破败无奈,大骂姜子牙,众将杀死殷破败。破败之子殷成秀闻之,率兵出战报仇,连擒二将,姜文焕上阵诈败,引成秀追赶,乘其不备,用暗器击之,终将其杀死。最后周兵破城,由武王历数纣王十大罪状,纣王无言以对,坐摘星楼自焚而死。砖雕右侧为姜文焕,头戴硬包巾,挂短髯,穿靠衣,目视对方,右手持大刀,左手于后施放暗器。左侧为殷成秀,头戴孝盔,着靠衣,右手高举降魔杵,扭身前倾,似在躲避。砖雕表现姜文焕与殷成秀激战时的情景。

⑧舞楼硬山墀头砖雕之一。嵌于左侧山墙。此砖雕大半浮雕已被敲掉,只余左侧人物的头像及上半身左侧,尚缺胳膊。从头像看,人物戴帽子,并有二郎岔,有短须,张着嘴,似在喊叫,乃武将神态。或许是某神魔剧的演出场面。

⑨舞楼硬山砖雕之二。嵌于右侧山墙。砖雕上两员武将各骑战马,马头相向,正在交锋。左侧战将头戴盔,插靠旗,上身向后倾斜,双手举长枪,正在用力枪刺对手。右侧战将头戴盔,挂短髯,背插靠旗,双手举蛇矛,左手高举头顶,右手平肩,正在用力挑起对方刺来的长枪。这是上党梆子《战马超》。马超兵败投张鲁,张鲁命其攻打嘉萌关牵制刘备,以救刘璋。刘备屡战不胜,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张飞出战。张、马二将在关前力战,夜以继日不分胜负。刘备目睹马超骁勇,甚为敬慕,亲自出城解围,并许以代其报杀父之仇。超终为所动,归顺了刘备。砖雕二人中间上方,有一个倒梯形的盒子,当是夜战照明用的油灯。神龛右侧有对联古传通圣贤,左侧的对句口道口口口,因字面磨损,五个字只能看清一字,横批是服军民。

白云寺的戏曲砖雕说明:

一、乾隆末嘉庆初上党地区的地方戏已经普及,并且进入演出繁盛期。在一个庙里有这么多表现戏曲演出场面的木雕和砖雕,是非常罕见的。就在以保存神庙、戏楼、碑刻多而著称的上党地区来说,这么多同一性质的戏曲文物集中一处,也为此庙所仅见。而且紫团村还是地处太行山腹地、临近河南林州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壶关县城尚有七十五公里之遥。正因为演出繁多,人们才在白云寺修建戏楼,并把常看的剧目分别雕刻为木雕和砖雕,镶嵌于建筑之±0白云寺的修缮碑记记述得不很清楚,以上考述的过厅硬山墀头砖雕约为道光初年雕刻;角殿、配殿在嘉庆初年就修缮过,故其硬山墀头砖雕虽不能说就是嘉庆年间之物,但可以肯定雕刻的时间最晚也在道光、咸丰。以往不清楚上党地区的戏曲创自何时,成熟于何时,只是推测上党梆子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已经非常昌盛(⑺。其实不然。乾隆版《潞安府志》卷八风俗条载: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奉严令,用者渐少。那时富裕人家丧葬时用职业戏班演唱,闹到县官明令禁止的地步。虽经查禁,这一习俗到道光年间仍然不绝,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犹有沿其旧者〔⑻。文献的记载,再结合白云寺戏曲砖雕这些文物资料,完全能够得岀上述结论。

二、乾隆末年在上党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已经基本形成。从以上九块戏曲砖雕所表现的剧目入手,可以分清它们演出时各自用的是什么声腔,其中有昆腔,有梆子,有皮黄。昆腔明末进入山西,康熙至乾隆年间临汾就有昆班存在,据原晋东南老戏曲工作者栗守田先生说,上党地区发现最早的昆曲舞台题壁写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o晋城青莲寺两个戏班演出六十八个剧目的舞台题壁,各班均有皮黄剧目,时间分别是嘉庆四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和道光十一年,这一资料可与白云寺角殿窗上的至迟嘉庆八年的皮黄戏砖雕相印证,说明艺人原先所传言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外出逃荒,将上党戏带出去,把二黄戏换回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既为本地班社所演出,皮黄进入上党地区的时间当在嘉庆初年至少上推几十年。至于如何进入上党,极有可能是徽班带去的。上党皮黄的西皮调与湖北汉剧的演唱过门、湖南巴陵戏的皮黄腔很相似,传统剧目也有相同者;但更多的剧目与京剧相同,文场乐器的使用,定弦与板式更多相似之处。故是由南传入,还是由北传入,尚无定论。光绪初年因旱灾流寓山东的十万班,就演唱西皮二黄。徽戏清代光绪年间也到过晋南,有一个徽班甚至曾在十年间来过两次。既能到晋南,也就可能到上党。所不同的是,在晋南,因蒲剧发展成熟,昆腔、皮黄对之影响都不甚大;在上党,因梆子戏相对产生较晚,正处在成熟时期,它们虽然没有成为独立的剧种,却成为上党梆子所包容的不同声腔。上党的梆子声腔产生于何时,迄今无定论。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的碑刻上载有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的话。从此上推四十五年,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老艺人传说,梆子戏是由西边传过来的,西边就是平阳地区,上党梆子的产生应与蒲州梆子有一定关系,传入上党,至晚应在清初,因为从传入到普及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与蒲州梆子又有很大的不同,难以完全认同是蒲州梆子流布到上党后演变的结果。上党地区还曾流行过一种琴戏,板腔体,主奏乐器为奚琴,与蒲剧前身山陕梆子的主奏乐器相同,一般认为是早期的梆子。所以,后来流行的梆子有可能是琴戏受蒲州梆子影响发展变化的结果。以上九块戏曲砖雕无上党梆子五种声腔中的卷戏和罗戏,寒声、栗守田二先生在《上党傩文化与祭祀戏剧》里说,卷戏和琴戏都多为短剧,早就存在于上党民间祭祀活动中,由乐户承应演出〔⑼;罗戏在康熙二十九年编纂的河南《上蔡县志》里就已提到,小说《歧路灯》第十九回也明确提到活跃在开封的山西泽州罗戏;而且廖奔、刘彦君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也认为罗戏产生于山西东南部的泽州一带〔20),许多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已流布到北京。综合各种史料、实物资料加以分析,说乾隆末年上党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已经基本形成应是能够成立的。昆、罗、卷、黄无独立班社,都由上党梆子班社兼演,从那时起逐渐形成上午演皮黄或昆曲,下午唱梆子,晚上整本是梆子,搭出是梆子和皮黄,罗戏与卷戏则是学徒演出送人戏的演出习惯。演员讲究艺术上五路不挡才算好把式。

三、过去群众习惯称地方戏为大戏,白云寺砖雕所反映的就是大戏中人们乐意欣赏、经常观看、耳熟能详的剧目。从声腔上分,有昆腔、皮黄、梆子;从行当上看,生、旦、净、丑俱全。从剧目内容上则可以更好地看出那时人们的欣赏趣味。九块砖雕应是九个剧目,只有《朱买臣休妻》是文戏,舞楼左侧硬山的砖雕不详剧名,从残留的部分看,与另外七块应都是反映动乱年代的争战剧目,多武打场面。《青峰山》可能没有或很少武打场面,但也有对处于黑暗统治之下的人民起而造反的描写。这说明人民群众喜爱那些表现历史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历史故事剧,它们或者厮杀格斗,动人心魄;或者运用智谋,引人入胜。而贯穿其中的,首先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推动着历史的进步。虽封建正统观念不免渗透其中,总的来说还是褒贬鲜明,能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戏曲演出以其独特的高台教化作用,不但教给人们以历史知识,还潜移默化地为人们的观念形成和生活态度予以影响。遗憾的是,白云寺的舞台题壁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分辨不清,现存清晰可辨者,最早的为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庙会时壶邑西柏坡三意会所留题壁,演岀的剧目有梆子,也有昆曲。要不的话,题壁与砖雕互相参照,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出上党梆子在嘉、道年间流行与普及的规模。

四、戏曲砖雕真实地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上党梆子舞台演出的面貌。九块戏曲砖雕的画面上均为两人,因为人物太多的话,雕刻难度大,也不利于表现演出场面,故以两人为宜。人物服饰与后来的戏曲没有太大差异,只是相对要朴素些、简单些,袖子上无水袖。人物所用兵器的尺寸也比现在的要小些。砖雕与舞台演出不同的一点,是舞台演出所虚拟掉的马,砖雕则予以真实地表现。根据所演剧目的规定情景,人物造型各异,有的站,有的坐,有的骑在马上,有各自不同的身段。这些砖雕并非一时所雕刻,东角殿窗户上方的《大报仇》最早,雕刻最为精细,至迟为嘉庆初年之物;配殿和过厅的砖雕应是道光、咸丰年间制作;舞楼砖雕应是民国时期补上去的,砖雕周围及上方都有镶嵌或更换的痕迹,制作工艺相比较为粗糙。由于砖雕表现演出中的某一场面,人物不但有动作,相互之间还有呼应、交流,或在马上你来我往地厮杀格斗,兵器相撞。人物神情毕肖,马也呈飞奔状,充满动感。尤其是《朱买臣休妻》,当朱买臣高举扁担欲动武之时,朱妻一副要打便打,老娘何怕的姿态,形神毕肖。砖雕真实地反映出了演出中所创造的戏剧氛围。

总之,白云寺的戏曲雕刻对研究上党地区戏曲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同台共演,统一于上党梆子之名下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戏曲史及戏曲文物研究者都应该很好地予以注意。

(附一)增修白云寺碑记

白云寺者,壶邑志所谓驻云亭者是也,在紫微洞侧,洞为紫团真人修炼之所,出云降雨,功在生民,厥灵彰矣。故时值旱瞋,远近望泽祷祀而来者,皆憩于此寺。则此寺之兴,实神灵所式凭,其不可废也明甚。俱旧址粗具规模,营造多所不备,加之世远年湮,风雨摧残,渐形坍塌。又住持无人,过往者必呼村众,村居鸯远,至不以时,倦者不得息,饥者不得食,渴者不得饮,迁延顾望,感极而悲,客途之艰所不免也。居民冯公继述等,目触其事,久为悯恻,乃发愿倡修,倩人看守。但穷乡僻壤,经费靡所自出,用是告诸四方大众。本乡居民共捐银钱若干,补葺殿宇两房,增修山门,寺外西房三楹,戏楼一座。工兴于嘉庆元年九月,嘉庆八年九月告竣。廊虎森严,金彩焕发,烧爨有其地,栖息有其所,人至此无招呼延望之劳,无饥渴委顿之苦,庶乎宾至如归,各得其物,诚一时之盛举,无量之功德也。谨记。

赐进士出身即选知县原任河东都转盐运司儒学教授山西乙卯科解元邑人冯文止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河南道监察御史邑人申瑶书丹

布施

(阙文)

本邑王齐人施钱□百文王振强施钱五百文任得保施钱五百文协成公施钱五百文德兴号施钱五百文□□兴施钱五百文恒聚号施钱五百文东兴盛施钱五百文梓成斋施钱五百文隆庆馆施钱五百文口口口施钱五百文隆泰馆施钱五百文赵宏川施钱五百文赵子兴施钱五百文大清嘉庆八年十月谷旦

社首侯德有高升李永能

管理秦增寿冯继杰秦福海冯继宝冯继辰李发财李应口秦兴义秦增盛冯继顺赵永侯起行赵秀仁秦福口

玉工和宏梁永臣勒石

注:碑高一百七十厘米,宽七十厘米,侧厚十一厘米,笏头龟趺,现存正殿西侧。

(附二)补修白云寺碑记

寺庙相传由来已古,忆计往日,不知几经修补矣。但是山高风猛,又逢暴雨连天,庙虽犹是,毁坏口端。乡村即欲照口而修造,遇乎饥僅之年,目睹心伤,寝食不安,不能及时兴工而告竣,又不忍听其每岁而摧残,百计图维,只有一计最□钱,从水上而化。工程陆续而完。岁次癸未,先修戏台三间,其余南殿、角殿、东房、门房,以待来年。及至甲申,土工虽毕,绘事未口。丁亥六月,方补塑关帝角殿,金身描画。山门寺外,台面东至西壁,两幅围屏,一切妆染。庙虽仍旧,焕然改观,一时工程而告竣。既不没乎前人之功,犹可以为后人之鉴。勒碑刻铭,是为记焉。

冯增华书

布施

(布施名单略)

社首赵忠武秦九武维首冯继口秦口口在山大清道光七年九月十八日立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