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实践形式(什么是实践主要的形式)

圈圈笔记 61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个民族之间就像石榴籽一样,需要不断的交流交融,紧紧拥抱在一起。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是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职院校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前沿阵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育人管理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育人管理面临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培育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验收,同时,在育人管理中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深化五个认同。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底蕴。

理论价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其中就包括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把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行动融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共同形成美好的精神认同。

育人价值: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各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也是特殊的德育工作。青年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后备军,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生力军,肩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最新成果来铸魂育人,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民族团结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自觉的拥护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化价值:夯实中华文化价值的必然选择。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交融凝聚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强大的情感感化功能,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激发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从而熏陶各族青年学生,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学习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加以传承,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意识,是一个民族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在高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高职特点,在师生中开展五观教育,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应该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情感交流和社会实践育人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育人并存,传统方式与创新资源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培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理育人——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渠道,而思想政治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式与政策》《国家安全观教育》等。高职院校必须将民族团结理论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用理论知识武装人、用理论魅力感染人、用理论力量征服人,促使民族团结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大学生头脑。在各课程当中,拓展新方法,采用翻转课堂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变学生被动听变学生主动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四史和民族团结史融入教材,阐述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以及各民族独立的光辉历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并采用课堂讨论、辩论和课后参观、课下布置作业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人生启迪和智慧引领,用行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使其学深悟透、笃行践行。

以文化人——培养同心同德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隐形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时时新、日日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常态化、特色化、目标化的校园文化节,促进各学生共学共进。首先,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月、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增进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例如壮族三月三节日、苗族的苗年等,开展师生座谈会、民族风情表演等,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的特色文化,让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体验其他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各民族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次,通过重要关键年,依托各社团开展铭记峥嵘岁月主题团日活动,采用绘画、讲故事、朗诵比赛等形式,将生动的中华民族历史课带到学生身边,引发学生共情。再者,开展青年人奋斗主题系列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以榜样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关爱无边。通过开展自强之星评选和就业典型的选拔活动,利用开学季和毕业季开展教育,树立正确民族观和就业观,以自己的行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为青年人的追梦、圆梦注入情感动力。最后,以课前十分钟为载体,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隐性协同育人的作用,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以情动人——做好师生以心换心的交流与交融。通过实地家访、QQ、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少数民族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机制,从而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生心理情况,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潜移默化地将五观五个认同植入学生内心。其次,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困难,学院领导、教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子等形式,每月开展谈心谈话一次,在思想上予以引导,触及心灵深处,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形成争做民族团结模范、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

以行助人——做实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社会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载体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喜闻乐见的社会行走的大课堂,让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亲身感受民族区域发展,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学校采取固定方式开展的活动,而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三年级是学生集中实习和实践的阶段,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本学院学生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了民族团结我践行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义务帮扶和支教,促使学生重心下沉到基层和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与各民族的交流互动,增进民族团结友爱和互敬互助的深厚情感,深化民族观、国家观的再认识。同时,可以安排学校教师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加强队员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文化安全教育,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学生专业优势相结合,促使学生共情到共行。其次,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职院校立足本学院特色,整合有效资源,打造鲜明的项目,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特色品牌实践活动,在成果考验中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合作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高职学院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学生成长成才入手,培养出杰出的技术能手,鼓励学生反哺归乡,为实现民族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高职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管理育人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职院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生力军和主渠道,宣传好、学习好、贯彻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开展好认知、情感和意识的整体结构,加强青年学生共同体意识,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作者:陈静,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来源: 光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