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规则(对联规则及要求)

圈圈笔记 116

对联从字面上解就是对仗的联句。

对偶句式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很早就出现在诗词歌赋里面,到了初唐,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整理,把对偶严格化,对仗作为一种规则加入到近体格律诗中。在近体诗中的律诗中,颌联和颈联都是对仗的联句。也就是说,咱们把律诗中对仗的颌联、颈联提出来就是对联。

写对联

所以格律诗要遵守的平仄规律,对联也要遵守。

具体下来,对联大概有以下几条规则:

上仄下平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所以,如果大家分不清对联上下联,直接看最后一个字就行。发仄声的肯定是上联。

平仄相对

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举个案列。

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里读是入声字,发仄音。而攒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uan二声,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而澄也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deng四声,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而首字山和格律诗平仄一样,可平可仄。所以山色窜文气,湖光澄读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对联。

平仄

不能失替

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词性相同

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但是也说明一下,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子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这几点就是对联的基本的平仄和用词规则。

联谶

再讲点对联小知识。

对联作为单独的形式出现则比较晚,大约是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第一幅楹联是后蜀孟昶所写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有点神奇的是,北宋灭了后蜀,把孟昶抓走,于新春之际往成都派了自己的官员。这个官员就叫吕余庆,正是新年纳余庆。而赵匡胤后来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全国的法定节日,好巧不巧,就叫长春节,正是嘉节号长春。

这真是 一联成谶啊。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