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代表所提出的各种匪夷所思甚至骇人听闻的言论让人可发一笑,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已经脱离基层、脱离百姓太远了,难怪有些人会说应该让他们再下乡,接受基层人民再教育。
上山下乡再教育,这些词已经成为特殊意义的词汇,我国现在60岁到80岁的绝大多数人中,都曾经有过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体验。
有人不理解毛主席为何坚持让知青下乡,但是更多的人却说那一场运动让人受益终身。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当初会提出这场声势浩大的知青下乡运动呢?
特殊时期的国际形势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压迫,我国在外交、经济、技术、资源等方面始终都被压制着发展,当时苏联作为共产主义老大哥,对我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从1950年开始,苏联不仅提供了贷款支持,而且还在教育、工业、技术等各方面向我国进行了持续输入和援助,让我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当时的困境,并且加速了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速度。
1954年,苏联国内出现了一些情况,因为工业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当时城市内的工人过多,相反在各地的农村则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苏联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况,便开始号召城市青年到农村去,进行大规模垦荒运动。
在苏联国家的号召下,大量的青年开始离开城市赶赴农村,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机械化耕种的概念、农药播撒除虫,并且在当年便为农村增加了大量的新生人口。
也因为这一举动,让苏联从50年代初期的粮食危机中迅速摆脱。
毛主席得知苏联的这一做法之后,首先对这一做法表示赞同,同时也表示我们也可以向苏联学习这一方法。毕竟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经验最丰富、体制最健全的国家,青年下乡的这一举措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毛主席
所以从1955年开始,北京的第一批青年人向北京青年团和市委提出申请,要求到新疆去支援农村建设。北京团委急忙把这个情况向中央汇报,毛主席知道之后十分高兴,这说明当时我国的青年人们已经有了这种前瞻意识,农村是广阔天地,那里将大有可为这句话也就是那时提出的。
而到了1958年,苏联开始想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真正地成为我国的上级国家,这当然遭到我国的坚决抵制。从这时开始,苏联和我国的关系迅速恶化,苏联从我国迅速撤走了各种支援,其中也包括我国正在开展的原子弹研发工程。
而此时的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造的重重困难中,美国也一直挥舞着核武器的大棒在叫嚣,同时也在一边对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行动,另一边通过对越南战争的加大投入兵力,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毛主席做出全民皆兵的指示,同时发出了备战备荒的战略指示,同时将一些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向西迁移。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加大了之前向农场输送知识青年的力度,继而逐渐转为大规模的下乡插队运动。
极其复杂的国内形势
其实毛主席在解放前就已经有了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行为,实施者正是他的儿子毛岸英。
毛主席
1946年,从苏联留学回国的毛岸英回到在延安的毛主席身边,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安排毛岸英到机关、军队任职,而是让他到农民吴满有家里跟着一起做农活。
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主席让毛岸英拜他为师,并且说这是补一堂劳动大学课。
毛主席与毛岸英
由此可见,毛主席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把农业看做一门学问,把农村看成是一个大课堂。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整体经济得到好转,百姓生活稳定。在新增人口逐渐增长的同时,国家整体的粮食需求也一同涨高。
我国在第一次五年计划提出的时候,以五年内开荒3868万亩为目标,这对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从1955年北京青年们支援新疆的行动开始,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开始,全国各地开始了一个支援农村的小高潮。以北大荒为例,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有来自16个城市的2000多名青年主动援助,当年便开出了1200多亩荒地。
在第二年的政治局会议中,毛主席第一次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列到国家农业发展纲要的草案当中。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所记载,我国从1952年开始,小学生入学率从刚建国的2300多万人突然增加到5110多万人,但是因为当时的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每年有60%的人在中学毕业之后不能升到高中。毕业后的中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快被工厂吸收,很快在城市中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
这些无业游民不能很快被工厂吸收,除了少数投身军营之外,绝大多数都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粮食进行着消耗,但并不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产品。
毛主席一直认为,学生是以学业为主,但是却不能和生活、生产、人民群众相脱离。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如果没有在农村的土地中经过历练,那么也是不彻底、不纯粹的学问。
中国革命是从农村发起的,如今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应当再回到农村去。
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央在1955年底发出了到农村去的号召,并且提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鼓励无业的青年们到农村打开天地。
可是没想到与苏联关系的恶化来的这么快。
从60年代中苏交恶开始,苏联专家、项目纷纷从我国撤出,新中国初期原本产业单一的弊端也开始显现,直接导致大量工厂停工,再次造成城市的劳动力过剩。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聪明无比的毛主席只是短暂焦虑了一下,很快就想明白了道路——用知青下乡来调整国家行业与生产平衡。
这时候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对象已经不再是兵团、干校、农场,而是已经逐步将农村的生产大队的插队也列在了下乡的主体之列。
从1964年开始,青年人下乡插队的比例从前两年的6%,突然增加到了61%,并且在后两年持续上升,城市的压力瞬间减轻了许多。
也就是在这时,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成为了推动这场下乡插队大潮的口令哨。
深远的意义以及影响
上山下乡运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1955年到1979年,这25年的时间里,2000多万的年轻人从城市到农村,不只是一场简单的人口大迁移运动,它还有着其他更深刻的作用和意义。
一,切实解决了全国的就业压力问题和供给压力。
根据资料显示,仅在1966年之前就有196万人上山下乡,这其中的知识青年占总人数的65.6%,达到129.28万人之多,而到1966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才13073万人。从1968年到1973年中旬,已经达到800多万人之多。
这些人不仅吃住在农村,而且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进行工作,在减轻城市分配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为农村、农场、兵团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些年轻人在城市中生活,是要占用城市的生活基本指标的,不仅粮油需要供给,副食、肉蛋、果蔬都是对城市相当大的压力。
1968年,《甘肃日报》上刊登一篇报道,报道中提到了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句话很快就在下乡青年中流传开来,并引起极大的震动,这句话也成为当时下乡青年最为代表性的口头禅之一。
二,拉近知识青年和农民之间的距离、带动农村劳动力
毛主席认为,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并不等同于真的能够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根本,而中国的根本就在农村。这些学习书本上知识的青年人们,需要放下身价,低下头、躬下身、流些汗,才能真正知道农村的难、农民的苦。
在当时,我国农村人民的识字率非常低,尽管下乡的这些青年学历只有中、小学,但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已经都是高材生了。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列,村里大队支书和会计外出办事,村里几名村民和骨干盘点收上来的粮食,点了一个上午,还没点明白到底有多少粮食。
这群年轻人到农村之后,不仅城市的供给压力减轻了,而且还在农村进行垦荒、种植,让农村的生产力、识字率都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上山下乡,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和淳朴的农民之间距离拉近了,相互也更加理解了,有一些青年最后选择留在了农村,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农村。
周总理曾经说:上百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能够稳定地留在那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想当年毛主席指挥百万雄师下江南,如今能够指挥百万知青上山下乡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更是了不起的事情。
三,让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落空、让那一代的青年人吃过了苦。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经说:和平演变中国,在第三代、第四代人的身上就能实现。
毛主席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坚持让这些年轻人到农村中去体验生活,不仅是低下高贵的头,而且还吃上了百姓的苦。
当初为什么选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进行革命?毛主席为什么曾提出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毛主席是在农村生活过、生产过,是有话语权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宁愿让他们恨我、骂我,也要让他们到群众中去。他们只有吃过了苦,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阶级,什么是真正的百姓。
当然,运动还是人在办的,只要有人,就会存在一定的弊端。
1972年12月,毛主席接到了一封来自福建莆田的信,写信的人是一名小学教师,他在信中历数了自己孩子在下乡插队之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如实反映了当地领导干部在安排插队工作时的腐败行为。
毛主席在给这位叫做李庆霖的教师回信中,不仅送上了慰问,还表示了这种事情并非特例,应当统筹解决。
从1973年开始,中央便开始着手解决知青的口粮、收入、医疗、住房以及学习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始由公安部严厉查处有关违法犯罪的问题。
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央开始对上山下乡人员的安置问题进行准备方案。
1978年以后,全国正式停止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到1981年左右,除去落户在农村的青年之外,已基本都回到城市中,带着从农村中汲取的营养,在新的工作上继续为祖国做着贡献。
这场运动彰显了毛主席认知的远见卓绝,因为与吃苦、受累相比起来,更多的人得到是受益终身和永久的回忆。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