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了那个行囊扛起了那个抢,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到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一首雄壮豪迈的铁道兵之歌,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战士们哪里需要建设往哪里去的一个真实的状态。
从1948年到1983年,铁道部队经历了从铁道纵队、铁道兵团再到军委直属的陆军兵种的飞跃式发展,其形成和发展始终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相连。
如今的铁道兵作为解放军的一个兵种已经消散在了历史长河中,铁道兵团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其所存在的短短数十年内共历经了六任司令。
这六任司令分别有何来历,任期又分别是多少呢?谁的任期最长?
一、王震
1954年,铁道兵兵种正式建立以后,其所迎来的第一位司令便是王震。
王震
在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
王震将军是一个老革命,其与伟人毛主席相识甚早,二人更是推心置腹的好友。
1908年王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在1929年时其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他是一个在工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将士。
1931年,王震担任湘赣独立一师的政治部主任、政委时,组织上欲派遣王震前往苏联学习。
在毛主席审批王震的苏联留学文件时,毛主席说道:王震者,湘赣人也。
言外之意便是湘赣的革命斗争离不开王震,于是王震就留下继续创建与巩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可见毛主席对于王震的看重。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王震担任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赶赴前线抗日。
然而时间来到1939年冬天,国民党却忽然发动了第一次反动高潮,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国民党反共进攻的重点区域。
然而彼时由于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陕甘宁边区部队势单力薄,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危机。
毛主席再一次想到了此时正在华北敌后的王震。
当王震收到火速率部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急电后,当即昼夜兼程回到了延安,使得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狼狈而归。
南泥湾生产活动是王震所带领队伍的又一壮举。
1940年,由于日、伪军以及国民党对于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的封锁,边区的粮食物资供给越发困难。
这时的王震又一次临危受命,他带领着359旅赶赴南泥湾,在这里359旅化戈为犁,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在一把镰刀、一支枪,生存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王震率部掀起了生存热潮,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南泥湾成为了粮食堆满载,稻谷成金浪的陕北江南……
1953年10月开始,打完朝鲜战役的铁道兵团机关和下属各师陆续从朝鲜回国,11月,中央军委批复将铁道兵团各师整改番号为铁道兵各师。
而后,1954年2月毛主席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作为首任铁道兵司令员,3月,北京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同时裁撤铁道兵团番号,此时的铁道兵数量大约为十万之众。
王震走马上任不久,中共中央直接交给他一项重要的任务:带领铁道兵奔赴南方,抢建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巩固东南海防。
接到命令的王震激动不已,他猛地一站,态度肯定地说道:中央放心,我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完成。
回去后,王震迅速通知各部门召开大会,研究方案,调兵遣将,他提出建议:将铁道兵在北京的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领导机关一并搬到铁路铺设的前线,黎塘湛江线工地,就近指挥。
工地直设司令部的这一举措使得领导层能够对工程进行直接领导,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王震是一个实干派,八月接到命令,当月便开赴现场,刚到九月就迅速开工。
彼时,黎塘到湛江三百公里的线路上,红旗招展,车水马龙,铁道兵将士们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劳动竞赛中,铁路建设一片生机勃勃。
1955年,也就是王震获得上将授衔的这一年,5月19日,黎湛铁路三百公里全线完工,比预计提前了半年。
更令人震撼的是每公里的造价仅仅三十八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一来修建的一条低成本、高质量的模范铁路,王震为此大受毛主席称赞。
毛主席对王震说道:要有信心、志气干好一辈子铁路,争取一年修几千公里……
王震回应道:将来中国的铁路要修到新疆、塔里木、西藏、喜马拉雅山上去。
毛主席哈哈大笑地对王震说:好哇你,王震,铁路要是修到了喜马拉雅山,你就是死在那里也是光荣的,不用防腐剂,也会永垂不朽的。
而后,在1956年12月王震所带领的铁道兵又顺利完成了鹰、厦铁路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铁路,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年零十个月,并且还用剩下的钱修筑了南平到福州的铁路。
1957年王震调任为农耕部部长,李寿轩接任了他了铁道兵司令的职务,1954年到1957年,王震作为铁道兵司令员的时间为三年零七个月左右。
李寿轩
二、李寿轩
李寿轩在解放战争时期便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其算是任期时间最长的铁道兵司令员。
铁道兵组建之初,王震担任司令员时,李寿轩便是副司令员,在1957年王震由铁道司令员调任以后,李寿轩便接替为司令员。
李寿轩,1906出生于湖南省的宝庆县,和诸多老革命一样,他自幼家中贫寒,世代务农为生,八岁放牛,九岁第一次进私塾,十岁跟随父兄挑煤为生,生活艰苦。
因此,早期贫寒困苦的农民经历让他早早地投身到革命道路中。
此外,从军打仗的日子里,李寿轩常有亮眼的表现,受到延安党组织的倾力培养,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李寿轩与铁路的缘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便开始的。
1948年7月,我军在东北揭开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为了适应大兵团快速机动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成立,李寿轩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李寿轩在解放战争中的确打下了不少胜仗,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将帅之才,然而让李寿轩的名字真正响彻在军事历史上的是其为军事运输所作的贡献。
李寿轩所带领的铁道纵队称得上的野战大军的铁脚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其间,何处需要铁路抢修,铁道纵队便赶赴何处。
从松花江到珠江口、从东海之滨到拢东山谷,李寿轩带领着铁道抢修部队修复了一千六百余公里的铁路,联通了全国主要的交通干线,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运输由此得到满足。
除解放战争以外,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李寿轩与其铁道兵团也同样发挥了哪里需要去哪里的精神,建立起了一条真正的钢铁运输线。
朝鲜战争中,美军极为注重破坏志愿军的铁路补给线路,以达到破坏弹药粮食供给的效果。
因此,朝鲜战场上的铁路运输时常遭到美军战机的轰炸陷入瘫痪状态。
据统计1950年的11月到1953年7月的33个月里,敌人集中火力对志愿军的铁路交通投弹高达十九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每七米落弹一枚,破坏我军桥梁1607处次,线路15564处次,通讯线路2952次,隧道89座次。
就是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李寿轩主动请缨,冒着敌机轰炸的风险,亲临铁路施工县城指挥抢修。
铁道兵团发扬志愿军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使得铁路的通车里程由战初的107公里,增长到了停战钱的1382公里,建立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
战后敌人也不由得感叹道:在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诸多盟国的飞机轰炸下,北朝鲜仍然能够保持火车的形势运输,坦率地说,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战后,李寿轩在抗美援朝为铁路运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得其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其获得了中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自1957年,李寿轩接替王震成为铁道兵司令员以后,李寿轩便彻底投入到了我国的铁道交通事业当中,彷佛他就是为此而生。
在得知李寿轩接任铁道兵司令员的时候,罗瑞卿还打趣道:你当铁道兵司令合适,瞧你当年在延安挖窑洞那个干劲,我就看出来了。
罗瑞卿
原来当年李寿轩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加,李寿轩等人响应号召,在不满两个星期的时间,挖了一百七十多孔的窑洞,解决了两千多为学生的住宿问题……
担任铁道兵司令的期间,李寿轩一心将铁路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在一起。
满怀豪情壮志的他,时常翻山越岭,徒步于沙漠荒原,露宿于森林草原更是家常便饭。
谁也想不到这样艰苦的调查研究是一个司令员亲自来做的事。
此外,李寿轩还亲自筹划培训铁道兵技术骨干,安排构建起铁道兵学校。
在1954年到1957年期间,铁道兵学校为部队培训了各类技术兵达到了3.9万人,为铁道兵部队参与国家大规模铁路建设立下大功,他真正地将铁道部队的建设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1957年至1968年,李寿轩担任了十年零九个月的铁道兵司令,是历任铁道兵司令中最为久的,由于其作为铁道部队发展的重要亲历者与推动者,军中一语双关地称其为铁兵将军。
三、张翼翔
张翼翔是接替李寿轩后的又一司令官,其与铁道兵的第一任司令官王震将军是为同乡,同样出生于湖南的浏阳县。
张翼翔
张翼翔同样是战争年代英勇善战的将才,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时期,他的骁勇善战给将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7年,农民运动的烈火烧到他家的时候,他才十三岁,满怀着阶级仇恨,他加入了这场运动,而后成为了党的秘密交通员。
1929年,约莫15岁的张翼翔正式加入了中国的工农红军,年岁虽小,但其十三岁便担任交通员的资历来看,确实称的上是一个彻底的老革命。
而后,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张翼翔以其骁勇而闻名。
1936年7月,红军六军团进入大草地期间,忽然遭到大股的敌军骑兵的袭击。
突发情况下,为了保证大部队的利益,英勇的张翼翔主动率部对敌发动攻击,吸引敌方的火力,牢牢地将敌人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但随着时间推移,张翼翔及其队伍统统弹药耗尽,体力也逐渐不支,危急时刻红四方面军的一支队伍及时赶到,使得他们最终虎口逃生。
1971年的八一建军节上,徐向前元帅见到张翼翔还饶有兴趣地对周围的老同志介绍道:当年四过草地的时候,听说二方面军被一个后卫营包围,也不是我派人给他们救出来,他今天可就不在这里啦。
徐向前
建国之初,张翼翔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的军长,次年十一月,其又兼任政委。
其后续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发挥了其优异的军事才能,率部对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实现了首战即大捷,打得美军陆战第一师胆战心惊。
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又率部歼灭了南朝鲜军第五师和第七师的五个营,对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953年,张翼翔由朝鲜归国后,其被任命为了华东军区的副参谋长,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战争时期他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和平时期他是治军建设的好手,张翼翔多年的革命战争岁月使得他即使在和平年代也十分关注军事训练。
1963年其调任总参军训练部以后,此时年过半百的他,常常就是冒着酷暑寒冬,奔波于五湖四海、边疆塞外,在各大军区内,推动练兵运动的进程,我军将士的军事水平就是这一最佳训练时期获得了显著进步的。
1968年6月,张翔翼被调任为铁道兵的司令员,然而没有多久又被调任到二炮部队担任司令员,因此,张翔翼是历任铁道兵司令员中任期最短的,仅仅为十一个月。
四、刘贤权
刘贤权与先前几位历任的铁道兵司令一样,都是功勋卓著,身经百战的将军。
特别是其在1929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他才十四岁。
在此之后他先后担任了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区青年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农民暴动,斗地主、分田地等诸多革命运动。
刘贤权
1930年,他便作为一位小战士加入到了红军之中,开启了漫长的战争岁月,跟随党组织南征北战长达半个多世纪。
长征路上,刘贤权被分配到红一军团第二师卫生部担任政治委员。
彼时由于敌人的穷追猛赶,红二师的伤亡十分惨烈,伤亡几乎过半,大量伤员滞留于后方。
刘贤权作为师卫生部政委,伤员问题的处理安置,成为了他心头的难题,刘贤权带领着卫生部的将士们挨家挨户地敲老乡的门,做老乡的工作,把重症伤员们妥善安置。
在此之后,刘贤权亲自担任担架员,抬着行动不便的伤员追赶上大部队的脚步。
由于担架员数量很少,刘贤权一行人的负担极为重,他们与主力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居然掉队。
就是这么一支满是老弱病残的伤员队伍,刘贤权硬是克服重重困难,穿过敌人的封锁,在掉队历经五天之后,又再次跟上了红二师主力。
在遵义会议以后,部队缩编,红二师的师卫生部也被撤销,刘贤权便来到了五团担任教导员。
在此期间,他与全队同志攀登过高达四五千米的大小雪山、跋涉过浑浑莽莽的广袤草原,忍受着饥寒交迫的困难,在长征路上救护了无数的伤病员,为我军保留了一份巨大的军事力量。
1969年5月,刘贤权被调任为铁道兵司令员的职务。
彼时铁道兵数十万部队基本都驻扎于深山老林之中,条件艰难,而刘贤权作为司令员,更是以身作则深入一线当中。
尤其是在修建西南的成昆线路、东北大兴安岭的嫩林铁路时,地势险恶,部分地段死过不少的人,是危险的禁区,可刘贤权却是不顾危险,深入进去视察。
每次在现场,他都要强调铁道修建作为百年大计的重要性,他常常走进铁道兵将士的营房宿舍,和战士们促膝交谈,深深受到铁道兵战士们的爱戴。
1975年4月,刘贤权调任至济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其铁道兵司令的任期达五年十一个月。
五、吴克华
吴克华1975年刘贤权调任之后接任的铁道兵司令员,其同样是一位老革命。
在1928年,十五岁的吴克华便参与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
在抗日战争中,吴克华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司令员。
解放战争期间,吴克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期间有着极为亮眼的表现,塔山阻击战。
吴克华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期间的重要战役,吴克华负责指挥第四纵队将敌人阻击于塔山之外。
其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敌于塔山以外。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面对国民党重兵之下成建制的冲锋,漫山遍野满是敌军,阵地反复在两军之间交替,来回争夺长达数十次。
在六天六夜的苦战中,塔山一地,国民党遗弃尸体六千多具,塔山防线为鲜血所染。
四纵以牺牲三千多人的惨重代价守住了防线。
吴克华也由于此战被誉为了塔山名将,在其后来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念念不忘地说道: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上,让我和牺牲的同志们长眠在一起。
1955年,吴克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975年,在吴克华接任铁道兵司令以后,正值新中国各方面基础建设热火朝天之际。
其上任来面对的首个大难题便是青藏铁路的建设。
青藏铁路环境恶劣,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各类物资难以得到有效补给,施工难题重重。
此时的吴克华已经六十二岁,他拖着年过半百的身躯,爬上了青年人都难以接受的海拔三千多米,亲自前往施工现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着铁道兵将士们。
在得知战士们因为物资供给困难,而整日吃不好的消息后,吴克华更是眼角渗泪,向铁道兵们敬了个军礼,指出责任在自己,战士们吃不好是自己的责任……
从1975年4月到1977年9月吴克华被调任至成都军区司令员,其任期为两年零五个月。
六、陈再道
陈再道是铁道兵部队的最后一任司令员,其是我军的著名战将,刘邓麾下的三陈之一,以效用而闻名军中,由于其又是铁道兵的最后一任司令,陈再道也有末代司令的称呼。
陈再道
陈再道于1909年出生,在1926年便参与了自己家乡麻城县的农民自卫军,此后陆续参与了秋收暴动、黄麻起义。
战争年代的陈再道尤为热衷于带兵打仗,一度是听到枪声而心中发痒,特别喜爱刀对刀,枪对枪、面对面的互博厮杀。
在豫鄂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之中,敌人占据着牢固的工事与有利的地形,我军攻势一度落入下风。
陈再道奋勇不可当,自主请缨担任突击任务,率领全营将士冒枪林弹雨冲入敌阵,开展了一场尤为激烈的白刃战。
敌阵被我军疯狂的攻势突破,全师的通道也就此打开。
而陈再道却因此中弹负伤,他要求身旁的警卫员用匕首将弹头挖出,警卫员不敢动手,他咬紧牙根,瞪大双眼,亲自用手楞是将弹头挤了出来,将周围将士们都震慑住了。
由于陈再道在出任军长、师长以后,仍然保持着爱去冲锋陷阵的情况,总指挥徐向前每次再下达命令时都不得不多下一道命令:禁止陈再道打冲锋。
陈再道的骁勇好战,在战争时期便是军中所急需的重要人才。
自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公然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陈再道再次临危受命,率众参与了佯攻豫北、定陶战役、龙固集防御战等诸多激烈战事。
其中龙固集防御战深得邓小平同志好评,称其为全军学习的模范防御战例。
1955年,战功赫赫的陈再道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77年,陈再道接到命令担任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那时已经退居二线很久了,接到命令的他只是说:让我干,我就干,没什么可说的。
在其到任铁道兵之初,他便狠狠地整顿铁道兵领导班子一众软懒散的问题,使得铁道兵的施工生产各项工作都创下新高,邓小平得知后都哈哈大笑:还是再道有办法。
在铁路建设上,陈再道延续铁道兵司令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四处奔走,前往一线检查工作。
在视察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的沿线工作时,许多士兵在恶劣的环境下成天胸闷呕吐,头发脱落,一口饭也吃不下。
陈再道握住战士们的手,询问道:你们有什么要求吗?
战士们不好意思地回答:要是下班以后可以洗个热水澡就好了。
听到这话,陈再道不禁潸然泪下。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存称为了一个重大研究的问题。
1982年,陈再道找到总参谋长杨得志,直截了当地问:都说铁道兵这次要脱掉军装,有没有这回事?
当得知中央已经拍板后,陈再道陷入了沉思。
所有人知道陈再道爱这支队伍同样爱的深沉,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自己是不是最后一任铁道兵司令,而是率先想到怎么才能稳定好部队的情绪,担心部队混乱问题。
在铁道兵的兵改工大会上,陈再道无比动情地讲道:铁道兵是撤销了,然而我们所做的事业都还在,我们的队伍都还在,铁道兵的历史功绩永垂史册。
从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陈再道司令的任期为五年零四个月。
历任铁道兵司令无不是在乱世之中的勇将,和平时期的建设能手,新中国成立以后,铁路建设蓬勃发展,往来交通四通八达,铁道兵们完成了永载史册的雄伟壮举!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