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大写字母是什么意思(汉字的大写字母是什么)

圈圈笔记 42

汉字与表音符号之间的思考:

又名:汉字,字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经常看到对汉字的污蔑抹黑,以前也流传了很久的汉字复杂不利于学习的言论,汉字是落后的,拼音符号语言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先进的,这类言论真是太多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废除汉字的说法,民国的很多名人都说了这些想要废除汉字的话。

谭嗣同

尽改汉字为拼音文字

钱玄同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

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吴玉章

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

鲁迅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运之道。,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刘半农

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瞿秋白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汉字是十分困难的符号,聪明的人都至少要十年八年的死功夫……要写真正的白话文,就一定要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蔡元培

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

正是有感于此,所以,觉得有必要写这篇文章,更有必要,先发正名汉字汉语的文章。让我们来看看,汉字汉语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阻碍了学习文化,又或是,汉字才是真正有助于中国人快速学习文化的最有力武器!

(一)汉语与表音符号语言的表达结构区别

【9世纪左右,阿拉伯也大量翻译过中国的文化、科技等著作,在9-12世纪用阿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各方学科,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语词汇。15、16世纪后,西方学会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接触明朝,直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翻译了大量中国的文化、科技典籍,导致大量单词出现,其语法应该也会受到中国一定影响。

表音符号语言,无法表意,那么如何正确表达,避免歧义?一般是造新单词,使用长句、复合句,改变句子结构,从而改变了人们语言说话习惯等方式!经常说汉语没有逻辑,还有诸如用汉语思维真的不如用英语思维逻辑清晰吗?的言论,指责汉语汉字,所谓表音文字逻辑结构严谨,正是它们的缺陷造成的,准确性差,表达歧义多,为了尽量避免歧义,才需要在句子结构中严谨表达,语法规则复杂,而汉字的表意特性则无需如此!

汉语语法要求低,表达自由度高,汉语的话题可以和后续部分在语言结构关系极为松散的情况下,仍然组成句子而不引起误解,这就是经常诟病汉语的地方吧!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实际上,表音符号的严谨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实现,真的是表达严谨吗?表音符号语言的长句、复合句,各种句子结构逻辑严谨,这是句子结构的严谨,而不是表述严谨,这种指责真的严谨吗?

表音符号语言通过句子结构来实现逻辑严谨,汉语是通过思维逻辑关系达到严谨目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而之前对汉语的指责是将语句结构和思维表述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为了一谈。其实,想要做到严谨,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阅读时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语句来消除歧义。

汉语的音节少,还有四声调,表达抽象概念时,汉语用双音节词解决,英语则不能(就总数来说,英语音节十万个左右,汉语只有四百个左右)。汉语总的发音种类大约是英语的三倍,传递同样的信息,发音总数少的语言一定会用到更多的音节,所以用汉语的话,单位信息的表达速度以及思维速度更快。

南北朝鲜自造语言后,南朝鲜尚用少量汉字词,其余大部分和日语一样直接朝鲜语音译外来词,北朝鲜据说完全弃用汉字词。

南朝鲜的谚文拼音是一字一音,能读就能写,拼音通过组合符号的方式类似方块字,缩短了单词长度,相比日语、西方表音语言较为灵活,谚文字母没有意义,一音对多字使得同音字现象严重,也与西方表音语言新造单词不同,日语用汉字表意、片假名音译外来语,三者采取的方式各有优点,也都各有缺陷。

还有,南朝鲜谚文是有过去完成,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比英语的16种时态略少,时态也是表音文字解决歧义的一个办法。

有些语言,没有时态的使用,如分析语的中文,但必要时,仍有时间副词的辅助。也有些语言,如日文,形容词的词形变化能表达出时间上的资讯,有着类似动词的时态性质。还有些语言,如俄文,一个单词就能表现出时态和体貌。

表音符号语言缺失表意功能,不能望文生义,除了引入外来语,直接使用外来概念,不能重制旧词(旧概念)来表达新词义。这一点是表音文字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周边民族减少汉字词后,大多采取的方式是直接音译外来语,就是换成了本民族发音的外来语而已,日语也是如此,汉字的表意功能由片假名读音代替,不懂外语的人就不能直接看懂,这种现象南朝鲜也有,使用表音文字的很多民族都是如此的吧!当然,的确方便了读写,也方便引入外来词语,只是需要再次学习词义,花费更多时间理解内容,但容易变成西方几百年以后看不懂过去的书籍!】

(二)汉字与表音符号语言的组词逻辑

【汉字的难写,常常成为批评汉字的攻击点,汉字是以意象为基础构成的文字,只有中国将说话的语言和书写的文字分开,成为两套独立的系统,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都是以发音作为语言,方便读写来解决认词问题。因此,只有汉字才能称为文字,其他表音语言只能称为语言符号。

汉字是以意义、概念为主的书写文字,不影响发音,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将发音、意义、形象通过偏旁、部首的形式抽象结合成方块字,发音、字形、意义本身并不另占空间,通过声旁也可猜中读音至少一半以上,一个汉字一个音节,汉字组合词语后,双音节词、多音节词不增加词长,音、意相关联的汉字组合词语后,也无需花费时间再学习,这些都减少了将来的学习成本和时间!

但初学困难,不易掌握,可一旦熟练起来,掌握大量了基础汉字以后,就会易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望文生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上都表示汉字将意义、发音、意象结合压缩在小小的方块字里了,信息量远远大于小小的方块字本身,就像今天人们把大量文件打包压缩后的文件!

表音符号语言实际上是音、义的粘和物,就像把意义强行粘在发音上面,相对汉字而言,缺失形象、意象,不能望文生义,发音缺少形象关联词义!那么以发音为基础创造的语言符号,就是容易读写,理解不理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好写易掌握,也方便大多数人学习。但发音与词义无关联,不利于记忆,就像拆分了汉字的音、义,为了方便写字,省却图像,每个新概念都需要重新造单词,读音和意义需要另占空间和时间来实现,固然是用词准确,却只能用时间和空间来弥补意象!

未定型的表音语言,同音词太多,表音语言只是读写符号,而无含义,定型后的单词,开始一词一义,后期单词就需要承载更多意义,出现多义词,词义相联→不同单词,词义不相联→同一单词!因此,对于表音符号而言,联体(新单词)的词汇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组合词)的词汇无需增加记忆却增加了发音的次数,只能尽量选择造新词。

表述时就会发生困难,避免歧义的方式只能增加句子长度,或者更多其他避免歧义的表述方式;理解时也同样困难,大量的长句、复合句,复杂的句子结构,都让人困难重重,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阅读效率低下!隔行如隔山,西方专业人士还需学拉丁文,不断增加的词汇量,就会增加掌握单词、读懂文章的难度,方便读写≠方便读懂文章,反而增加了学习掌握理解文章的难度!

根据上面所知,汉字与表音符号语言的区别就在于形,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表音文字是音、义粘和物,而这个形才是导致上面一系列问题的所在,这也是表音符号为什么需要不断造新词,无法望文生义的原因!汉字的字形可以负载独立于语音的额外信息。因此只有汉字可以把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全部用单音节来表示,而拉丁语里用后缀表示,并且体现在语音上的元素类别,在汉字里是用部首表示的,不占用语音的时间,表音语言还有不少无规律的单词,难于记忆!

相比之下,汉语是把文字读出来,而表音语言是把发音写下来,两者有本质区别的。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目前汉字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与词语: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在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汉字的数量: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下面简单对比一下汉字、日语、英语的单词数量:

汉字数量: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

日语汉字数量、单词量:日本人的平均词汇量水平是这样的,

6岁之前,汉字无统计,5000单词

小学阶段 1000汉字,5000~2万单词

中学生阶段 2000汉字,2万~4万单词

高中生阶段 2000以上汉字,4万~4.5万单词

大学生阶段 2000以上汉字,4.5万~5万单词

英语词汇量:英语单词从17万到100万不等,大部分母语为英语人的单词量为20000-35000之间。英语为母语的4岁儿童词汇量已经有5000个,8岁词汇量为10000个。(四级的词汇量大概为4000个左右,八级为10000个左右,也就是说4级词汇量相当于母语为4岁的儿童,8级词汇量相当于母语为8岁的儿童。)

相比这些表音语言,汉字的数量真的是少多了,那么多词汇量,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汉字的难写却易懂,牺牲表意功能换来的易写,也并不能让人快速掌握知识!

这是因为基于特殊的结构,汉语可以很有效地控制自身增长,汉字则绝佳地契合了汉语的这一特点。以下以英语为例作对比。英语有26个英语字母,大小写加一起一共52个。但其实字母并不对英语汉字,更加类似(不完全对应)于构成汉字的笔画,汉字有31种笔画(其中基本笔画有5种),和英语字母的个数是类似的,如下图

图 最全的汉字笔画表(共31种) 图片

英语:字母→单词→句,汉语:笔画→字→词→句,这使得汉语相较于英语可以更好地控制自身增长。

目前,英语单词数量已经突破100万,其中常用单词2-3万,汉语词汇的数量并不比英语单词少很多,但和英语不同的是,汉语的基本语义单位不是词,而是字,汉字总数只有8万,其中常用字2000-3500,而字到词,由于字本身就有丰富的含义,远远比字母到单词的学习开销小,甚至大多数时候不需要专门去学,看到组成词的字,就知道词意了。

我们举例来说明好了:

女:woman,男:man,性:sex,女性:female,男性:male,孩:child,女孩:girl,男孩:boy;

一:one,二:two,三:three,四:four,五:five,六:six,七:seven,八:eight,九:nine,十:ten;

月:month,一月:January,二月:Febr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

以上共出现了15个汉字,但对应的英语单词却有34个,如果进一步拓展(譬如由上面的孩、性、月等进一步展开),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2000-3500核心汉字和20000-30000核心英语单词的差别。

(三)中国汉字书写与汉语发音的记忆:吟诵(朗诵)

中国分为汉字书写系统和汉语发音系统,文字是后于语言出现的,在汉字还没有诞生的年代,就早已有汉语,汉族的先民们在没有文字时就已经倾向于尽量在已有的概念之上利用排列组合拓展词汇,而非不断创造新的词汇,这是汉语的自身属性,并非汉字带来的,但汉字却绝佳地契合了汉语的这种特性。

文字产生之后,记录语言在书写载体上面,以口语的为基础,加工形成了书面语。书面语需要书写载体,将文字记录下来供观看,所以相对口语,有其内在的稳定性,不会轻易随时间、空间变化。西方表音字母类文字,需要以造纸术和印刷术,固定发音拼写产生文字,才能形成书面语,但随时间变化,发音拼写也随之变化,书面语也就无法稳定,文化难以传承。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特色: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所以,想要抛弃文言文,脱离古文的话,白话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天的我们需要学习古文、诗词歌赋,才不会让白话文变得愈来愈拖沓无味!

既然讲了汉字的书面语,就要讲口语,汉语是汉字的读法,经常提到汉字的同音字现象,其实这也与现在的普通话发音,还有不合理的简化汉字有一定关系,普通话里的同音字,在方言里可能就不是同音,就像今天理解诗词里的押韵与历史上的诗词押韵不是一回事!

中国的四书五经、诗词文赋等的读法,因为废私塾大多数人都遗忘了,以前叫吟诵、朗诵等,朗诵后来分配给了西式读法,现在中国的读法只能叫吟诵了,同时还有文白读,有些地方还保留有这种习惯。

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它是古代教育系统(私塾和官学)中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直到一百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还都是吟诵的。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周礼.春官.大司乐》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兴,起兴,常以丰富想象之比喻引起,犹今之引子,开场白(曲)。

道,引导,以古切今,报导国家、社会生活事物,传导官方消息,反映民众心声,犹今之新闻播讲。由于方言及书面语言难懂,必拉长语调,以吟唱方式处理,也以此吸引听众。

讽,带有讽剌、劝谏内容,或复述口头、书面语言,陈说民情,有如今之韵白、道白或吟诵。如实唱出各地民歌,则音乐性极强矣。

诵,有一定的音调节奏,近口语为朗诵,近歌唱为吟诵或吟唱,应用面极广,上自大雅之堂,礼仪、朝会,下至塾课、个人诵读文字数据,均用之。

在周初前后颇长的一段时期内,吟诵音调还曾起到规范、沟通语音的作用,有点像后世的官话和今之普通话。当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吟唱《诗经》的「雅言」便成为上层社会人际沟通的桥梁,只不过官话和普通话是讲的,而雅言是吟诵的。上古时代,有文化的士人讲话,特别是后来国(诸侯)际交流的语言,大多是吟唱出来的,真是优雅极了!后世京昆戏剧中有韵白,日本「能乐」中也有类似的唱白,原来它们都与此有关。

《诗经 述而》就有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不但吟《诗》诵《书》用雅言,就是在各类仪式中担任司仪的礼生,也要拖拉着腔调「执」行「礼」仪。《诗经.郑风.子衿》说得更明白:「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诗经》可以吟诵,可以歌唱,也可以用弦乐演奏、伴奏,还可以配合舞蹈。《墨子.公孟》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也把吟诵和歌唱分得很清楚。古人认为诗乐皆音声之事,吟诵和歌唱是合乐的两种方式,故有「弦诵」、「弦歌」的说法,吟诵和歌唱同样可以配合弦乐演唱。(我们的诗、歌、乐、舞都是一体的,而不是现在宣称的那样,汉族没有音乐,没有舞蹈,只是废私塾后遗忘了!我们的诗、歌、乐、舞也都在这里!吟诵也与戏曲一脉相承!)

诗乐、词乐失传,吟诵代之:中国是诗词歌赋原本都是有音乐的,但是音乐极易丢失,例如词因音乐而兴起,虽流行一时,但即使在宋代,很多词乐就已经失传,宋词付诸发声,便只能吟诵,凡失掉了音谱的韵文:诗经、楚辞、乐府、唐诗等,都是以吟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但摇头摆尾的吟诵诗词也并非罪过,只是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把吟诵这个千百年来普遍使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当作封建的东西加以废除,这不能不说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遗憾。这是甚为可惜的!也许还丢失了更多的东西,但是在当时,满清的落后无能,人们找不到原因,只能归咎于整个华夏文明的错误,导致后人无能,古人受辱,华夏蒙羞!

吟诵也影响了日本,吟咏在日本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变迁中,随着万叶歌、诗歌、汉诗等文学的发展,在平安时代基本成形。在儒学、朱子学等的口诵中,吟诵的旋律在江户时代产生,固定于今。日本大量减少汉字以后,受到现代娱乐冲击影响,日本的诗歌吟诵团体全国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以上,青少年仅占5%左右。国内的吟诵也努力在恢复传播中,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下!

那么汉字易于看懂,汉语的吟诵可以加深对诗词歌赋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废私塾后吟诵读法,极少人知道此事,使得国人读起诗词歌赋来,记忆相当不易,希望能够尽早推广,更多人知道,容易理解记忆这些古文、诗词歌赋了,所以,古人有神童,从小能熟读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自然不足为奇啦!】

(四)汉字在日韩语中起到断句表意功能

【大致了解了汉字、汉语的情况,表音符号类语言,分为用汉字和不用汉字两种情况,使得它们的书写表达方式、习惯也不同,就拿同音字来说,朝鲜语、日语、西语都有类似情况!

中国《施氏食狮史》是刻意之作,属于极端情况,现实中并不会如此说话写作。全文计94字(后扩充为103字,连同题目7字,共110字),每个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如果用普通话读音来朗读,不懂古文的人读起来根本不懂,原因是当代普通话丢失了古汉语的入声和浊音。

【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原文拼音】

《shī shì shí shī shǐ》

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 ,shì shī ,shì shí shí shī。

shī 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shí shí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shì shí ,shì shī shì shì shì。

shī shì shì shì shí shī ,shì shǐ shì,

shǐ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shì shí shì shí shī shī ,shì shí shì。

shí shì shī ,shì shǐ shì shì shí shì。

shí shì shì ,shì shǐ shì shí shì shí shī。

shí shí ,shǐ shí shì shí shī shī,shí shí shí shī。

shì shì shì shì。

一般认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认为赵元任是希望用这个案列来证明汉字拼音化带来的荒谬。实际上,赵元任是汉字拼音化的支持者。《施氏食狮史》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音异形的汉字来行文,属于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赵元任用这种在现实口语中根本不会出现的情况,来反面证明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

结果,为了证明拼音化可行而举的案列,根据原文汉字与原文拼音显示,汉字反倒不会误解,拼音化以后倒是一个读音,反而证明了拼音化不可行!

外国也有同音,不过不一样,日语没有类似《施氏食狮史》的同音文,只有同音句,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同音句,比如下面三句:

※李も桃、桃も桃、李も桃も桃の内。 // Sumomo mo momo, momo mo momo, sumomo mo momo mo momo no uchi.

※母の母はハハハと笑う。 // Haha no haha wa hahaha to warau.

※東欧を覆う鳳凰を追おう。 // Tōō o ōu hōō o oou.

也有以多个连续音节为单位创作的同音句:

※貴社の記者が汽車で帰社した。 // Kisha no kisha ga kisha de kisha shita.

※裏庭には二羽、庭には二羽鶏がいる。 // Uraniwa ni wa niwa, niwa ni wa niwa niwatori ga iru.

韩语和越南语可能也有同音句吧,不过我不知道。

其实世界上不少语言都有同音句的现象。例如:

英语: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法语:  ※Si six scies scient six cyprès, six cents six scies scient six cent six cyprès.

希腊语:  ※Οι υγιη γιοι ή η γη. // Oi ygii gioi í i gi.

塞尔维亚语:  ※Горе горе горе горе, него што горе горе доле. // Gore gore gore gore nego što gore gore dole.

芬兰语:  ※Kokko! Kokookko kokoon koko kokon?~ Koko kokonko?~ Koko kokon.

(以上案列均来自于网络。本人不懂这些语言。)

看起来很好玩的样子,所以,同音现象不仅是汉语才有的,各种语言里也有,表音语言里的同音现象影响更大,汉语的发音并不影响汉字,汉语的同音≠汉字的同形,两者不可相提并论!表音语言的同音会让人导致误听、听错词语,产生误解歧义,才需要各种句子来解释确定词意!

这是因为,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汉语和英语相比较,英语单音节词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均发音长度较长。英语里单音节词比例高于汉语,而多音节词的使用比例就小于汉语。

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Hen、Chick、Egg,毫无联系。如果常用词要建立联系,那么英语就必须提高这些单词的音节数,那么平均词长就要上升,从信息论角度讲,信息传递效率就更低了。所以英语只能在组词的逻辑性上进行妥协。

所以,汉语和英语都各自在组词上有一个弱点。汉语有大量的同音词,而英语有大量的多义词。汉语有攻击和公鸡,英语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会,当然还有相关的一些列动词含义。汉语中,曾经在文言文中大规模使用的单音节多义词现在大多变成了双音节单义词。汉语中真正的多义词(各个意思之间没有直观逻辑联系)是极少数。而英语里的同音词也是极少数。可以说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路径上都做了妥协。(汉语是因为普通话导致同音字增加,方言念汉字则会少很多。)

总的来说,由于汉语精简了发音,并且每音节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使得汉语可以有较长的平均词长,因此组词逻辑相比于英语就有了一定的优势。至于其他主要语言,信息传递效率与汉语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无法相比,这种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过,法语之类组词逻辑比英语要好)

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大量同音异形字,帮助汉语降低平均音节长度、提高组词的逻辑性。而且,虽然在口语上,汉语的同音异形词和英语的多义词都属于同一发音可能包含不同含义的情况,但写到纸面上,同音异形词就比多义词更容易辨识,减少歧义的可能。

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去汉字化彻底的南朝鲜就会出现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南朝鲜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拼写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另外,由于汉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类似字号的英文单词,同一个词要高而窄。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优势(行距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高而窄可以减少行数)。加上汉字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的书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页数少。

汉字在日语和朝鲜语的使用情况: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南北朝鲜:在15世纪朝鲜李氏王朝创造了朝鲜谚文,谚文属表音文字,是一种既 表示语素(汉字词)又表示音节(韩语固有词)的综合性的表音符号语言,简单说就是一音多字,比如拼音:cheng,汉字就有:成 城 呈等,谚文就只有一个字,你只能通过上下文才能猜测是哪个词意。

谚文创制以前,朝鲜人使用汉字纪录书写他们的语言。他们纪录语言的手法有两种: 一种是口说朝鲜语、手写文言文,这种纪录手法跟古时的日本与越南一样。到了19世纪末,韩语开始与汉字并书,并且此时的韩汉混用文成为了书写朝鲜语的主要方式。1970年前期即朴正熙时期下令韩文教育而抹去汉字,但因为谚文同音词多而容易混淆语义,后来又出现的谚汉混用趋势。

日语和韩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有训读系统,日本人的名字都是训读出来的,因此名字读法和汉语差别很大(而韩语名字发音和汉语比较相像了)。

南北朝鲜去汉字化都很彻底,朝鲜谚文直接用拼音文字会有很多同音问题辞汇出现,为了区别只好将辞汇更改为表意句,

例如桌子:就成了『有高度可供人於其上作业的平台』。

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混用,平假名用于日语汉字的标音和标准日语中,片假名大多用在外来语的音译和专门用途中(如广告、公共标志等),汉字表意断句。

训读(日语:训読み),是日语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所以训读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不采用汉语的音。相对的,若使用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则称为音读。

(欧美训读:一般认为不使用汉字的语言通常不存在训读,但类似训读的现象却在欧美语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 (et cetera)常被读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 is、lb. (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义的母语的固定读法来读这一点是训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往往局限为有限的几个词语。)

南北朝鲜都放弃使用汉字,其实日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去掉汉字,只是每一个汉字对应的假名(假设训读)至少有一个到三个,这样整个句子的物理长度就会变得很长,很不方便,或者像英语和韩语一样在单词之间空格。

日语发音比汉语发音要少很多,所以很多词句的读音是相同的。如果全部用假名来书写的话,很容易产生歧义。在阅读的时候,通篇全是平假名或者片假名会大大增加阅读难度、降低阅读速度。虽然汉字的存在增加的学习成本,但是你在记住汉字的意思的情况下去阅读,内容一目了然,甚至中国人没有学过日语的也能看懂一些。

如果日语只剩下假名的话,读起来会非常费劲,比如说:

こうげきとどうじにどうぐをぬすむ。

じぶんがどうぐをもっているばあいはぬすめない。

一堆假名,看着乱的不行。然而实际上这句话是精灵宝可梦的一个技能机的说明,原文是这样的:

こうげきと どうじに どうぐを ぬすむ。

じぶんが どうぐを もっている ばあいは ぬすめない。

去掉了汉字之后只能用添加空格的方式来,非常不符合平常的阅读习惯,然而精灵宝可梦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然后之前的几作可以选汉字了,就变成了这样:

攻撃と 同時に 道具を 盗む。

自分が 道具を 持っている 場合は 盗めない。

汉字写出来实际上就算是不加上空格,也能做到很流畅的阅读:

攻撃と同時に道具を盗む。自分が道具を持っている場合は盗めない。

汉字在日语中起到了断句表意的功能。

朝鲜谚文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汉字的音节,所以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谚文组合,这个谚文组合只占据一个汉字的位置,所以采用谚文来书写,并不会增加文字的物理长度,更方便一些。

韩语中的汉字词,由于一个韩语词可能对应多个汉字词(一音多字),所以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往往会加以汉字来注释,不知能否算作正常使用。

而日语中的汉字其实是可以全部用五十音来代替的,可是,同一个汉字词的读法不一样(一字多音),即对应的五十音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

因此,韩语中的汉字注释和日语中的汉字都是表意的,只是韩语的去汉字化更彻底,反而造成了理解上的不便。就这点而言,日语保留汉字是为了更方便地表意。

所以,无论韩语和日语,因为大量的中文词汇的存在,去掉汉字都会产生歧义等对语义造成理解障碍的问题,可是从南朝鲜的实践来看,这反而会改变人们的写作与说话习惯,最终让语言反过来去适应汉字的缺失,减少歧义的产生。

因此,南北朝鲜抛弃汉字,直接音译外来语,日本也是音译翻译外来语后,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话,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望文生义了!比如,日本明治时期的抽象词汇,日语多直接借助汉字词表示。有修养的日本人尚能望文生义,知道个大概。现在又转用英语借词,学起来很费劲。毕竟英语本身也是借用了大量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根。日本人这至少要多绕了3个弯,这得花费更多代价能学好就奇怪了!

总之,日韩都可以去汉字化,只要想做都能做到,只是愿意付出多少代价而已,去除汉字,失去表意功能,就和西语一样,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得更准确,但不需要上下文就能准确表达不是更好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词汇量却是无尽的,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无尽的词汇,如何来钻研文化、科技呢?有人说,为了用词精确而造新词,值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是,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西方表音符号语言已经固定成型,可以造词,虽然有些有词根,可音节数和词长阻碍组词逻辑,只能大量造单音节新词,到最后还需要学习拉丁文。西方表音语言也不完全是以词根为基础设计的,比如有些酸有–acid后缀,有些又没有,词根没有普及性代表性,即便可以,还需要考虑今天出现的众多不同单词省略缩写、简称等后出现的重合词,这些单词会产生意义混淆。

(五)汉字与表音符号语言的核心区别:概念意义

为什么要表音语言选择造新词呢?

比如pork这个英语单词,是猪肉的意思。它和猪(pig)与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

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等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些与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数以百万计的单词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将pork(猪肉)改成猪(pig)和肉(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四次音,而pork(猪肉)却仅需发两次音。联体的词汇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汇无需增加记忆却增加了发音的次数。

试想,一位屠夫每天要上千次地用到猪肉这个词,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单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而不为呢?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汇时,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了分解的词汇,比如驴肉就用donkey(驴) meat(肉)来表达的。因为不常用的词汇,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

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加以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这三者表音符号组词方式都不同,为了更方便的清晰表达,日语、韩语和西方表音语言都各有优缺点,各有所得,各有所失吧!

所以,有所得必有所失,汉字难写易懂,表音语言易写难懂,汉字保留意象,却不容易书写,表音语言缺失形象,损失信息量为代价的易写,真的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吗?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哪有两全其美之事呢?

文明的核心是有着自我的思想、文化、科技等等一个完整循环的系统,中国的汉字汉语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以汉字写成的文化、科技等书籍,承载着文明的火种,华夏文明从天文、地理、文化、医学等方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紧密相连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些也让我们能够通过表意的汉字,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经验,发展出新成果,拥有综观全局,统筹兼顾的大局意识!

因此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能够将别人的文化转变成自己的,比如在引入外来语方面,中国是采用汉字意译+音译+音意同译的方式,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是直接引入外来词,转为本民族发音而已。

中国采用的是意译+音译+音意同译,以众多的汉字语素为基础,对外来语进行再创造,在发音和意思上都要表示出外来语的意思,以汉字的含义和规则来替换外来语。

英语是直接引入了不少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词,固有的英语词不及英语词汇总量的一半。

英语对中国、南朝鲜、日本来说一样都是外来语,韩语在转换英语时确实方便快捷,日语也是如此,或者说是表音符号类语言的特有优势?日语放弃汉字意译外来词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韩语和日语中的外来词汇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快速增加,用韩语、日语直接拼写外来语,在说话的时候直接嵌入到句子之中,

谚文、片假名转换方便的原因是:转换的对象是英语词的拼读,而非英语词的概念,而对于英语词所包涵的复杂概念,还需要二次学习,而不是用汉字词意译该英语词的概念!

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还需借助文字来实现。为什么汉字可以采用意译+音译+音意同译呢?而众多的表音文字却喜欢直接拿来用,只是转换成本民族发音。

为什么表音符号语言的国家不能像中国那样意译外来语,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呢?它们是不想这么做?还是做不到呢?

在中国,每个汉字的都是长期演变形成的,字的形体(整体或者部件)即意义,可以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汉字的构成及意义,发音不影响汉字,汉字的同音≠汉字的同形,这就使得汉字与汉字之间不会混淆,可以自由组合成词语,汉语的音节少,一个音节是一个汉字,汉字组词后的双音节、多音节词也不增加词长,所以,汉语的组词逻辑要比表音语言好,造词能力强大,更容易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所以,华夏文明是一个整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参照系,可以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经过对外来概念进行理解、剖析、分辨、提炼、再表达后,借助汉字的表意功能化为己用,成功实现本土化,即为我所用。(除了部分实在无法翻译的外来语,大部分的词语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与联系。但是,意译又会出现外来语义替换取代汉字汉语的中文本意,这也是非常危险,危害极大的事情!)

南朝鲜、倭国、西方各国等使用的表音符号语言,能够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吗?

它们都是直接使用音译外来词,那么表音语言能够通过改造旧词,本土化外来概念吗?为什么它们不用既有的概念(单词),意译转化外来词的概念,重制旧词(旧概念)呢?

表音语言的缺陷,单词形体≠词义,表音符号并非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只是根据发音创造的速成语言,只为了方便读写,所以,无法通过单词形体理解词义,就像把词义粘在发音上面的粘和物!表音语言的音节多,组词后增加音节数和词长,传递信息的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只能减少音节数,牺牲组词逻辑,尽量造单音节新词,也就不能以旧词为基础,创制新词了。(极少数的例外不算,那些例外也是音节少才能组成词语的,表音语言受限音节数、词长及天生缺陷,不可能像汉字这样自由组合!)

这说明它们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表音符号语言的意义只能由外界输入,给发音一个定义,才能算是一个单词!而且它们的固有词太少,说明进入文明时间短,词汇只能靠引进,在这里,缺乏历史演变的表音语言,导致它们无法通过意象重制旧词,只能再造新词!

因此,表音符号语言的民族和国家,就无法产生自我意义上的原生文明,只能是受先进文明影响产生的,表音符号语言无法形成组词逻辑,也就难以发现事物间的逻辑规律,更难以总结经验,只能碎片化,分裂化,愈来愈小的趋势,形成微观意识观念!而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原本可以用汉字造词,但是现在为了时髦、高大上,直接音译外来语,为了图省事,可是省却的是它们的未来!

还有,汉字的优势还在于书面语:

书面语里汉字的组合灵活度很高,让书面语可以有远超过口语N倍的灵活度。很多口语里无法表达或者有歧义的句子,用汉字写出来一目了然。

而韩语和越南语在转用拼音之后,失去汉字的表意功能,无法运用汉字的表意实现意象化的文学作品,书面语的灵活度必定会逐渐下降到和口语等同的程度,甚至更低的程度,丧失了造句造词的灵活性,写起文章来的想象力贫乏可想而知!

如果中国废止汉字,直接使用表音符号,那么文言文,以及文言文衍生出来的造句造词方式也将全部在日常使用中消失,只可能变成古文字学家的研究对象,割断的是文化传承,丢失了丰富多彩、辞藻华丽的修辞手法,那么以表意、形象、意象的汉字勾画的美丽梦幻的场景画面,也将无缘见到,中国的口语还是书面文学都将面目全非。

很多诗词,如果用拼音来表达是几乎不可理解的,除非加上冗余的注释成分,这样就很难感受到什么美感。

例如,这是汉·古诗十九首里的一首:

she jiang cai fu rong,lan ze duo fang cao。

cai zhi yu yi shui?suo si zai yuan dao。

huan gu wang jiu xiang,chang lu man hao hao。

tong xin er li ju,you shang yi zhong lao。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根本看不出是何意,这只是用拼音写的,如果表音符号语言意译此诗内容,句子长度就不止这些了,还只能意译其中意蕴之一的景象,当然也可采用朝鲜谚文那样组合符号为方块字,节省空间,但也依然无法表达意象!只能靠读才能猜测出词意,表音符号以读音为主,看到的是发音拼写,看不到意义,没有图像,只凭声音怎能想象得出画面场景呢?怎么能理解发音之外的意义呢?

下面是这首诗的汉字:

古诗十九首之六

汉·汉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的意境,通过汉字直观的显现在人们面前,汉字的音、形、义体现在文字上,人们通过观看就能想象这首诗所表达的意象了。

......仿佛有佳人在眼前,涉江采芙蓉,采来送给谁?芙蓉,芙蓉,是夫容!思念的人儿在远方,还顾望旧乡,道路长久远,何时归来啊?彼此同心却分离,难道忧伤伴终老?此情此景,遥望远方,你在何方?......

此外,汉字文章中还有华丽的文体,不仅色彩鲜明强烈,夸饰铺张,其形式往往涵盖内容成为装饰性外观,显得艳丽华贵,繁复夸赞。

华丽的特点主要分为:一、注重形式;二、铺张渲染。注重形式是指具有突出的形式美,极力发挥美的特性,从而体现出一切之美皆为形式之美的审美倾向。

铺张渲染是指:色则五彩斑斕,形则点线面体,声音则快、慢、缓、急,光、色、声、形繁复而又规则,多样而又统一,华艳富丽,雕金镂玉。

综合而言,华丽具有装饰性、夸张性,华丽以形显质,以形达意,华丽的外观往往与内在的高贵丰盈相协调。所以华丽具有以形辨质的能力、因形达意的外观,能从华丽外观感受到高贵内蕴的美感。

那究竟什么是华丽,举个案列,如曹植的《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丽在美之上,所谓美极则丽。亦有芙蓉出水,清真婉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体类型。

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都是一体的,是音乐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这是表音符号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程度!

完全靠语音,以单词为基础单位的表音符号语言,无法通过自由组合词义来表达意境,因为单词的组合会增加长度,也增加音节,日语平假名、片假名,西方固定成型的单词都是如此,或者出现多义词,相关联的词义不同单词,同一单词不相关联含义,也难以表达意象。朝鲜谚文组合符号,缩短单词长度,类似方块字,节省空间,比较灵活,但是出现一音对多字,同音字现象严重。表音符号语言不能直观表意,一般都是以音节、节奏、重音、字母组合等方式表现另一种双关绝妙,倒也是不错!

但是,无论怎么处理,表音语言是音、义粘和物,它的天生缺形,各种组合排列方式都不能尽如人意,发音与词义的都不能协调合适,最终,我们会发现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音、形、义结合的汉字,综合了音、形、义的特点,协调了三者,表现了抽象的意义,直观呈现意象,漫长的时间演变才能形成的汉字,是速成品的表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与之配套的汉语,吟诵读法解决汉字的理解记忆!

汉字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和纸等的书写载体上,逐渐从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体等字体,变化成为今天熟知的汉字,只有先有书写载体,才能产生文字,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书面语,形成文言文。中国周边民族国家,大多直接使用汉字,本民族文字出现很晚,不少是以注音汉字的形式,形成表音符号,来理解汉文书籍,然后变成了本民族的表音语言!

西方表音符号语言,在没有书写载体时,是不可能出现表音单词的,也就不可能形成书面语,更不可能产生大量的文学作品,各类文化、科学类的书籍!在有先进文明的成熟文字面前,表音字母文字是学习先进文化、科技等的最好最快的方式!

西方印刷的第一本是《耶经》,这是西方最重要的书,在基督教统治之下,没有什么世俗生活的书籍,西方大量翻译中国文化、科技等书籍,产生了大量的新词,也引入了不少中国文化的概念,这是只能音译外来词的表音语言不具有的概念,也是精神世界只有《耶经》的西方不可能创造的文化!西方表音语言不能自生含义,其文化、概念都只能靠外界输入,表音语言不具备重制旧词(旧概念)的能力,不可能以旧词(旧概念)为基础,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重制旧词(旧概念),同时还能让人认出旧词,理解新词义!表音语言无法产生原生文明,只是学习先进文明而产生的语言。

西方只能在获得造纸术和印刷术以后,固定发音拼写形成表音符号语言,才能形成书面语。莎士比亚的文章,在今天的英国大多数人却看不懂,只能翻译为现在的英语,表音语言的发音拼写,经过几百年就面目全非了,它们的书面语就很难稳定下来,供后人观看,并延续传承文化,说明其文字只是借助纸张固定而已,并非汉字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暂时以英语为例:

图 同一故事的 古英语和现代英语图片

图 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的图片

(六)汉字与表音单词的关键之别:事物分类

如果亚里士多德存在的话,不仅仅是屠羊狂魔,那么多学科,需要大量基础数据资料,需要大量基础总结资料,它们的基础数据、总结资料从何而来?

表音语言一无组词逻辑,二不利于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如何在专业壁垒下,进行跨专业知识总结,其学习成本和时间都要超过同等条件下的中国,亚里士多德恐怕不光不够时间杀羊,羊也不够时间杀,连学习时间也不够,更何况还要写书呢?!

表音语言的趋势就是愈来愈碎片化、分裂化、细分化,结果就会使得人们的视野狭窄,思维局限,单词无组词逻辑,就难以跨专业学习,专业壁垒严重,就更加让人难以拓展思维,学习更多其他知识,这样的学习如何进行总结,也就不能够建立庞大的各科体系。

事实是亚里士多德如果存在,也只能在别人现成的体系里发现成果,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最终只能建立在中国体系上实现!

比如,英语单词大都是一词多意的,简单举几个案列:

stator

在航空领域:它叫静子;

发动机领域:它指转子;

发动机的缸体电学中:它指的是电容定片

再举个案列:

generate

一般解释是:产生;

在语言学里:它指词汇的衍生;

发动机领域:它是创成;

IT领域:.....欢迎补充

英语两个领域的大神几乎生存在不同的两个世界。

中文不同专业之间还可以愉快的交流的,跨学科就变文盲是不会的。

汉字本身的偏旁部首就是对事物分类的总结提炼。

图 英国1/3年轻人不知道鸡蛋是母鸡生的

正是因为表音语言造词无逻辑联系,导致西方很多人不知道葡萄干是葡萄做的,不知道鸡蛋是鸡下的,因为两个单词没联系。这要是放在中国,你能想象吗?

表音语言的特点,造就了西方的低智商社会,倒是方便统治,阶层隔离。所以,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之流的全知全能的全才类型的天才在西方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在表音语言的专业壁垒隔离严重的情况下,它们是如何实现跨专业总结的呢?又是怎么发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

答案很明显,学会汉字就能看懂中文书籍,也就能够跨学科专业总结经验资料了。

(西方不可能自发产生对事物的分类分科,甚至是出现全才,表音单词不体现分类特征,否则单词过长。因为表音单词没有字形,更不是概念的总结,而是发音的拼写形式,又怎么可能通过单词得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分类呢?这是重点区别!如果不懂,看看汉字就明白了。)

如果西方有历史积累,只能看不懂过去书籍,表音符号语言的发音拼写会改变;如果阿拉伯保存古希腊典籍,西方人名的各种变体、缩写、昵称和爱称等众多变化,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头昏脑涨根本不可能从阿拉伯知道古希腊作者的原名和内容;如果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存在的话,语言不会断绝只会看不懂,西方不可能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之前,连国王都是文盲,更不可能只有《耶经》一本书;莎士比亚时代大约3万词汇量,到今天的百万词汇量,还在不断增加中,如果西方历史上千年,看看今天西语词汇量的增长就能知道,恐怕它们的词汇量都能爆炸了吧!

所以,汉字汉语是我们文明的珍贵宝物,要珍惜汉字,珍惜华夏文明,珍惜我们的一切来之不易!】

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些关于西方人名的各种变体的资料也是来源于网络,感谢那些人的整理!

所以,总说古希腊,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名人的发现,总结的各种理论比中国厉害,指责中国没有理论,没有命名自己的名字,还要问问西方是怎么总结的呢?

比如,天文学,地理测绘,医学,数学等等方面的文化、科技等,中国有足够多的基础资料,也有很多人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了总结,出现了很多新成果,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的,西方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天文学的发现?在没有大量基础数据资料的时候,如何进行天文运算,进行天文历法的各种置闰?!

西方在数学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怎么进行的理论研究总结?中国都是以实际应用为基础的研究,在长期应用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基础数据,各种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有发现,有各种新成果,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古代如果现实问题都不能解决,不能实际应用,为什么还要支持这种研究呢?没有获得支持的研究只能消亡,因为这是现实问题,只有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思考其他问题!

因为满清的落后,这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无理指责,真是对那些经过长期研究的古人的侮辱!无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不管是谁要写文章,都需要搜集资料,古代可不是现在,可以随便搜索资料就能写东西,中国还是很早就有书写载体,有表意的汉字,国家支持的史官和各种科技研究机构,尚且很难,西方是怎么在没有大量的书写资料情况下,进行的各种知识的总结,还发现各种理论?!

况且,谁获得中国现成的海量文化、科技等书籍后,都可以快速学习总结,获得各种成果,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各种文化,发明,研究等等,究竟有多少是它们自己的成果,还要打个问号呢!毕竟,把中国人的各种发明成果,换个名字就能说成是自己的了,还很难被发现,这种好事西方做的可不少!

在中国的总结资料里,西方同样也很容易获得新发现,新成果,为什么?大家自己想想就能明白了,想要自己写篇文章,搜集资料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有人总结基础资料,一定会更方便,如果没有人整理的话,自己整理那是难上加难,想想古代的条件,那是比现在还要难,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不容易!

祖先们付出的努力,不容抹杀,不容西方抹杀,更不容自己人抹杀!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