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被誉为什么(臧克家被誉为什么诗人)

圈圈笔记 50

脍炙人口《有的人》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其他文学作品还包括《淮上吟》、《宝贝儿》、《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等。其创作的《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脍炙人口《有的人》(片段)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脍炙人口《有的人》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时代背景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他被人们誉为农民诗人。

抗日间的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

人物轶事

与季羡林的友谊: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读了臧克家的赠诗,复函称赞:韵味无穷!臧克家又回信对季羡林说:你的头发虽然全白了,但却精力充沛,工作劲头十足啊!

20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欢度节日,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