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行星(太阳系行星间距和核子)

圈圈笔记 43

太阳系行星间距和核子、电子排列中的数学关系

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相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

图1 太极八卦

太极八卦的主要观点是一分为二或合二而一,也就是今天计算机采用的二进制。数学表达式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2。也就是说,设项数或壳层N为自然数,则数列每一项的值或卦数都是前一项的2倍,即2的N次方。

数列的和S为:

S=∑2的N 次方(1)

太极八卦数列 表1

壳层数 0 1 2 3 4 5 6

卦数 1 2 4 8 16 32 64

在自然界,太阳与行星的间距L向外成倍增加,基本符合太极规律。提丢斯——波德法则就是太极八卦规律的体现。

L(天文单位)=0.4+0.3×2的N次方 (2)

提丢斯-波德法则 表2

行星 水星 金 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 土星

壳层 N 0 1 2 3 4 5 6

太阳行星距离 0.387 0.723 1 1.524 2.77 5.203 9.539

法则计算距离 0.4 0.7 1 1.6 2.8 5.2 10

图2 太阳系

如果把水星、金星、地球和太阳都算做第〇层,行星与相邻内侧星球的间距0.3的倍数为2的N次方,则数列即可重新排列如下:

太阳系行星间距 表3

行 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 土星

壳层数 0 1 2 3 4

间 距 1 2 4 8 16

布拉德肖1971年提出的旋涡家谱图,也是二进制,与太极八卦一样。

旋涡壳层里的小壳层数是相邻壳层的二倍,即2的N 次方。与提丢斯——波德法则一样,符合太极八卦规律。同时,每一个小壳层里的小旋涡数也符合太极八卦规律,即2的N 次方。合起来就是4的N次方 。

S=∑4N次方 (3)

这就是我的旋涡数列表达式,可以用来解释原子及其周期性。

核子层间距 表4

壳层数 0 1 2 3 4

间 距 1 2 4 8 16

旋 臂 1 2 4 8 16

核子数 1 4 16 64 256

地球上存在的全部原子都是一个个旋涡。核子都是一个个小旋涡,规律地分布在原子核的4个壳层里。这与美籍德国人迈耶夫人的原子壳层(四层)模型非常相似。

小旋涡数的增加相当于旋涡旋臂的发叉,而所有副族元素都分布在新叉上。

第一层有2个小层、2个旋臂,4个核子,最多有2个质子;第二层有4个小层,4个旋臂,16个核子,最多有8个质子;第三层有8个小层,8个旋臂,64个核子,最多有32个质子;第四层有16个小层,16个旋臂,256个核子,最多有128个质子。可见,质子数小于或等于中子数。

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四周期归于第三层,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六周期、第七周期归于第四层的前13个小层。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核内质子遥相呼应。质子排在哪个层、哪个旋臂上,电子也排在哪个层、哪个旋臂上。由于中子数在第三层第三小层超过了质子数,所以,第三层元素数量达不到最大32,只有26个。同理,第四层元素数量也达不到最大128,目前只有82个。预计还会发现或制造出20个元素,组成元素周期表第八周期。

教科书上写着各电子层可容纳的最大电子数是2n2。但每个层的最大电子数是多少?没有公式吗?第二周期有8个电子,第三周期为什么也有8个电子?第四周期有18个电子,第五周期为什么也有18个电子?第六周期有32个电子,第七周期为什么也有32个电子?

实际上,每个层的电子数与所在层有关系。元素周期表排列有误。

元素周期表里共有118个元素,第一一八号元素有294个核子。

图3 元素周期表

而旋涡模型里,最多可以排列340个核子,最大电子数大于118。第四层最外边的3个小层可以继续排列电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