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9日24时,现有确诊病例35982例(其中重症病例6484例),累计死亡908例,累计治愈出院3281例,现有疑似病例23589例。
在很多新闻和报道中,这两天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危亡,楚臣申包胥知道如果不依靠外部力量,去找别国借兵,是无法复兴楚国的。找谁借兵呢?晋国?齐国?都不太靠谱,申包胥想到了秦国。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没有失却冷静,表明申包胥具有较高的政治眼光。
秦国人纯朴直爽,比较可信,并且还是亲戚,因为秦国国君秦哀公是楚昭王的亲舅舅,楚昭王的妈是秦哀公之妹。于是,申包胥一个人上路了。就像当初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伍子胥是向东,而申包胥则是向西。申包胥于是走上了求救之路,走得和当年伍子胥的逃亡之路一样艰辛,按《吴越春秋》的说法:昼驰夜趋,足踵(zhǒng)跖(zhí)劈,裂裳(shang)裹膝。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腿走肿了,脚趾裂了,膝盖血肉模糊,用衣服裹着。一路赶到秦国时,也和当年的伍子胥一样,变成了一个乞丐。到了秦国后,申包胥冒充楚昭王的特使,紧急求见秦哀公。他说主公,吴国人不是人,是野猪,是毒蛇,他们屡屡侵犯我们中原国家,楚国最先受到祸害!现在眼看就要灭亡了,您的外甥楚王流落在荒郊野外,无家可归,特地派我前来求救。请您看在甥舅之情的份上,救救楚国吧,我们楚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会记得您的大恩大德,主公,行行好吧。申包胥用正当的理由进行劝说。
秦哀公想了想,秦国跟楚国的关系其实一般,再者吴国这么凶悍,连楚国都被他们瞬间摧毁了,何况晋国又不如楚国,而秦国人老是败给晋国,要我们秦国去对抗吴国,这不是自找没趣吗。秦哀公不想蹚这趟浑水,就推脱说:我们秦国,远在西陲,兵微将寡,连自保都有问题,如何救得了你们楚国?申包胥见用正当理由劝说无效,秦国不肯出兵相救,便使出了第二招:恐吓。剖析利害得失的关系,让对方感到恐惧,从而就范。申包胥说:吴国这样的蛮夷,贪得无厌!你们如果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话,吴国灭了楚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秦国!你们秦国马上也要完蛋啦!您现在出兵救援楚国,就等于是在自救呀!
秦哀公当然知道没那么严重,吴国在遥远的东方,秦国在遥远的西方,哪打的到这来。他不想惹火烧身,就又推脱说:楚国人,你先去宾馆休息休息,让我们再商量商量。古代借兵,就和今天贷款借钱一样,没有利息,没有好处,况且你又已经破产了,谁敢借给你呀。所以秦哀公不借。申包胥的两招使完了,不凑效,就是说不动秦哀公。怎么办?他还有第三招:那就是赖,什么理由都不讲了,什么谈判技巧、交涉口才,统统都不需要,硬是赖在那不走,一直赖到别人答应为止。如果还是不答应,那就彻底没戏了。
于是,申包胥站在秦庭之中,抱着柱子嚎啕大哭,赖在那儿不肯离去。哭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这样不间断的一直哭了下去。这一哭,就整整哭了七天七夜!里里外外,过来过去的人们,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乞丐在那哭。真烦人,秦哀公被他哭昏了头,这大过年的,坐在老子门口哭!看样子,申包胥会一直哭下去,他已经七天七夜没吃东西了,滴水未进,哭的一点力气都没了。
秦哀公心想,楚国竟然有这种忠心的臣子,他们不应该被灭亡呀,心一软,就松了劲:来人!叫他过来。申包胥终于又见到了秦哀公,他知道,秦国人要出手了。楚国人,你过来,我送你一首诗。秦哀公高声吟颂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中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描写的是秦国军队准备投入战斗的情形。表示我们和你们即将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左传》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秦哀公的诗朗诵完毕之时,申包胥已经跪在了地上,一连磕了九个响头。秦国遂集结大军,派出战车五百乘,前来搭救楚国。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解了楚国的围,大败吴国,秦楚世代交好,直到战国商鞅变法后才有了间隙。
典故讲完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奔赴湖北,奔赴武汉,还是那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曾经的秦楚联军能大败吴国,如今的华夏联军定能大败疫情!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